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渔火分神), 信区: Movie
标 题: 淡化国别色彩的戛纳电影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04日17:52: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张献民
每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平均来自十个左右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有
三部以上。每年必到、影片较多的是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近年来参加比较频
繁的有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伊朗、日本、加拿大等,当然,欧盟其他国家的影
片也会偶尔参加。
戛纳电影节不太关心影片的国别属性。事实上,很多影片用国家概念来界定会非常
勉强。比如《黑暗中的舞者》,主角一个丹麦演员都没有,故事说是在美国,但根本没
去那里拍摄,影片的美学性质倒近似于东欧电影。再比如《一一》是日本投资,主要创
作人员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人,美学特征上与日本电影很近似。还有些影片根本就无法用
国别来限定:《未明密码》导演是奥地利人,虽然用法国演员,在法国拍摄,但影片不
像法国电影。说它是奥地利的、法国的,都勉强;《快餐快女》的导演是以色列人,法
国公司的制作和发行,但影片是在纽约拍摄的,演员全部是美国的,全英文对白,这该
算哪国片?所以,国别的最后鉴定只是法律和行政意义上的,许可证是哪个政府颁发的
、制作方在哪一个国家纳税等。美学意义上,很少有人追究。
在戛纳电影节的早中期,选片是彻底按照国别进行的。组委会与各国政府联系,各
国政府推荐他们希望参加的影片。当时影片的国别很清楚。
转折的一个标志是法国的“五月风暴”。在“五月风暴”最轰轰烈烈的时候,戛纳
的电影人却还在看电影、评奖。终于,特吕弗站到台上去,发表了一番激动的演讲后,
号召大家撤出电影节。电影人撤出,主办方是不同意的,各电影人所代表的国家也坚决
反对。于是,一些电影人冲进放映间抢出胶片以阻止自己影片的放映,另一些电影人则
站在银幕前坚决不走开,以阻止放映。在争斗中,曾经把舞台的大幕扯下来。戛纳电影
节因此停办一年。从此之后,戛纳电影节开始刻意淡化政府色彩。
“布拉格之春”则是另一个大转折点。如果说1968年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主要从
艺术质量的角度考虑推荐影片的话,当这些电影人有一半成为持不同政见者,被没收护
照赶到美国去之后,政府则是以其他标准推荐影片。这些影片的艺术质量普遍开始下降
,电影节拒绝质量不高的影片是很自然的事,政府当然不会因为一个电影节的倾向而改
变自己的电影政策,因此政府推荐的制度开始失去实际意义,国别的色彩也越来越淡。
没有政府推荐之后,正式入选的初选是由电影节组委会决定的,他们会受很多人士
的左右、听取很多意见,但确实决策的范围很小。其中,近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人物是吉
尔·雅可布,戛纳电影节组委会的实际主席。他的职务是总代表,另外会设一个主席,
但后者是个荣誉性的头衔,所有事情由雅可布操办。在初选阶段,他更是只手撑天,所
以他得罪的人肯定比讨好的人多得多,因为他每说一次“YES”,起码要说二十次“NO”
。
评委们的国籍比较简单。戛纳电影节并不天生好事,不喜欢搞些国籍不明的反叛人
士当评委。评委一般为十人左右,据说这是议事比较理想的人数,既不太多、口杂、拿
不下主意,又不会人太少、讨论不起来。
关于评委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国籍、职业、资深程度、知名度、文化品
位和艺术倾向、个人人品的口碑。
评委的构成是综合的,大家关心的不仅是个别评委,更多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之后的
综合形象,像咱们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不要全部是相似行业,敢于请名气不太大的
人等等。个人角度最受关注的是评委会主席。虽然评委中总有非影视行业的人员,但主
席一直是电影界的中流砥柱。
评委会的名单在电影节开始前就会宣布,跟正式入选的影片一样。所以媒介和普通
人的评论非常多。一个评委会,如果引不起大家的评论,说明它太没有特色,像白开水
;如果争议太大,对评选结果的可信程度有影响
--
为赋新词强说shit!
我不但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而且我越发的对好莱坞没有了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21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