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巴斯通+上甘岭), 信区: Movie
标 题: 香港电影十章(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06日10:04:3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2002.6期 东方
作者:孙昌建
说起来也奇怪,自从买了VCD之后,就开始喜欢香港电影了,因为你有耐心看那种低
级趣味的电影了,人一有耐心什么事都可以试一试,结果就在沙发和VCD的坐拥之下,渐
渐地喜欢上了低级趣味。真是不可救药!以前在录像机时代,那是偶尔一看的片子,没
想到随着回归的脚步,人人都爱周润发,人人都说周星驰。真如大家熟悉的一句台词--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当你不再忍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常常乐不可支,有时看到街上
的警察都忍不住叫一声--阿Sai……
在笑声中忘了今夕是何年,而当人清醒的时候,我也知道香港不仅仅只有笑声和时
尚,当陈果这样的电影把你逼到角落里的时候,我甚至感到一种震撼,感到电影人的良
知和执着。当然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所以它发出的声音也很特殊,它的商业化程度
能把弱智和无趣都包装得异常精美,更不用说智慧和有趣了。 在今天,王家卫和周星驰
都已经发紫,而时尚的有轨电站还频频地在向张爱玲招手,即使香港影人不可阻挡地涌
向好莱坞,即使陈果一次次在国际影展中铩羽而归,我想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对香
港电影的看法,虽然我用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潮定语,同样地我不会在评说香港电影时
加上殖民和后现代这样的专业术语, 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所长。我仅仅是写下我的观感,
大多还是一些胡思乱想。因为我确实获得过感官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 这就跟与情人的
幽会似的, 虽说这种幽会的快感正与日俱减,但是脑子里的那部老式放映机,还时不时
地会闪过一些镜头,此种电影拉片就像生活的流水账一样,它没有改变我多少实质性的
生活,但是让我对香港电影有了一种亲密的认知,这是我要写作此文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这不是一种回忆,更不是怀旧,虽然香港影人有此种情绪,因为如果
要回忆和怀旧,我必须要指出诸如《三笑》、《巴士奇遇结良缘》,还有《屈原》、《
画皮》等,因为夏梦、鲍方等电影名演员,在我看来,他们跟赵丹、王丹凤应该是一个
路子的。《画皮》是我最早看的恐怖片,对某些恐怖的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如果我没有
记错,诸如凤凰长城等影业公司都是进步电影的大本营,李瀚祥晚年跟刘晓庆都合作过
一把,且听说他是三级片的祖师爷,但他的三级片我一本也没有看过。1996年,我去邵
氏的无线台参观过,参观他们的片场,也正有片子在拍,好像是那种很简单的东西,好
东西在表面上都看不到。包括邵逸夫老先生,在会见记者的时候,态度平和而低调,只
差穿长衫马褂了。
所谓香港十章,就是有关香港电影的十段札记罢了。都是不讲道理的文字,只求一
个好玩好笑。
英雄本色周润发
在香港街头闲逛,如果突然想起某部黑帮片中的镜头,那难免会心惊胆战。虽说期
望周润发或李修贤从某幢大楼里杀将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但横飞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
说起周润发,其实更多的人是从他在《上海滩》中演许文强时就喜欢上他了,但是电视
剧难免哭哭涕涕娘娘腔,不如两小时的一本电影来得爽,而我在整个80年代恰恰没有看
过电视连续剧。偶尔从录像上看到周润发,就惊为天人。而且那个时候,作为观众是只
