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非质量), 信区: Movie
标 题: 奥斯卡的政治担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24 12:28:08 2007), 转信
谢奕秋
历史上很少有一届奥斯卡奖如此密集地把荣誉颁给各国政治类题材的影片,今年的第
79届奥斯卡算是做到了。
典型例证是成功演绎乌干达前总统阿明的《末代独裁》和将英国伊丽莎白二世生平搬
上银幕的《女王》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旁证还有:以摩洛哥、突尼斯、墨西哥、日本
4国社会冲突为背景讲述人类隔阂的《巴别塔》获最佳电影配乐奖,旨在探求前东德情报
机构斯塔西极权统治历史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获最佳外语片奖,从日本士兵角度关注
1945年美日硫磺岛激战的《硫磺岛来信》获最佳音效剪辑奖,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夕肩负维
持法奥联盟重任的玛丽王后奢华误国的《绝代艳后》获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些国别政治色
彩浓厚的影片纷纷登上好莱坞最高殿堂,崭露了奥斯卡评委的世界眼光和历史情怀。
此外,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制作的全球变暖题材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以及旅美
华人杨紫烨执导的呼吁世人关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颍州的孩子》分获最佳纪录片和最佳
纪录短片奖,则秉承了奥斯卡关注现实的传统,从这一点说,奥斯卡两项纪录片奖有点类
似电影界的诺贝尔和平奖。
好莱坞瞄上严肃题材
为什么2007年奥斯卡奖会如此与以往不同呢?从片源角度看,固然不排除偶然的因素
,例如《女王》是赶在伊丽莎白二世80寿辰之际端出的,《巴别塔》有美国国会去年正就
移民法案展开拉锯战的背景,但要看到获奖者群体性地迸发对政治的热情,应该是有个量
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自2004年迈克尔·摩尔以讽刺伊战的纪录片《华氏911》摘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以来,将严肃政治题材娱乐化处理便形成一股风潮。这一路径与影史上曾大获成功的《大
独裁者》、《卡萨布兰卡》、《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甘地传》、《末代
皇帝》、《与狼共舞》、《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勇敢的心》、《英国病人
》等严肃题材影片一脉相承,都是关注历史的转折瞬间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从制片、
导演、编剧到演员,都对投资开拍这种类型的影片有着不小的市场期待。
2005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企图以反思以色列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本国运动员被
巴勒斯坦“黑九月”分子屠杀而复仇的《慕尼黑》一片再续1994年《辛德勒名单》的辉煌
,同时挽回沿袭《侏罗纪公园》套路走入死胡同的《世界大战》的败绩,可惜流年不利,
票房大奖两空。但斯导并不甘心,2006年一手抓《夺宝奇兵4》,一手在筹划新片《林肯
》,显示他还是看好政治题材的前景。与之类似的是奥利弗·斯通,这位美国当代阴谋政
治影片的先驱在拍完《野战排》、《萨尔多瓦》、《生于七月四日》、《刺杀肯尼迪》、
《尼克松》等向华盛顿叫板的影片后曾一度收手,却又跟风《特洛伊》和《亚瑟王》等史
诗片热,花了3年时间接拍《亚历山大大帝》,结果大倒热灶。“9·11”过去5年后,有
所醒悟的他推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世贸中心》,重新吃起了现实主义政治饭。
而从近3年一些知名影艺人士的转型,也能看出好莱坞题材正走向严肃化和多元视角
的端倪。2005年,美国性格巨星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了讲述美国媒体对抗麦卡锡时
代“白色恐怖”的《晚安,好运》,虽然票房惨败,克鲁尼却自认为冒险值得。此前一年
,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和影帝西恩·潘首度联手冲击政治惊悚片《翻译风波》,与通
常的美国特工片如《碟中谍》系列不同,该片表达了非洲政治精英关于原谅和正义的哲学
思考,是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在《走出非洲》之后又一非洲题材代表作。
同样是非洲题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远赴莫桑比克,在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的
《滴血钻石》中饰演一名从事钻石走私的南非商人,并练就了非洲英语口音,影片公映后
引起时尚界对于血钻殃及无辜的惊呼,也为莱昂纳多带来如同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
朱莉夫妇一样的关心国际公益事业的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的好莱坞国别政治热中,非洲题材虽然引人注目地成为新的
