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ausicaa (风中的娜乌西卡), 信区: Movie
标 题: 2003之阅读电影的幸福时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28日10:29:4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非常电影 非常图书
毫无疑问,今年的电影书是图书市场的非常风景。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却很难说
有一个必然原因,在我看来,一切还得从去年风靡全球的《指环王》和《哈利·波
特》说起。2003年12月,一部《指环王3:国王的归来》成了全世界影迷这一年最
后的期待。三部曲终于落下帷幕。而另一部同样大热的电影系列《哈利·波特》却
正在酝酿它的第四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这两部同样根据畅销书改编的
电影将原著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原著造就了电影,电影实现了
原著,文字与影象的联姻创造出以往难以想象的辉煌。双方相互渗透成为当今世界
最热闹的文化景观。由原著催生的电影票房火爆,由电影催生的图书借风使舵、大
行其道,今年大量的电影原著或改编小说在图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国外引进的
像《少数派报告》、《时时刻刻》;国内的《英雄》、《绿茶》、《手机》等等,
基本与影片上映同步,影片热则书热,影片过气则书也难卖,时效性较强,文字水
准则是参差不齐,除了少数经典原著外,基本都是只能畅销一时的快餐书。
除了电影原著外,今年一些指导淘碟的书藉成了抢手货,就像当年买打口带成
长起来的摇滚青年们一样,电影青年们也在淘碟活动中乐此不疲,在浩如烟海的碟
片中找到好片子不是一件容易事,于是介绍指南类的书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读物,
今年最典型的是一本贾樟柯作序的书,书名就叫《淘碟》,但其实内容仍然是以介
绍电影为主,选片清一色影史上的经典名片,影片资料配以简单的点评,目的是想
告诉影迷们应该买什么样的电影。像这一类“速成”的书在今年还有不少,大多装
帧设计精美,内容浅显,当属影迷的入门级读物。
光看介绍性的书还不行,阅读影评是成为资深影迷的重要一环,网络的发达为
民间影评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就在年初,全国人民为一部《英雄》从未有过地兴奋
,而在年底又为《黑客帝国》的结局展开口水大战。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在阅读与讨
论中前所未有地深入了。平面媒体也推波助澜,各大主流报纸的边边角角常能见到
影评味道的文字,与电影相关的娱乐版面更是异常火爆。与此同时,电影影评类的
图书也应运而生,如今年热销的《非常罪·非常美》,文字优美感性,可算其中精
品;《香港电影的秘密》既是影评,又是专门的研究著述,也颇值一读。
但随着这场观影运动的深入,影迷们也日渐成熟,观后感式的东西已经很难再
满足真正的影迷,他们渴求更为直接地与大师对话,他们想对电影进行更深度的理
解,他们需要了解电影的真相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今年一批外版电影书的引进使
他们欢欣鼓舞,这类书中首推从台湾远流引进的“电影馆”系列,目前已出8册,
鉴于每本书都具有相当的份量,我们在此将其一一列举,其中有布鲁艾尔的自传《
我的最后一口气》,伯格曼的对话录《伯格曼论电影》,法斯宾德的传记《法斯宾
德的世界》,安东尼奥尼的小说体作品《一个导演的故事》,以及新出的法国《电
影手册》编撰的《电光幻影一百年》等。其实这些书的英文版和繁体版在很久以前
,就已经成了国内影迷和影评人手里的宝贝,这次终于有了简体中文版,确实是广
大影迷们的一大幸事,除了电影馆系列外,今年另外两本同样具有分量的是《基耶
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
温情与低调,塔可夫斯基的诗意与沉思,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对电影的态度都为喜爱
的电影的人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引用葛优在《甲方乙方》中说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我
估计这很能代表大多数爱电影的同道们的心声,“2003年快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周强)
