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scream (stich), 信区: Movie
标 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灯与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4日17:03:0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灯与光
第七封印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经·创世记》
任何一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于全片来说,都可能具有一种非凡的意义。电影的精
神分析学就把片头当作一个梦,而把影片接下来的展开视为一个释梦的过程。那意味着:
如果你没有看到片头,就将根本不知道影片在释一个什么样的梦。这个说法体现了对片头
的重视。
我们来看这部影片的片头:
一只手揿亮了白炽灯泡。
叠,背景变成纯的、亮的红色,把灯泡的光淹没,灯泡消失,黄色的字幕--
杨德昌电影 制作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与其说是一只手揿亮了白炽灯泡,不如说是灯泡亮了以后,我们看见一只手,正离开
悬在灯泡旁边的开关。
此前应该是黑暗,什么都看不见。我们也不知道这是谁的手。
我们只看到:光。
对于电影来说,光就是银幕上的一切。但问题是光从何而来?
在拍片现场,当然是灯光在起作用,或者日光(自然光)。对多数人工光源来说,进
入银幕的通常只有光,而没有灯。否则就穿帮了。
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光,大都是有光源的。我们可以知道发光体是什么,
在哪个方位,灯经常入画,光必须要有理由。这些灯光,用一个术语,叫“逻辑光源”。
经典好莱坞作品(1930、40年代)多数是黑白电影,在摄影棚内摄制。黑白电影的银
幕造型完全依靠明暗,即光线。而黑白片的景深,我们说是依靠不同物体的大小造成的,
但要区别不同物体也是要依靠光线,所以,应该说是由光线造成的。经典好莱坞影片的用
光之复杂可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比如,在演员身后打一个光使他的头发边缘发亮,形成
一个轮廓,就能将他从背景中区分开来。为了使得演员的眼睛更加闪亮,要专门打“瞳孔
光”:灯光就打在演员的双眼,脸上的其他部分是所谓的“艺术的”阴影。于是,演员不
能移动半步,必须保持僵硬。不是为演员而打灯,而是演员为灯光而演。这样,我们会发
现,剧照往往比电影更漂亮,演员个个光彩照人。这种光显然不是逻辑的,是一种阿曼卓
斯称为“职业化”的“唯美”追求所致,其实就是“行活儿”。
彩色电影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普及起来。在相同的照度下,彩色电影要比黑白电
影的造型来得容易。因为,黑白片中的明暗层次已转换为彩色片中的色域,色彩本身可以
区分物体的轮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光的强度和灯的数量的要求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摄
影指导和灯光师倾向于逻辑光源,这样一来,打光就被大大简化了。以致于一些摄影指导
认为,今天的摄影指导已经不知道怎么为黑白片适当地打光,洗印厂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洗
出以往黑白片中的黑、白、灰色的丰富和变化,“它已是一项消失的艺术”。
对于战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可能对光的处理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物资匮乏,
经济萧条,意大利的电影艺术家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拍片,很难想象,罗塞里尼拍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时候,罗马城内还驻扎着纳粹士兵。实景、自然光、非职业演员
,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上的应变带来的是艺术观念的更新,在灯光上可谓极少主义。
另外,由于胶片感光度的不断进步,对照度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很多早期电影必须使
用灯光的地方,可能在今天的影片中已经不是必须的。这些都有利于电影对光的自由使用
。
但是,打光的简化并不一定是把画面变得难看了,不美了。这是一个风格问题,也有
审美时尚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要看某种处理是不是更利于表达作者的意图,更能在作品
的上下文关系中起到特定的作用。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逻辑光源和逻辑布光对于过度修饰的布光是一种矫正。
我感兴趣的,是《牯岭街》中的手电筒和白炽灯泡。
1、手电筒的第一束光
手电筒的光圈里,一对男女正在拥吻。男的回头,是个士兵,骂道:“操你妈的×,
找死啊!”
这是两个初中生通过手电筒看到的第一副情景。儿童不宜。
他们在小公园跑着,照着,叫着:“打kiss,泡miss……”
手电筒在这里其实是个道具。这个道具会发光,可以照亮一些空间,发现那里的隐秘
。在青春期的浑浊尴尬的岁月里,它可以是欲望的探照灯,摸索着成人世界的图景。这是
一个修辞的道具。
2、手电筒的第二束光
几个少年在猜测女人的内裤的颜色,并且还要打赌。
在第一束光里,几个少年还仅仅是在看别人,即成年男子的行为。但是,在第二束光
里,他们已经成为行为的主动者。他们以一种成年人的行为来观看和触摸世界。他们的准
则将是第一束光中的那个男子:打kiss,泡miss……成人世界早已对他们产生了诸多不良
的影响,但是,似乎没有成人去注意这影响。成人世界对于这些少年的教育和约束,除了
家长的望子成龙,就是学校的粗暴管束。在学校,无论是训导处,还是普通教师的课堂,
这帮少年人都面临着教育暴力,在权利话语中受训。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样呢?
3、手电筒的第三束光
在国校楼下,远景,几个眷村217(两幺拐)太保帮来的学生,刚要下楼。他们停住脚
步。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向他们,他们扭头就跑。这时,四儿的几个同学分别从画左和画右
飞奔入画,追打眷村少年。
在这里,我们看到,暴力解决问题早已是少年们的家常便饭。手电筒的光圈里,只有
性与暴力。前者或许还有一些朦胧,但后者却是直接的、粗暴的、残忍的,少年们的心中
对异己帮派充满了仇恨。这种仇恨是非常可怕的,尤其对于缺少成年人关怀的少年来说,
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4、白炽灯泡是光明吗?
当滑头将一块砖头劈向眷村217太保帮的小混子时,我们看到小四儿正逐个教室里开灯
、关灯、开灯、关灯。
突然,在一个教室里,小四儿开灯的同时,发现一个女生跑了出去。
小四儿回到家,仍然开灯、关灯、开灯、关灯。
他的视力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日间部代表了四儿这代人的光明前途的话,夜间部则可以视为目前的四儿的
恶劣环境,这环境中的白炽灯泡的光成了成人世界对少年的成长的关怀的象征:惨淡苍白
。
在小四儿近视的视线里,能把这个女生看清楚吗?
5、被打碎的白炽灯泡儿
训导部主任在小四儿父亲面前来回踱步,秃而亮的脑门在灯泡下显得面目可憎。
小四儿偷偷抄起一根棒球棒……
灯泡“砰”地被打碎。
这刻起,小四儿心中就已经为阴暗所笼罩了。
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不尽相同,《牯岭街》是对人性黑暗
的反思,是对社会共犯的描述;它的灯与光,都试图将我们置于死地而后生。它也不仅仅
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因为它关怀我们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成长。
--
爱是一种诗意的宗教。
所有浪漫的起因都被搁置在最深刻的背景里,两颗心不再是空寂的庙堂。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