增长点,但无论是007新片《皇家赌场》(开篇即将乌干达“圣灵军”头目作为反角插入)
,还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描写一个将乌克兰武器倒卖到非洲的军火商)
,甚至蒂姆·罗宾斯主演的《揭竿而起》(描绘一个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争议史
实人物),都是将重点放在白人的经历上面,这也是好莱坞的局限。
正如《滴血钻石》导演爱德华·兹维克所言,“如果让黑人演员讲述黑人风格的故事
,投资商也不会买账”。所以,毫不奇怪近30年来非洲只有一部本土电影获奥斯卡奖(《
救赎》,2006年),而再现北非士兵为解放法国与纳粹浴血奋战的阿尔及利亚电影《荣誉
日》在今年的最佳外语片较量中一早出局了。不过,好莱坞与非洲的“混血儿”毕竟在《
末代独裁》、《卢旺达饭店》和《不朽的园丁》等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从长远看,
该类型政治影片的大量涌现,迟早会推动投资商和评委眼光的调整以及非洲籍导演的跟进
,从而最终顶托起非洲本土影片的未来。
政治挂帅背后的政治
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虽说它的最终结果是成千上
万志愿者投票选出来的,但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后再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却给了好莱坞学院派极大的操弄空间。在特殊年代里,奥斯卡的政治倾向性就尤为明显,
如1942年把6项大奖授予二战应时之作《忠勇之家》,1978年把5项大奖授予反越战题材片
《猎鹿人》。还有1994年打败《狮子王》、《肖申克的救赎》和《真实的谎言》等经典力
作,获6项大奖的《阿甘正传》,它因顺应了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
越战伤痛的呼声,而横扫奥斯卡13项提名。
如今,好莱坞影片中经常流露的帝国气息很容易让非美国人不舒服,奥斯卡评委的学
院派眼光也一直让喜剧和艺术片导演不抱希望。不过,看上好莱坞这块风水宝地,热衷于
巴结奥斯卡评委的外国人还真不少。一方面是全球电影在好莱坞化,另一方面好莱坞也在
全球化。对于陌生的外国资源和市场,好莱坞往往用政治挂帅来吸引本国观众,而用别国
风情来贴近当地受众,这是近年来好莱坞大制作不断尝试涂抹异国政治油彩的内在机缘。
但即便是严肃的政治题材,好莱坞也很注重其商业性,这是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圣塞
巴斯蒂等国际电影节上参展的许多影片所不能企及的。
奥斯卡愈发有政治担当,还因为“9·11”5周年之后,美国公众已经无法以孤立主义
自处,战事的持续让他们的视线一再被牵扯到动乱地区,而“民主自由的圣战”在各国的
特定历史阶段都能找到对应的影子,于是民众有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冲动,好莱坞发现并
做大了这一市场(好莱坞以往塑造的敌人常常是苏联阵营的某个国家,外星人或异形,以
及本国的天灾人祸,而英雄往往是美国人),奥斯卡的加冕又加深了民众的这一收视饥渴
。这一循环有着连贯的逻辑,只要不被打破便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另外也是拜布什政府有争议政策之赐,全球的政治电影才能无限上纲上线。像带有恶
搞性质的《布什之死》、影射切尼环境政策的《后天》和《难以忽视的真相》,以及一系
列以揭露布什伊拉克谎言为卖点的政治宣传片仆仆出笼,尽显了娱乐政治年代的解构特征
。
美国当前刚起步的总统选战也在为好莱坞“政治挂帅”造势。据《中国时报》称,现
在角逐民主党提名的两大对手希拉里和奥巴马阵营,正因争食影城大饼而爆发前所未见的
口水仗。原先以“比尔之友”为荣的一些好莱坞金主,如乔治·克鲁尼、奥利弗·斯通、
丹泽尔·华盛顿、马特·戴蒙和珍妮弗·安妮斯顿等都患了“克林顿倦怠症”,宁可支持
表演天赋非凡的新秀奥巴马。美国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已经先行一步,正计划在肯尼亚
拍摄《今夜他来》,讲述非洲裔参议员奥巴马的故事。这又将是好莱坞政治的一个热点话
题了。
顺便说一下,与中国影片在奥斯卡的惨淡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铩羽而归,实录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地区艾滋恐慌的《颍州的孩子》不代表中国参赛)相对应,奥斯卡获奖
影片在中国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由于种种原因,今年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两大政
治题材影片《女王》、《末代独裁》都无缘内地,只有《快乐的大脚》、《通天塔》和《
阳光小美女》得以入围。想必这也是中国电影管理当局以国情忽悠奥斯卡的方式之一吧。
--
是谁,在敲打我窗,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不停地打在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只有那沉默不语的我, 记忆中,那欢乐的情景,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不停地,回想过去。 渐渐地,回升出我的脑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