认明星不认导演的,直到后来我们才记住吴宇森、徐克、王晶等人的名字。
警匪片、枪战片的刺激之一,说穿了就是打得好看。周玩枪的动作以及他抿着嘴角
插根牙签的神态,都是招牌式的东西。还有风衣墨镜,抽烟的姿势。他几乎每部片子都
抽烟。相比之下,刘德华、万梓良包括李修贤就缺这种招牌,而张国荣和张学友在当时
还都只是配角。像在《英雄本色》中,张国荣还是个楞头青,是被狄龙和周润发教育和
感动的角色。狄龙的一句"我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成为经典台词也已经很久了。而在枪
战的背后,还是那不变的情和义。后来才发现罗大佑的不少歌,诸如《恋曲1980》都是
为这些电影而写的。比如在1986年的《英雄本色》中就听到《明天会更好》的歌,那是
一场大战前的片刻宁静。明天会更好,但今天有血腥。《英雄本色》,包括后面的续集
,其实都是在枪战的外壳下包藏着的一颗最中国的心,说的都是情和义,那也是男人世
界中永恒的东西,当然这一类的片子离我们的现实毕竟太远,看的时候也认定只是消遣
的,不会有其他太多想法。后来李连杰跑到香港,他从武打进入枪战,就丰富和发展了
动作片的花样。他的出手更快更专业,特别是腿的功夫,他当年的一部《少林寺》万人
空巷一炮打响。就动作片来说,成龙当然是我们所喜欢的,他的大鼻子有着喜剧的成分
,而且也一直很努力。他似乎与周润发不同,演不了那种很大气的角色(不过周也是从
小角色进入此行的),成龙总是要打打杀杀,他的警察故事让我们对警察,当然是对香
港的警察有了新的认识--一是能打,二是敬业,三是有一个无能的上司,有时甚至还诬
陷忠良。成龙后来也跑到好莱坞,在《尖峰时刻》中打了一把,老外还是很喜欢看中国
功夫的。周润发初到好莱坞成绩也一般,《血仍未冷》票房平平,他不完全是类型化的
人物,可能更适合文艺片和大开大合的情感戏,后来《安娜与国王》、《卧虎藏龙》等
奠定了他国际明星的地位。实际上发仔越到后面就越有男人味,特别是那个洗发水的广
告片,拍得真是很有水准且是老少皆宜的,我想女人们一定很喜欢他,何况他又很少有
绯闻,虽然江湖上有人传他被太太"关在了笼子里"。
周润发让我们感到了一个江湖大哥的亲切感, 以及一个男人对道义友谊所承担的责
任。毫无疑问,周的片子中,他总是主角男一号,他总是要比警察们来得仗义而高大。
在那里,警察只是一种陪衬,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游戏规则,最后反而是黑帮更讲道义。
当然黑帮里也有两条道路的斗争,总有人搞错误路线要独立要称王要夺权,最后总是以
周润发等人的正确路线用血的代价一举粉碎坏黑帮的阴谋。而且等到警察赶到一般事面
就散掉了。这就是吴宇森所营造的套路。所以有的人说,吴到了好莱坞就只有技术没有
思想了,其实不是吴没有思想,而是西方式的感情道义,跟我们东方的有区别,所以吴
宇森暂发不出力。徐克更是这个问题,他的片子质量差参不齐,商业的成份更多。我觉
得这样也很对,其实与一般的好莱坞大片比,香港的枪战动作片主要还是用人打,虽然
也用新办法和新科技,但是跟动辄用飞机用高科技不一样,后者大多展示科技的力量,
代表先进生产力,而香港还是表现人的聪明,所以好莱坞要一个个把名导演请过去。要
记住这些电影的名字很容易,那就是《纵横四海》、《喋血双雄》、《英雄本色》、《
新龙门客栈》等。周润发的成熟之处还在于他演非黑帮片中也很出色,包括喜剧片、搞
笑片以及那种生活片,比如在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中与钟楚红配戏,也已经有很高
的水准了。枪战和武侠不完全是他的最终定式。
实际上,说周润发肯定要提吴宇森,但作为一个观赏者来说,导演毕竟是躲在幕后
的。看他们的片子能获得一种快感,杀人的快感,枪战的快感,飞车的快感、大啖大笑
甚至劫富济贫的快感,或者最起码也是嘲笑警察的快感,虽然我等手无缚鸡之力又胆小
如鼠,但是用一句老话说血总还是热的。看电影不对号入座是不可能的。后来发现打打
凶杀杀总是不行,那就无厘头吧,这就喜欢上了周星驰,世界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在朝着
坏和恶的道路上狂奔,我们除了调笑、搞搞恶作剧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当然我们也需
要甜蜜蜜,有时也希望有一个人把坏的东西解剖给你看,所以就喜欢"香港制造"一类的
电影。
张曼玉永远甜蜜蜜
