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scream (sleet), 信区: Movie
标  题: 菊与刀的精神:《七武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6日11:13:5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菊与刀的精神:《七武士》 
irina  
来源:北回归线
    七人の侍 
    1954 黑白片 220分钟 
    日本东宝电影公司出品 
    编剧:黑泽明 桥本忍 小国英雄 
    导演:黑泽明 
    摄影:中井朝一 
    演员:志村乔(饰 勘兵卫) 
       三船敏郎(饰 菊千代) 
       宫口精二(饰 久藏) 
       津岛惠子(饰 志乃) 
    获奖情况: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 
    〖分析读解〗 
     
    《七武士》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以无懈可击的结构,磅礴宏
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斗场面和洋溢全片的阳刚之气,讲述了一段日本战国时代七
位无名武士为农民而战的故事。《七武士》在全世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影响不在黑泽
明的另外两部代表作《罗生门》和《乱》之下。《七武士》已经成为剑侠动作类影片的经
典作品,并为其彰显的武士精神乃至日本精神进行了极好的诠释。 
     
     
    一、武士道和日本民族性 
     
    日本民族,具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菊与刀”
来总结日本的国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历史上,
公(皇室)武(将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自源赖朝开创的武家
政治到南北朝时期公武对抗,从室町幕府到战国时代纲常废弛,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的霸业到幕末“大政奉还”、“尊王攘夷”、“公武合体”,公家和武家的关系
左右着日本的历史。由于武家的兴起,武士成为一个具有特权的阶级,他们的地位也超越
普通百姓之上,甚至可以和皇室、贵族并驾齐驱。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论及的“菊与刀”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她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
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逊等等。日本民族的文
化特征也被归纳为“耻感文化”。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矛盾性,作为武士生存规
范的“武士道”也是如此。 
    武士道原本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的渊
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的有几
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
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
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对于武士来说,刀是最重要的武器和武士精神的象征。武士要象珍视生命一样爱护自
己的刀。刀也是身份和荣誉的标志,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权利佩带武士的两把战刀的。武
士的刀并不能随便出壳,“失败就是胜利”的格言意味着,对于武士来说不流血的胜利才
是真正的胜利。 
    武士还应该具有克己、切腹、复仇的能力。“克己”要求武士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
流露,并且有挑战极限的忍耐力。“切腹”对于武士来说是一项荣誉,“复仇”则是武士
为主君应尽的义务。 
    总之,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武家文化对日本社
会的深刻影响。但是,武士道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并不是永远为人所遵守,且不说近
现代日本侵略战争中丑恶变形的所谓“武士道”,就是在日本古代社会中武士道也只是一
个理想而已。历史可以展示的,往往是和武士道精神截然相反的事例,有时,武士道甚至
还会被搬出来用以掩盖罪恶。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纲常沦丧、善恶不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天皇和皇室只具
有名义上的意义,(幕府)将军也丧失了实际权利。日本全国被数百个掌握地方权利的大
名瓜分,群雄割据,攻伐无常。在各家势力中,实际权利已经为家臣所篡夺,家臣的权利
又被他的家臣所分割。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毫无信义可言,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的
行径随时都在发生,其范围之广、手段之残令人瞠目结舌,以至于形成了日本“下尅上”
的历史传统。在封建领主之中,产生了织田信长、上杉谦信、武田信玄、丰臣秀吉等著名
人物,黑田官兵卫、真田幸村、山中鹿之介、竹中半兵卫这样的谋臣勇将也为人所熟知,
但是更多的还是北条早云、斋藤道三、松永久秀一类恩将仇报、弑主夺国的家伙。战国时
代日本没有避难所,连寺院都被卷入战争之中。 
    不管战争如何进行,遭殃的永远是老百姓。战国时代,日本的老百姓遭到战火涂炭,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参与战争的是上层贵族和武士阶级——战国时代农民是没有武装权
力的——农民却要承担一切赋税和义务。武士和农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武士的儿子
永远是武士,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即使是战败或者失业的武士(浪人),也会打心眼
里瞧不起农民。农民被压在社会的最下层,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苦难。 
      在这样的战乱之中,武士道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为人所企盼着。君主希望拥有忠
诚守义的臣属,武士希望能够成为名扬四海的人物,百姓则希望见到保护自己的英雄。这
样的情感和要求一直持续着,武士道越发成为道德的目标,理想的基石,对武士道的敬仰
和渴望已经深深植入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  
     
