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冬天的虫子), 信区: Movie
标 题: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奥斯卡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2 12:45:13 2005), 转信
『关天茶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奥斯卡奖?
作者:羽戈 提交日期:2005-3-1 11:23:00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奥斯卡奖?
对于中国人而言,每年春天的奥斯卡电影奖与秋天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都是足够意味深长的庆祝仪式——仅仅是可供隔岸观赏的“仪式”,而不是让我们以心魂投入的“节日”。我能预想到这个说法会使我遭受何等惨痛的口水责难,它来自狂热的影迷和文学青年们。但最基本的理智告诉我,这两个奖项距离中国人是那么遥远,远到即使我们置身于拥挤而喧嚣的现场,也可能生出一种局外人的寂寥感觉。“节日”召唤着欢快的参与,而奥斯卡和诺贝尔奖的辉煌暂时还不属于我们的怀抱——如果能明确以上的道理,也可以称为一种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既没有必要为获得提名而欢呼雀跃,并押上不可一世的赌注;更不至于为提名的失败而黯然神伤,极端地将其贬低到一文不值——那些奖项是无辜的,而我们的情绪却很危险。
2005年2月27日,这是美国时间,可奥斯卡的气味却在全世界弥漫。《百万美元宝贝》胜出,之前被一致看好的《飞行者》遗憾落败;前部影片的导演,74岁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捧得美丽的桂冠,后部影片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当年的“马丁大哥”,现今已熬成“马丁大爷”,他是如此老而弥坚——却再次遭遇命运之神的绝情……每一个结果的出炉,都牵动着我们紧崩的心弦。当然,最吸引中国人眼球的,该是最佳摄影奖的归属。早有消息传出,《十面埋伏》的摄影师赵小丁闯入了侯选队列。可当晚主持人喊出的名字,却证实了预言家们的智慧——赵小丁依然没有逃脱作为陪衬的尴尬。《飞行者》丧失了照顾弱小兄弟的好心情,最佳摄影落入不太如意的斯科塞斯所带队伍的口袋。最终,《百万美元宝贝》斩获了最佳影片、导演、女主角、男配角四项大奖,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最大赢家;《飞行者》掠美五项,但因没有夺得重头阵地,在前者的明媚映照之下,一派幽暗神色。可无论如何,奥斯卡仍旧是豪门的盛宴。中国人只是观众,而不是演员。
几乎所有人都会承认,赵小丁的败北并无丝毫警醒意义,它更无法散发出斯科塞斯的滑铁卢失利那般的力量,让影迷们义愤填膺,悲叹“烈士的挽歌”。中国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依恋“奥斯卡情结”,在拍摄影片之前,便将目光投注于大洋彼岸的金质奖杯。赵小丁与《十面埋伏》失败了,但顾长卫的《孔雀》却是成功的,后者的光彩已将前者掩盖。没有哪个中国导演和演员能如路易斯·布努埃尔,还有马龙·白兰度那样,敢于对奥斯卡说“不”。之于他们,奥斯卡有着泰山的重量。
所以,我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赵小丁的败北非但不能化为一盆冷水,将中国导演持久发烧的脑袋浇醒,却很可能扭曲为一管文化兴奋剂,激荡着他们向着奥斯卡一路狂奔的野心。这很让人无奈。因为评论家们早已指出,奥斯卡之类的奖项,对于中国这种处在后发劣势的国度,从来就不是一块正确的路标,过于商业化的游戏标准,只会将后发达国家的文化导入歧途。可惜,中国的导演们不愿意倾听这类声音,他们一面无畏地踏上商业化的征程,一面打造着适合西方口味的电影观念——但这过了头的举动,只会使奥斯卡成为中国电影不能承受的重量,这正注定着中国人只能坐在奥斯卡颁奖会场的观众席上,或者作为嘉宾出场,而不是获奖者。
而这一届奥斯卡的表演,只会加重它一直压在中国电影头上的砝码。赵小丁所采用的摄影风格,绚丽而华美的影象,曾经是前几届评选的至爱,但到了现今,却被打入冷宫,评委们选取《飞行者》式的平实;同样,商业化标尺也为古怪多变的评委所摒弃,斯科塞斯特意为获奖而量身定制的《飞行者》竞争最佳影片终告惨败,极富人文关怀的《百万美元宝贝》却触动了他们的心思,从而风光无限。但愿这一具有反思意义的转变,能将沉迷于奥斯卡美梦中的中国电影唤醒。
似乎还有必要做一个补充,在我今日看到赵小丁为落败而发的感慨之后。这位摄影师的言论总有些酸葡萄的味道:“得奖的摄影师本身就是美国摄影协会的成员,这对评奖有很微妙的影响,对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作为外国人,想要跟他们竞争,是非常吃力的。”借用一个文化社会学的术语,勉强可以称之为“后殖民心态”。尽管有很多人以为,站在中国人的民族辩护立场上,赵的一番话尖锐地道破了奥斯卡的实质——奥斯卡的姓氏,永远属于好莱坞的家族。对此,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当然,不妨很厚道地规劝作为奥斯卡忠实fans的张艺谋们:向李安学习,直接进军美国的电影市场——或者,就老老实实地从已经意识到的“奥斯卡迷梦”中走出,将双脚扎根于中国的黄土地。无论奥斯卡的灵魂是沉重还是轻逸,它都不应该转化为中国电影心灵上的重担。难道我们听不见这样中肯的批评:奥斯卡已走得太快,就像《云上的日子》里那个故事所说的,从而丢掉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还是扭转晕眩的脑袋,回到那些不起眼的芝麻绿豆上来。甚至我们也可以这样自勉或自慰一把,七十多年来,奥斯卡业已错过了许多大师级的导演,如希区柯克、库布里克,也许,若干年后,还有“马丁大爷”,这是它无法抹去的遗憾——中国导演们应当培养足够的信心去想象,自己也可能因被列入遗憾名单而为后世怀念,同时再自然地感慨一句:奥斯卡奖不过就是奥斯卡奖,正如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就是诺贝尔文学奖。
见3月1日《东方早报》评论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01.160.9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