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y (重金属), 信区: Movie
标 题: 周黎明专栏:西片中的中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9月01日08:41:4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香港渔民一律讲标准的普通话,桂林村姑的英语要比CCTV-9的播音员还地道,大同到上
海的距离为74公里,上海店家的招牌全都是手写的,而且好像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这些不是我信口雌黄杜撰的,当然也没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是一个跟现实世界
平行的第N维宇宙的产物,具体说,出现在今夏大片《古墓丽影Ⅱ》中。
对于西方片(主要是好莱坞产品)中出现伟大祖国的场景和人物,我早已见怪不怪。
说到底,那是人家对你有兴趣才会把你编在故事里。你有没有看见伊朗片或拉美片拿中
国当题材或背景的?
每当我们看到西片中的中国人或中国景不顺眼,便喜欢搬出“反华”或“辱华”作
为防御手段。诚然,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值得赞美,但是事情并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复
杂或那么简单。比如以上的例子,很可能是因为制片单位没有人知道中国有很多互相难
以听懂的方言,而他们聘请的华人演员恰好只能说普通话。还有,该片除了一个上海的
空镜头和少数香港外景,显然不是在中国拍摄的,也没花钱请地理地貌专家。本来嘛,
动作片从来不曾以真实性为卖点,看了过瘾就行。你若要当真,咱们的《刮痧》和《北
京人在纽约》中老美的一言一行,让老美观众看了,也非笑掉大牙不可。
前年的《间谍游戏》开场戏设在当今苏州的监狱,墙上写着“精忠报国”的繁体字
,估计拍摄单位聘请了久居海外的老华侨来担任美工顾问。不过,该片的情况不限于场
景,它的部分剧情有丑化中国执法部门之嫌,可以当我们口诛笔伐的反面教材。
真正够得上“反华”“辱华”指控的,应该是《红色角落》这类影片。它从立意就
把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塑造成反面形象,至于细节方面有多少破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事实上,拍摄单位广邀洛杉矶华人担任群众演员,置景的材料如数进口,北京胡同一景
可谓相当逼真。但是,如果一座大厦的基石是歪的,里面某个房间装修得再漂亮又有什
么用呢?
《龙年》是上世纪80年代一部颇有名气的“辱华”片,曾引起美国华人的抗议。它
“侮辱华人”的主要表现是描写了唐人街黑帮猖獗的现象。我当年看完该片,并不以为
然,香港片也有不少相似的情节,但在华人影院放映时从未见有人不悦。而且,该片反
映的内容的确存在,就在影片上映期间,纽约唐人街某餐馆发生了一起跟影片中几乎一
模一样的黑帮杀人事件,伤及多名无辜食客。影片抗议者的解释大意为:自己的妈妈我
自己可以说不好,但别人不能说三道四。
好莱坞采用中国题材,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凯瑟琳·赫本还演过阿庆嫂
式的抗战英雄哩。我个人的体会是:辱华与否跟拍摄单位的态度有关。1937年好莱坞拍
赛珍珠的《大地》,片中的中国农村是在洛杉矶郊区搭建的,中国农民是洋人扮演的。
我抱着看滑稽戏的心态,没想到却被感动了一番,原因是该片制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因此它能克服先天的不足,最终打动观众的心。但是这样的事例并不多,八十年代以
来精心制作的中国题材西片仅《末代皇帝》一部。尽管该片的视角是西方式的,不太符
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但不可否认它是认真的。
从数量上讲,对中国做深入调查研究或者故意妖魔化均属于极少数,大量作品中的
中国素材只是某种调味品,以丰富其异国情调。好莱坞商业片的主调是迎合观众口味,
而不是改变他们的观念。比如美国观众普遍觉得东方女性有一种神秘的美,于是从六十
年代的《花鼓舞》、《苏丝黄的世界》到如今的《蝎子王》和《霹雳娇娃》,东方女性
既温柔性感,又智勇双全。相比之下,东方男性则处于被视而不见的地位,连华人编导
的《喜福会》也采取漠视态度。
普通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好莱坞电影则多少反映了这种局限性。无论
是对中国风土民情的赞叹,还是对中国制度的攻击,西方电影一般都停留在浮光掠影的
表层。
总而言之,西方人拍中国,有形形色色的“错位”,如因经费等客观困难缺乏能力
拍好;也有根本不在乎是否真实,反正世界各地的人物景色都是拿来编故事的泥巴,爱
怎么捏就怎么捏;极少数以意识形态取代商业考量,以丑化中国作为目的,这类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辱华影片。但是,在商业社会里,主题先行乃一大忌,因此这类影片在市场
上很难站住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