     
    二、日本电影与武士精神 
     
    继文学(物语、和歌等)、能剧等艺术形式之后,日本电影成为武士道精神的又一承
载者。日本电影中有大量的作品在讲述著名武士的故事,或者彰显那些历史上著名剑侠浪
人的武功,或者颂扬守德武士的情操,或者谴责放弃武士精神的人必遭恶报的命运。历史
电影之外,日本诸多其他类型的影片中也可以折射出武士道精神,可以看出,武士道已经
深入了日本国民的骨髓。 
    我们来看一看典型的张扬武士道精神的历史电影。 
    《里见八犬传》。关东的国主里见式被仇家攻灭,国主临终前将寄寓八只忠犬之意的
八块宝石投向四方,期望有八位由忠犬转化的武士能够辅佐遗孤重振家声。遗孤是个女孩
,她成年后走上了复仇的道路。果然,沿途一个个忠义之士纷至沓来,最终八犬聚齐,保
护女主复仇成功,八犬全部英勇战死,以里见八犬之称闻名天下。 
    战国乱世,杀伐无偿,武家大多是墙头草,总是投靠更为强大的主家而不顾公理人心
。为主复仇的也往往另有用意,如丰臣秀吉起兵讨伐明智光秀为织田信长报仇的著名事件
,也不乏争夺织田政治遗产的用意。《里见八犬传》中忠义的武士们则是理想的化身,他
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出身农家,有的身为浪人,有的是敌对势力的武士,全部因忠义
和复仇的召唤汇聚,且杀身成仁。八犬又是出自老国主之手,表达了宿命、继承、家族忠
诚等含义。 
    《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一位重臣被判为死罪,他没有任何的申辩机会,慷慨赴死
。他所供养的四十七浪人认为主人之死不公,决定为主人讨回公道。其他的方式都已无济
于事,浪人们做了武士的选择:复仇。准备中,浪人们得知他们的对手已经获悉自己的计
划,正准备将计就计,调来大批部队将浪人们一网打尽。敌我实力悬殊,复仇不免一死,
但是浪人们义无反顾,在武士道精神激励之下,于风雪之夜攻入仇家……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至今四十七浪人遗塚犹在。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如果行为本身符合道的精神则必须去完成,至于能否保存生命是次要的事情。象四十
七浪人一样以弱攻强的事例在日本历史上不胜枚举,下尅上的精神也已渗入日本的国民性
中。 
    《幕府风云》。(幕府)将军欲废长立幼,故意派一家臣武士前往外藩将长子迎回。
武士离开后,将军即下令全日本的军队出动,沿途劫杀长子。武士请到几位浪人侠士,还
有一位中国武僧,共同迎还少主。接到少主后,武士们便发现了异常情况并推测出真相。
家臣武士认为自己必须完成主公交派的任务,其他则属于乱命不可受。他请来的朋友们认
为自己只应该对家臣武士负责,而不必管武士的主人如何。于是,寥寥数人开始穿越日本
,奔向都城。一路上,全国军队四下截杀,武士们一往无前,间道行进。大部分武士和中
国武僧战死,家臣武士将大批追兵引到小镇,引染火药与敌同归于尽。最后一位小武士保
护少主进入京城,完成了武士的使命。 
    几个武士要闯过全日本军队的封锁,目的地却是下令劫杀他们的将军的宅邸,如此行
为只有在武士道的信念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武士精神还有一个奇特之处,武士只要对自
己的主人效忠,至于主人的主人如何并不很重要。这也就是《幕府风云》中的浪人们只忠
于家臣武士的原因,他们和家臣的主人——将军并没有直接关系。至于家臣武士与敌同归
于尽,而让小武士完成大业,则可视为老武士仁爱精神和武士间继承关系的体现。 
    黑泽明的大批影片都是彰显武士道精神的作品,比如《姿三四郎》、《七武士》等。
他的其他一些作品更加接近于战国历史,但表现的依旧是武士道的精神。黑泽明的观念中
渗透着这样的武士道精神:一个假武士如果遵照武士道的精神行事一样可以得到尊重,一
个优秀的武士如果背离了武士道的精神则必遭天诛。《七武士》中的菊千代是一个冒充武
士的农民,但是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并且杀身成仁,因而他足以成为一个武士——胜
四郎按武士之道在他的坟上插上了战刀。《影子武士》中的影武者是个冒牌货色,他的糟
糕表现毁灭了武田家的大业。但是他在武田军队被敌人的火枪兵全部消灭时,以武士的精
神一人冲向敌阵,慷慨赴死,成就了一个武士的业德。黑泽明的作品中也表现了丧失武士
精神的武士遭到天谴的必然命运。《蛛网宫堡》中的武士虽然战功卓著,但由于因私欲而
谋害主公,最终必然失去武运,被人诛杀。《乱》中的太郎、次郎逐父夺位,结果一个被
谋害,一个被迫切腹。而父亲一生杀人无算,又丧失了武士冷静、客观的基本能力,因此
必然在老年遭到恶报。违背了武士道精神的武士绝没有好下场,这从反面说明了武士道的
威力。 
    在日本的其他电影中也可以看到武士道的精神。如《虎,虎,虎》、《中途岛海战》
、《啊,海军》、《东乡平八郎》等战争片中,塑造了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原田实
等一批忠勇善战、足智多谋的日本军人形象(其美化侵略战争的效果姑且不议),他们是
现代日本武士精神的继承者。其他影片中,如警察、侦探、运动员、记者等人物类型身上
也能看到武士的影子,《五个相扑少年》中通过对五个不同年轻人修炼相扑表现了对武士
技艺的怀念,《蒲田进行曲》中借替身演员拍戏的方式展现古代武士的气概,《追捕》中
高仓健纵马冲出警察包围圈的场面,则就是古代战争中英雄行为的翻版。 
    武士已经成为日本电影乃至日本文化中理想化了的男性英雄形象的代名词,是研究日
本电影不可忽视的重要符码。 
     