爱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
2003年11月,一本《电光幻影100年》重新为爱电影的人回顾了电影从诞生起
到20世纪末的诸多发展细节。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就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某
年某月某日”投射进脑海,影迷仿佛站在一条电影史的“时光大道”上看见路边发
生的一幕幕“小事”,而这些旧闻、轶事和超级八卦以往我们甚少能知晓。而这本
书被我们“看见”实际上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时光旅程———1994年,它是法国《电
影手册》庆祝电影诞生100年的专号;1996年,它是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电影馆”
系列的第64本;2003年,它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影馆”引进丛书的第8本。
《电光幻影100年》的传播过程在目前出版的诸多电影图书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电影馆”这三个字对于所有爱电影的人来说,是一个被赋予一种特殊情感的
名词。此丛书自从在内地的极少数几个书店陈列并以百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之后,就
成为影迷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在2000年以前,国内除了一两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之外
,极少有人问津这类电影图书,而购买者也被错误地认为同样是寥寥无几的专业电
影人。实际上随着VCD、DVD、DV等数码产品迅速普及到城市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在
简单关注电影的娱乐性之后,开始复杂地去“看”电影了。于是那些被冠以“资深
影迷”和“专业影迷”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电影之内(如形式、内容),电影之间
(如技术、历史),电影之外(如市场、政治)等等若干问题。“电影馆”这套庞
杂的大型文丛,就是从这些方面打开了一个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
“对话场域”———或许,对于国内的影迷来说也是一个“观景台”。
“电影馆”在2003年被正式引进出版、投放市场时,网络中几乎每个电影讨论
版都有消息被普通影迷读者张贴出来,颇有奔走相告之意。戴锦华女士在大陆版的
总序中将这套书比作海外电影理论登陆国内的“中转码头”———这套书终于从昂
贵的走私货变作价廉物美的常见品。据说“电影馆”在台湾出版时,当地媒体曾以
“学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为标题进行推介,而今天,我们也可以说是“爱电
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因为电影图书不再是只有学电影的专业人士才去研
读,更广阔的市场在被数码影像大潮洗礼过的影迷、影痴那边。正因为电影文化在
国内有着太多方面的空白和太长时间的断裂,以至于“电影馆”的引进出版成为饥
渴的影迷心中的年度大事件。实际上,在此之前,辽宁画报出版社的《电影指南》
、文汇出版社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也都是这套丛书(台湾版)
之一。
几乎与广西师大出版社“电影馆”出现的同时,另一套从台湾万象图书公司引
进的“电影眼”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电影眼”在专业人士心中有着同
样的口碑,内地版尽管没有“电影馆”系列7本同时上市那般声势浩大,但人民文
学出版社特意挑选了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雕刻时光》作为首本推出(在台湾版中这
是第4本),非常具有号召力。“雕刻时光”这四个字在书被影迷们正式读到之前
是:北京一家著名的电影酒吧、网上少年影迷们聚集的一个BBS,或者是热爱电影
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可想而知,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部必定要购买
的“天书”,甚至有人等待着它去启示自己混沌的“电影观”。
回想在1年前,市场较好的电影图书还只流行两种类型:一是观影后的心情随