一本《甜蜜蜜》或许不可能改变我和你,但是至少可以改变黎明和张曼玉,同时改
变我们对香港片的固有看法。黎明据说本是北京人,但到北京来唱歌咬字却不准,一开
始就被媒体取笑。
偶像级的人物会不会演戏这成了一个问题。不过在香港倒都是三栖的。黎明在《甜
蜜蜜》以及后来的《半生缘》中一举成为演技派,不得不让人侧目。而张曼玉则早在关
锦鹏的《阮玲玉》和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中已经摆脱了花瓶的角色,而到了《花样年
华》已经反而让人注意她的旗袍而忽略了她的演技。
《甜蜜蜜》的厉害之处,是在于这么一个看起来有点俗气的角色,被张曼玉照样演
得呱呱叫。不过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导演陈可辛的功劳。当时看片的时候,几个朋友在
议论,这电影的编导肯定是从内地过去的,否则对内地生活的细节不会这么熟悉。后来
查资料,没发现编导有任何内地的背景。
陈可辛后来到好莱坞导《情书》,也获成功,现在听说他要导一本叫《等待》的片
子,投资5000万美元,并锁定周润发和巩俐作主角。陈的《双城故事》也不错,也是用
了张曼玉,但《金枝玉叶》就比较弱,好像只是推出了一个袁咏仪,她也是港姐出身,
但是她没有成为第二个张曼玉。
《甜蜜蜜》有一种俗气的温馨,就像那首贯穿全片的同名歌曲,有一种莫名的怀旧
,当然跟九七回归的心态或许有点关系。据说本没有这首歌的,但邓丽君去世引发了导
演的想像,结果此歌贯穿全剧,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黎明骑自行车带着张曼玉的镜头,
就像是在内地。两个内地去的青年,在那里寻找爱情,爱情中有一点小小的欺骗,而且
主人公都是社会低层的,低层人的美好,不做作,自然朴素而又生动。 这是此片真正打
动我们的一个因素, 也就像幽静山谷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样,那种普通人的美被表现出
来、挖掘出来了。所以我说它是通俗的但却又有点脱俗,而且都市感比较强,这种都市
感又与王家卫的又有所不同。好莱坞会请陈可辛去拍片而不叫王家卫,这是一个明显的
例子。要玩前卫,你又怎么玩得过人家老外。此类影片后来还有黎明和吴倩莲的《半生
缘》也非常感动,让人想起严浩的《滚滚红尘》,许鞍华和关锦鹏的作品中,也有类似
陈可辛的东西。其实俗没什么不好,就怕你假俗,假俗跟假雅都是挺害人的东西。陈可
辛后来导美国人的《情书》,就像李安导《冰风暴》一样,把人家的东西吃透了,才能
做这样的事。
张曼玉的成功在于耐看,面部有戏,而且内心能进入戏中。耐看的女人在这个世上
是越多越少了,要么是甜腻腻要么是性感暴露。张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这证明张是个
聪明的人。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她不发一枪一炮,就俘虏了梁朝伟和观众,她
的利器就是她的旗袍和眼神。张曼玉最为性感的就是她那一双猫一样的眼睛,这是女演
员中不多见的。从外形看她是聪明有灵气且又比较柔弱的人,而且有着一种干净的城市
感。有的时候我觉得像张柏芝、梁咏琪和徐静蕾这样的人,也真的只有香港才能制造出
来。我们内地当然也盛产漂亮女演员,但就是有一股土气。在众多名导的调教下,包括
在法国老公的调教下,张曼玉是演什么像什么了,除了在《宋家三姐妹》中感觉有点别
扭之外。
张曼玉起码可以演到60岁。
逃不出王家卫的圈套
喜欢王家卫是喜欢他的叙述方式,不完全按照讲故事的模式来,而是一段一段地跳
,擦肩而过、飞鸿一瞥、匆匆来去,这可能跟我本身叙事不过关讲不来故事有关。不会
叙事的人才喜欢抒情。我先是喜欢《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开始仅仅是对这个片
名感兴趣,当然也包括喜欢王靖雯、李嘉欣和梁朝伟。李嘉欣当然是那种看起来很舒服
的女人,她和梁朝伟的戏很温馨。后来很快就看了王家卫的所有电影,包括已经玩得很
好的《花样年华》。这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导演,什么样的题材拿来,他都能玩得起来
,而且都装进了他自己的东西,所以他被文学青年、网络青年喜欢。从王家卫出道到被
"文青"、"愤青"们接受,大致用了一个5年计划,而到了《花样年华》,王家卫终于成了
