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wyfeng (坚强的面对然後偷偷的哭), 信区: Movie
标  题: 1个声音2位影帝3种情结4名导演--华人撞击戛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09日22:27:4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1个声音2位影帝3种情结4名导演--华人撞击戛纳
http://ent.sina.com.cn 2003年05月09日16:23 新闻晚报
   人类除了建设真实世界外,也喜欢有梦。其中多些实践感的人士,从1895年起把梦
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间多了一座座电影院,享受梦幻。关于这点,世界各国
人民中,中国人和法国人似乎禀性相投,中国人热爱吟诗作画、风月人生,法国人也一
样浪漫无边。大家都能在彼此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共鸣,在上海有众多的建筑均出自法国
设计师之手,也许可以佐证。在与奥斯卡分庭抗礼的戛纳电影节中,中国电影一直荣耀
在册。除了中国电影水准的不断提高和导演对戛纳的看重外,这些中国人做的梦,在法
国人看来就像是自己做的一
样。
  1个声音
  戛纳电影节创立于1946年,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她以不同于好莱坞的独立口
味在商业之外开辟了一个电影的圣殿,引得全世界的电影人趋之若鹜。能够在戛纳上有
所收获,标志着本国电影的世界地位的提升。
  当人们还没有将视线从《英雄》在奥斯卡的失利中移开时,中国电影在法国却早已
被广泛注目。从1962年《杨贵妃》首获技术奖起,40年来中国电影就常能给人带来惊喜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中国电影更经历了两次收获高峰。在戛纳,中国
始终以一种稍带神秘感的写实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过分追求感觉和国际化的都被她弃
置一边。与中国电影在奥斯卡上竭力表现的挣扎状态不同,中国在戛纳这座海滨小城可
放可收,体现出了独特的气质。
  在经历了90年代中期内地第5代导演的群体灿烂后,中国电影再也没有登上过戛纳最
高的领奖台。虽然2000年中国电影再度扬威,却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绝唱。幸好戛纳仍
在继续,中国电影在摸索中依然执着,中国电影在戛纳的声音终将绵绵不息。
  2位影帝
  演员是电影的表达者,也成为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任何一个影展,最受观众欢
迎的都是演员。在戛纳电影节上,中国电影曾两度将影帝荣誉搬回了家,一位是香港演
技派艺人梁朝伟,另一位则是内地的性格丑星葛优。
  梁朝伟1982年在香港加入无线电视演员训练班,出演过《鹿鼎记》等多部经典港剧
,其后投入电影圈佳作不断,和关锦鹏、侯孝贤、吴宇森等金牌导演均有合作。但真正
让梁朝伟蜚声国际的是王家卫。两人共合作5次,其中《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令他
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帝,2000年的《花样年华》让梁朝伟一举问鼎戛纳。在王导的镜头下
,梁充分表现了一个中国男人的忧郁和敏感,在法国人的眼里,这种中国式的内敛有一
股莫名的力量,暗涌于戛纳评委的心。
  相比梁的英俊,葛优能称王则充分说明了戛纳的口味。这样的长相要在奥斯卡露脸
都难,但戛纳偏偏就认这丑。1994年在张艺谋的《活着》里,葛优扮演经历坎坷的主人
公福贵,生活的突变贯穿了他青年到老年的一生。就是这个演惯了喜剧突然大悲的葛优
却得到了戛纳的一致肯定,有些让人措手不及。《活着》也许不会是葛优最喜欢的电影
,但它充分暴露了戛纳的口味:一个卑微的人物成就一部杰出的电影。
  3种情结
  女星情结:和男演员的境遇不同,被认为集东方美大成的华人女星却始终未能染指
奖项。好在戛纳用另一种方式成全了这一情结。国际影后巩俐先后5次角逐戛纳均无功而
返,但1997年却以评委的身份出现在红地毯上。与她相近的还有杨紫琼,去年她出任第
55届电影节评委,却在奖项上有心无力。另一位受关注的女星是张曼玉,因为和法国的
情缘让她成为戛纳常客。
  第五代情结:能出任戛纳评委,巩俐应该感谢张艺谋。中国电影扬名戛纳,应该感
谢的是内地第五代导演。在陈凯歌之前,中国电影止步于技术奖项。1988年他的《孩子
王》夹杂着全新的电影语汇和向暗的审美情趣在电影节饱受好评,之后便是中国电影的
春天。如今春天过去了,人们想的最多的就是他何时重来。
  金棕榈情结:这一情结又延伸了另一个追求。1993年《霸王别姬》登顶后,中国电
影人的奋斗都为能再度一览众山小,10年来,中国电影多少延续了第五代铺设的道路,
但直到今日收效甚微,这也必然成为中国电影人未来几年挥之不去的情结。
  4名导演
  戛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全世界的导演都想亲身试水。其中有人成功了,有人
却被呛得不行。在中国电影的荣誉册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名字,他们的光辉只能
铭记,不能改写。
  除了李翰祥开天辟地外,中国导演在戛纳功劳最大的就是陈凯歌。《孩子王》虽然
仅获教育贡献奖,却开创了新的历程,而《霸王别姬》的意义更勿须多说。当然陈凯歌
的失意更多,《边走边唱》、《风月》铩羽而归,《荆轲刺秦王》安慰性地获得技术奖
,近年来他甚至鲜有佳作。但陈凯歌的先驱者地位却无人能撼。
  与陈同期的是张艺谋。1994年他依靠余华克服了不会讲故事的弱点,成功登上领奖
台。但张氏电影的最高成就并不在戛纳,应在柏林。
  199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凭《春光乍泄》荣获最佳导演大奖,成为第一位在戛纳获
最佳的香港导演。那一年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关注着这个弹丸之地,影片题材独特,在
华语电影中更独树一帜。如果1997的获奖还有众多的电影之外的因素,那么2000年王因
《花样年华》再夺两奖则充分说明王家卫对题材把握的独到。
  4名导演中的最后一位选择杨德昌,这个位置原本留给对戛纳又爱又恨的侯孝贤,直
到2000年《一一》获奖。这部接近漫长的影片叙述了一个台北家庭的故事,与杨其他的
影片相比,他显得不够犀利,甚至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与其让乡土的侯
孝贤拿奖,戛纳也许更喜欢属于大都市的杨德昌。
  中国电影戛纳影节荣誉册
  1962年《杨贵妃》
  导演:李翰祥
  最佳内景摄影色彩奖
  1975年《侠女》
  导演:胡金铨
  最高综合技术奖
  1988年《孩子王》
  导演:陈凯歌
  教育贡献奖
  1993年《霸王别姬》
  导演:陈凯歌
  金棕榈奖和国际评论奖
  1994年《活着》
  导演:张艺谋
  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1994年《戏梦人生》
  导演:侯孝贤
  评委会大奖
  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张艺谋
  综合技术大奖
  1997年《春光乍泄》
  导演:王家卫
  最佳导演奖
  1999年《荆轲刺秦王》
  导演:陈凯歌
  综合技术大奖
  2000年《花样年华》
  导演:王家卫
  最佳男主角和综合技术大奖
  2000年《一一》
  导演:杨德昌
  最佳导演奖
  2001年《千禧曼波》
  导演:侯孝贤
  综合技术大奖
  2001年《你那边几点》
  导演:蔡明亮
  综合技术大奖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