笔、唯美文字,以供比较有闲情雅致的人翻看并共鸣一番;二是经典影片的大汇总
,或者某类电影、某个国度、某代导演的合集,这是供淘碟者入门或进阶所用。而
从“电影馆”和“电影眼”两套丛书来看,具有广泛的文化色彩的专业性电影图书
同样具有市场,因为它们让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真正有了交汇,比如“电影
馆”中的一本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导演的故事》,电影人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影迷
也可以当它做小说集来读。
而这种交汇,始于2003年初的两本图书,一本是海南出版社的《香港电影的秘
密》,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电影+2002》。《香港电影的秘密》是美国一流
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写的一本电影通俗读物,但其中电影史和电影手法的分
析依然让人眼界大开,那些迷恋香港电影的人第一次发现“娱乐亦是一门艺术”,
在一部部伴随成长的、再熟悉不过的电影背后原来还藏有如此丰富的“秘密”。《
电影+2002》则是专业与非专业作者们合作的一本全球电影“编年史”(并称将每
年出版一本),并且希望用一种非学院式的“文本分析”的文笔去传递作品中来自
影像的力量和旨趣,以此和目下流行的时尚影评做出区别,引导爱电影的孩子用新
的眼光去看待电影。
在“电影馆”和“电影眼”热闹,并且摆出要持续热闹下去的架式之后,四处
都有电影图书出版或者策划出版的各种消息,这类消息甚至多少有些像网上流传的
DVD碟报一样鼓舞着影迷的心。比如:杭州枫林晚书店早称将推出“枫林晚电影书
系”,虽然这套书目前还没有上市,但从他们开出的片单来看包罗电影史上的运动
和大师若干种类;而上海人民出版社亦有意引进最权威的若干种“大师传记”系列
。
然而,在大张旗鼓地编译、撰写丛书和文集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不容易
填补的空白,就是缺少一部有深度观点、完整视角和流畅文笔的电影史(比如波德
威尔的电影史),目前摆在书店书架上的还是陈旧过时的东西。另外影迷对世界电
影有序的了解基本上也都止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依然非常多,
依然只能从混乱、杂芜的网络和杂志上获得零星的资料。
好在,我们可以预见到这股电影图书春潮将淹没每一块干涸之地。而“爱电影
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看”电影,也渐渐能够去“读”电影(甚至“做”电影)
。就像导演贾樟柯说的,未来的大师也许就出现在盗版碟屋里那些挑碟的青年中,
而这些青年多半也正是“告别讲义时代”的爱电影的孩子。(卫西谛)
电影随笔:电影即生活
2003年1月《非常罪 非常美》的出版以及它逐渐成为小资身份的又一鉴定工具
,是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从那时起,“影评”二字终于超脱了单纯的专业意味
,变成作家们将电影作为素材操纵于观感和心灵之间的随笔散文。随着今年大批电
影随笔类图书的风行,在闲暇时间借助他人的文字回忆或是想像那些韵味深长的镜
头,也逐渐成了不少读者的习惯。
事实上,电影随笔类书的暧昧情结在两三年前就已开始。当年郭小橹的《电影
地图》虽仍保持着电影简介和评论的外在形式,但行文已经相当自我了。郭小橹更
像个导游,在这部有关电影的游记中把戈达尔、塔可夫斯基、特吕弗、安东尼奥尼
等导演推荐给当时还对这些大师的名字懵懵懂懂的中国人。
2000年洁尘的《华丽转身》则更为唯美、绚丽、恣意,她的电影随笔重在阐述
内心深处的梦想、激情、幽怨和爱恨,于是一句对白、一段音乐、一件服饰、一个
下意识的动作、一片若隐若现的背景都会被她无限放大,放大到虚无,只剩下她自
己。洁尘的灵感来自于电影,更来自于作为女人、作为作家的敏感,听这样一个女
人讲电影,常常会使人深陷一段莫名的感叹之中,难以自拔。但这些书都因当时“
读碟”的风尚还未广泛流传而没有太大反响。
引发潮流的毛尖至今被不少人奉为电影随笔的“至尊”。《非常罪 非常美》
中的文字曾散落在《万象》等多个杂志上,她那游移在学院派和逍遥派之间的文字
将和电影有关的一切记忆都变得美好又动人心魄。她是忠实的,忠实到没人会怀疑
她的案头工作细致,没人怀疑那一段段前因后果以及台前幕后的真实;她又是背叛
的,媚态万千的文字和浓烈的情绪,似乎让一切都变了形,最终将如蒙太奇般转瞬
即逝的镜头变成萦绕在心头难以挥去的记忆。希区柯克、张国荣、瑞芬舒丹、金焰
、张艺谋、哈姆雷特小姐、嘉宝等人一经毛尖智慧、贴切的阐述,立即演绎出银幕
中难得一见的情怀。资料性和灵性的结合使之除观片指南的作用外,同时承担了彰
显格调的责任。