主流文化的一个部分,或者他开始被主流所误读了。其实就《旺角卡门》和《阿飞正传
》来说,他的风格还不是特别明显,不过他可能觉得那种玩法不一定玩得过徐克和吴宇
森,所以开始另类了。另类当然是为了更好地主流,王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一点就
像余华开始写《呼喊与细雨》,而后来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了。但是马原在
停止《虚构》之后,只是一个大学老师了……或许我扯得远了。我只是想说,王家卫肯
定是好东西,但同时又是个陷阱。
王家卫的厉害之处是他有获奖作品。同性恋题材《春光乍泻》在戛纳获奖,反而让
人说不出什么来,因为那是世界性的一个热点。西片中玩新潮的东西当然也很多,但是
多少有点隔,一种文化的隔、语言的隔。
相比之下,我反倒不太喜欢他的《东邪西毒》,我觉得有点玩过头了。1998年,有
人批评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在模仿《重庆森林》,我想模仿是模仿不好的。人家陈
可辛和王家卫都用麦当劳作背景, 你拿肯德基就算是现代化了吗?王家卫有一种标签式
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凭他的聪明如果去好好拍一本卡通片,或许会受到小孩子的喜欢。
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我不知道他还能拍什么,王已经到了玩电影的境界,他的《花样年
华》我除了佩服之外说不出其他的东西,符号也好旗袍也好,反正我不是做服装和符号
生意的。
王代表了商业时代中与世界同步的一种趋势和姿态,一些国外导演也承认,王对他
们有借鉴作用,那么王又是借鉴或模仿了谁呢?
吴宇森、徐克是拿出中国的好东西给人看,而王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符合世界潮流
的,这里没有孰高孰低,谁搞好了就是成功者。所不同的是,吴宇森是造就或成熟了一
个类型,推出了一代天王。而喜欢王家卫能证明自己还没有老,不是喜欢他的时尚,而
是喜欢他的叙述方式,有人就把他电影中的对白辑录下来编成书。这些人永远逃不出王
家卫的圈套,如果你跟在他身后,他就永远是一座高山;而当你抛弃或超越了他,他就
只是一个路标一个回忆。
陈果像一把刀子
如果我拿王家卫和陈果作比较,那肯定是愚蠢的。陈果的《榴莲飘飘》像一把刀,
起码也是一把水果刀,在切开那个榴莲时,让我也流那么一点点血。最早的流血是在《
香港制造》,凡是文艺片出道的新锐导演,大多是靠成长题材,昆汀·塔伦蒂诺是这样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这样,陈果的《香港制造》也是这样。后来我想,香港
电影的多元化就完全体现在陈果身上,这么一个独立制片的人最终能够出来,获得相当
于我们这里的金鸡奖或百花奖,那才叫百花齐放。因为在香港,电影的好多类型它都存
在了,而陈果走的却是批判现实的道路,结果走通了。当然他的批判,其电影语言还是
先进的,完全不是《三毛流浪记》那个时代了。《香港制造》的主角是几个边缘少年,
比陈可辛的《甜蜜蜜》中的青年要边缘,也比王家卫电影中的人要边缘,王的边缘是衣
食无忧的边缘,而陈果是将残酷的绝望展示给我们,而且拍《香港制造》只用了50万港
元,也没听说当局要封他的片子。
在经过了《去年烟花特别多》和《细路祥》之后,陈果又再次发力,《榴莲飘飘》
,是讲一个内地去港的妓女与一个香港黑户女孩的友情(这个女孩也就是《细路祥》中
的女孩),不过大量的镜头是在内地的东北拍摄完成的,其中对内地的风土地人情,及
妓女家人同学的拍摄,称得上是一幅风俗画。特别是看似随手拈来的新编歌谣,过耳不
忘:"结婚了吧傻比了吧/现在打炮不要钱了吧"。有人说陈果的东西呈现生活的原生态,
或者说叫还原生活,但这种还原仍有他强烈的爱憎的。特别是他对妓女的表现,除了原
生态的东西之外,还特别讲她们的情和义,而且回到内地照样生活得很自在快乐。秦海
璐因为演了这个角色,也获得了2001年金马奖的最佳女演员。陈果的新作《香港有个好
莱坞》尚未见到,据说又是个妓女题材。陈果的电影让我想起余力为的一本《天上人间
》,不过不如陈果来得极端。陈果并不把自己看作是另类导演,他称自己是草根导演,
即关心底层、关怀社会又批判现实,这为他争得了荣誉。虽然他的商业性比较一般,但