而“业余影评家”学者王怡的《载满鹅的火车———我看电影》则完完全全将
电影当成了载体和工具,似乎只要能承载他对人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想和探索
,随便更换某个作为容器的电影都没有关系。正如作家张远山所说,电影只是符号
,这些符号是他解读世界以及世界之中国的假借。即便他看的是另外一些电影,也
可能从中引发出类似的思想。
专业影评家顾小白今年的那本《失忆谅解备忘录》同样是“不务正业”,虽然
少了毛尖等人疯狂的阐释欲,但却像是穿插了些许电影话题的自传。如游荡时想到
《小武》、心生波澜时骂《北京的风很大》,它记录了作者生命中某一时期的心事
、追忆、狂想与负载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电影纠结在一起,时而绚烂,时而黯然,时
而狂乱,时而内敛,交错上映。可以说,更是一部现代人都市生活的记录。
不管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能将电影随笔写得真像随笔一样的人并不那么容易发
掘,于是出版社开始纷纷打起作家的主意。这些刻意培养的作者,平日里并不一定
以看影碟为乐趣,但在出版方精心策划下搜集、整理资料后用上散文写作的功力,
如此装配出的电影随笔,拼凑充数的不在少数,却也有个别人做出了风格。
山东友谊出版社今年六月份出版的“色之魅电影主题书”便是其中的代表。由
《橙·另类》、《黑帮·黑到深处》、《蓝月亮的舞蹈》、《绿涟漪白日梦》以橙
、黑、蓝、绿四色分别代表了另类、黑帮题材、爱情题材、女性题材四个主题。四
个作家在分别梳理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气质诠释着某类电影独特的线索。《蓝月亮
的舞蹈》是一部爱情电影的影评集,38篇影评就是38篇关于爱情的美文,全都在不
停地诉说作者爱情至上的信念。《绿涟漪白日梦》则是女性电影写实,从社会家庭
、爱以及性等每个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女性,了解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性情、她们的
勇敢、她们的堕落。江湖无常和人生荒诞的感叹也在“黑”与“橙”中被有计划地
展示。
作别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的电影随笔类图书,是一次剔除一切外在形式只保留
电影那颗心的外科手术。消费经济对这种剥离的要求其实也不过是对“电影即生活
”的还原,它所笼络的关注生活者,显然广泛地分布在电影圈子内外,因此也就有
人守着它盼着消费经济时代又一个神话的诞生。( 陈佳)
电影与图书一起手牵手
虽然文学牵手影视的消息早已不再新鲜,但是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里,电影与
图书的互动却是格外热闹,图书市场上屡屡见到与正在热映的影片相关的图书。与
前些年相比,今年的电影与图书的互动已经不再限于单纯的同名小说或剧本的出版
,而更多外延内容的图书相继出炉,为欲搭电影顺风车的出版行为拓宽了思路。
今年的图书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最传统概念的电影书,这些书的出版大都随着电
影的放映而陆续出版。然而成也电影,败也电影。这些电影小说的命运也因影片得
到的认可度的不同而有悲有喜。年初的电影《周渔的火车》中巩俐的表演让人大失
所望,原作小说中先锋派作家北村引以自豪的“敏锐、神秘的笔触”,在银幕上毫
无用武之地。看过电影后认为小说“没有什么看头”的大有人在。同样,《大鸿米
店》也因为“成人电影”的招牌而对原著小说《米》的持续销售造成了或多或少的
影响。
随后,《超胆侠》(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9月/定价:29.00元)、
《海底总动员》(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8月/定价:16.60元)、贾樟柯电影三部
曲《站台》、《任逍遥》、《小武》(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等陆续出版
,但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年底,两部重头影片《无间道》和《手机》的上映则又
带动了一股电影书出版的热潮。《无间道经典全收录:漫画电影特刊》(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3年12月/定价:15.00元)独家获授权引进八大影星的彩色剧照和幕后
花絮,其中八张海报更成为爱好者收藏的珍品。书中还有新近创作的漫画版《无间
道》,更是助此波热浪又推一层。由李牧童根据原剧本改编的小说《无间道Ⅰ+Ⅱ
》(东方出版社/2004年1月/定价:20.00元)也都随着影片的上映而摆上了书店的
书架。
炒得最沸沸扬扬的电影小说当属刘震云的《手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2月/定价:18.00元)。这本书既有冯小刚的同名贺岁片撑腰,又有出版界运作畅
销书的黄金搭档———金丽红和黎波做支持,开印即达20万册,其成功之势不禁令
人浮想联翩。据说,刘震云在写作此书前,检讨了他在创作《故乡面和花朵》时让
读者不知所云的情况,在《手机》中进行了探索———好的立意,好的故事,好的
叙述方式。简洁、物质、具体,又深邃、哲理、幽默,是一部相当结实的文学作品
,欲创在电影上映过之后仍然保持销量的纪录。所以金丽红宣称,《手机》具备了
畅销书的一切特点。
除了小说以外,一些以电影情节导读、解读电影中的高科技手段、爆出幕后花
絮等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外延图书今年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这些书不仅搭电影的顺
风车搭得更彻底,而且也进入更大范围的读者的阅读视野。在《我和哈利·波特的
真实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定价:9.00元)这本对罗琳的访谈
录中,向热爱小巫师哈利的读者透露了正在构思中的魔法世界的惊天秘密和哈利的
命运;《看〈哈利·波特〉学文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10.00元
)取材原版和中文版《哈利·波特———消失的秘室》一书,结合书中的例子讲解
英语文法;《英雄制作全记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定价:33.00元)专
访了《英雄》的幕后主创人员,完整地把该影片的制作和拍摄的过程记录下来。
《黑客帝国》热播以后,书市上也一下子冒出好几本关于这部电影的书。据说
国外也已经出了十几本相关专著,研究这部电影中的诸多问题。《〈黑客帝国〉发
烧手册》(现代出版社/2003年12月)精选来自网上那些“黑迷”们制造出来的“
黑客文化”,流露出一股疯狂劲儿,那是该书的几位作者带给读者的感觉。华侨出
版社出版的《解码黑客帝国》试图从故事、内涵和幕后三个方面系统地叙述和解释
一切关于《黑客帝国》系列的知识。该书打着哲学解读的口号,似乎想在同类书籍
中高出一筹,但却是让人看后不知所云,大跌眼镜。《无间道前传》(现代出版社
/2003年9月/定价:22.00元)以文字形式演绎这部经典,内容包括制作人反思电影
的成功,透过这本书,热爱和研究香港电影的人可以再三回味,找到《无间道》更
多的魅力与意义。
由此可见,图书出版与电影牵手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或许这更多是
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但有专家指出,从另一角度看,与电影互动图书,尤其是
外延内容图书的出版,是文化产品多元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表现。电影与相关图
书的受众群有一定的重叠,而一些对电影内容深度开发的图书,还会吸引一部分不
看电影的人去阅读。在更加深化的市场经济中,这一风潮有望进一步持续。 ( 赵
晨钰)
2003年:电影黄页汹涌
媒介改变世界,技术改变媒介。影评人戴锦华认为DVD这一新的技术格式的出
现,使得那些隐于专业人士论文中的艺术电影轻易地进入了影迷们的私人库藏,从
此痴心的影迷不再伤心,那些真正的电影狂人亦不再缺乏知音。绕开商业版权的恼
人雷区,恣意狂欢的影音汪洋扑面而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精神与想象的大同世
界突然来临。资深影虫与世界大师相拥而舞之际,无孔不入的另一股商业力量已随
风潜入夜,各类电影欣赏、收藏指南在天亮之际已经铺满了大街。那些急于成为资
深影虫的青年和缺乏耐心的中年人,突然发现他们通向电影天堂的大门已经悄然打
开,而且不只一扇。
《20世纪的电影》是三联书店2002年为影迷们奉上的一道大餐,如今该书的主
编吴冠平在旧作基础上重新编辑出了《艺术电影速查手册》(吴冠平/南海出版公
司/2003年8月/定价:48.00元)一书。与《20世纪的电影》相比,《艺术电影速查
手册》出离了三联图书一贯的雅致书卷气,在装帧设计方面更加趋于商业化的精美
。该书通过对286位电影导演以及他们的444部杰出影片的集中介绍,试图令影迷生
出持此一卷便可独步影林的超群感觉。《艺术电影速查手册》附有几乎全部所评介
电影的彩色海报或剧照,除对电影故事做简略交代外,再附上简单的专业评论。然
而,此书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最富价值的地方恐怕在于正文之后附录的中外文片名及