仍是个值得期待的导演。特别是在华语圈子里,他的电影容易被圈内所接受。
在我看来,陈果一点也不像一个香港导演。这话的意思是,他不太考虑商业,从他
电影的内容看,更像是个内地或台湾导演,甚至比内地导演更有冲劲。我们这里的导演
,只要有一点钱,就向斯皮尔伯格看齐。只是我们的钱永远没有斯氏多,所以片子也永
远没有他拍得好看。陈果的问题是,他的片子还没有一部在内地公映过,这大概就是"草
根"的厉害和麻烦吧,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不清的周星驰
1996年,我在小厅和朋友看《大话西游》,不到半个小时就大呼上当,便去另一厅
看一本滥俗的外国警匪片。要知道在某些夜晚,某些情景里,人会无处可去而又无处可
看。周星驰在那个夜晚进入我视野,自然是为我所鄙夷不屑的,虽然这之前,他的搞笑
片曾让我能睡上一个好觉。在那个时候,我看不出《大话西游》和《鹿鼎记》有什么区
别。我觉得一个男人稍微夸张一点不要紧,但是一辈子都夸张或者把夸张事业当作自己
的事业,这就有点烦了。就像今天,一瓶水一个电脑产品,都有周星爷来演绎,这就又
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了。我们都已经哈哈大笑过了,难道还会被他广告中的一个小动作
而吸引吗?
周星驰大红大紫是网络写作的一个产品。无厘头语言一下子代替了毛语体,或者说
这两种语言方式的结合,成为新一轮写作最为流行的方式。我看这几年流行文化是有一
种现象,当一名另类歌手终于在报纸的娱乐版频频露面之时,也差不多是艺术走到终点
之日,周星驰能不能逃脱这个怪圈,还有待我们的检验。就说周星星的电影吧,具体就
《大话西游》来说,在对影片的评论中往往忽视了导演刘镇伟的功劳,可能是因为刘后
来没有多少杰出的影片问世,但是不要忘了,刘却是《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这两
部片子的监制,于是有人说了,刘镇伟是受王家卫影响的一个导演,比如说台词:"如果
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我希望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
希望是--一万年。"--这是谁的台词?
贬刘褒王当然与我无关。我只是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人能从《大话西游》里读出宇
宙人生这一部大书?读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浩渺并由此引发无限感慨?我有点后悔1996
年退出小放映厅的行为,我见那里面稀稀拉拉的民工有的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跟我一样
没感觉。与经典的失之交臂使我怀疑自己的眼光。今天有人把《大话西游》归为无厘头
一类的片子,我也觉得有点不妥。《大话西游》实际上是借了一个西游的壳来说现在的
事,说爱情的事。现在的话用猴子之口用菩萨之口说出来当然是有趣的,而且这样一种
类似移花接木的方式,很符合网络写作的口味,所以"大话西游"体的流行也是一件好事
,起码可以抵抗一下"第一次亲密接触"之类的甜腻味。当然年轻人补充点糖份是必要的
,自称痞子的往往是个认真的人。
周星驰的观众群应该是很固定的,以前是民工和居家小男人,现在则是所谓的白领
和大学生,而且看他的片子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娱乐。不过人家娱乐起来禁区
可不像我们这么多,所以诸如《国产凌凌漆》之类的当然不可能在内地公映。2001年一
本《少林足球》也未能在内地公映,是对"少林"进行了丑化宣传吗,还是另有介蒂,这
就不知道了。香港艺人中亦导亦演的情况比较多见,看样子做导演和演戏并没有什么了
不起的,我想。周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我想这真不容易,我们叫了50多年也没叫出个
所以然来。所以有时我想,不要小看商业片,商业的高度发展和繁荣,必然是以人文的
高度开放和繁荣为前提的,老祖宗争论了多少年的"西学中用"一类的观点,不是没有道
理的。
--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