人名对照索引。此外,电影评论界颇有名气的吴冠平所撰写的引言部分,对艺术电
影史的基本面貌、重要流派、发展脉络,进行了介绍和探讨,为入门者提供了完备
的知识背景。
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向来是世界艺术电影水准的标尺。
除却世界各地将之奉为圭臬的大小导演们,影迷尤其是将艺术电影视作电影史全部
的那一部分人也一直惟其马首是瞻。在好莱坞席卷天下的今天,这三大电影节在文
艺电影领域的权威达到了以往的最高峰。《大奖电影速查手册》(里尔编/陕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定价:48.00元)一书的推出或许便有鉴于此。作为一本
速查手册,其特点便在方便快捷地查询以及基本信息的传达。为了实现这一功用,
该书将1951年以来三大奖项以及奥斯卡获奖作品以编年的形式罗列出来方便影迷查
阅。
1950年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鼓励战后法国年轻电影
从业者创作能反映真实世界的影片,并由此催生出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
夏布洛尔和让-吕克·戈达尔等数名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导演。今天,
法国商业票房已然淹没在汤姆大叔的苞米花中,《电影手册》却已俨然成为专业电
影杂志以及资深影迷们了解艺术电影的最珍贵渠道。“年度十佳电影”系《电影手
册》从每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评选出来的十部优秀影片,由杂志的
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共同选出,在影迷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年度十佳电影》(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年9月/定价:50.00元)便是将《电
影手册》多年来评选的“十佳电影”累积起来添以资料糅合而成的。这一取巧的编
辑方式却可能赢得信息缺乏的文艺片爱好者们的欢呼。有该书的评论者称:上榜的
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然
而评选者们鲜明的个性却会吸引每一个有着好奇心的诚恳影迷。
在影迷们为《电影手册》痴迷的时候,亦有人在照顾大众的口味。《约会奥斯
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札记》(梁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39.80
元)便将从第一届最佳影片《翼》到第75届的《芝加哥》等奥斯卡获奖电影一网打
尽。此外,今年出版的电影指南书籍中值得提到的还包括《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
影》(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DVD圣经》(张栋等/知识出版社/2003年
5月/定价:26.00元)、《不能错过的101部DVD》(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15.00
元)、《酷电影五十部欣赏指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韩国电影
完全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新青年DVD手册》和《环球流行电
影精选》(李小萌/现代出版社)等。
这些电影指南书籍无论在品质还是个性方面都有所欠缺,其中最具“商业”意
识的《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系列给人的印象最为糟糕。另外,应当特别注意的
一本便是《不能错过的101部DVD》,该书由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民间电影团体“电
影101工作室”完成。这个小团体的部分成员极可能成长为新生代的影评人、电影
相关行业策划人以及跨媒介娱乐人,他们代表了电影界、学院、商业之外的另一股
敢于品评电影的力量。(李劳)
--
是你说的 人都不同
是你教我 成长的感动
闭上眼睛随著你
飞向天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5.12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4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