     
    三、主题与叙事 
     
    《七武士》是日本武士片中的一部杰作,也是黑泽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塑造七位
英勇的武士形象、讲述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的同时,《七武士》对武士的生存方式和
武士精神提出了思辨性的质疑,从而使影片呈现出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 
    武士的生存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战斗?是为了荣誉?是为了忠于主君?抑或为了其他?如果战斗、荣誉、忠诚
等武士精神有悖于武士为国为民的初衷,那么应该如何选择?事实上,历史上豢养武士的
主君贵族大多是相互征伐、争权夺利的封建主,他们的行径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武士对主君的忠诚往往意味着不断地杀伐,而杀伐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百姓。同时
,武士虽然是一个凌驾于普通百姓(农民)之上的阶级,但大部分下层武士的生活和普通
百姓并无二致,生存的需要致使武士必须受雇于主君或者从事与武士精神相违背的行径,
武士的行为与其初始的理念必然越来越远。这时候,武士道不再是一种具有规约能力的道
德规范,而渐渐成为无足轻重的口头禅,甚至是用来遮掩罪恶的幌子。历史正是如此。在
乱世中,追求道的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不能够继续武士生活的武士只能有两种选择:甘愿清贫,保持气节,做维持自我尊严
的浪人;或者抛弃道德,黑心为恶,靠做武士时得来的武功沦为盗贼。如果武士能够被主
君雇用,就要供人驱使,去打那没完没了的战国不义战;如果武士连工作都找不到,便只
有在歧路徘徊,选择前面言及的两种生活之一了。武士们总是进行着这样的选择,成为义
人或沦为草寇往往只在一闪念间。 
    在武士的原则里没有为百姓服务的概念,相反,武士甚至需要轻视百姓来表现自己的
尊严。虽然武士的产生是为了天下大义,但这大义并不属于具体的百姓。武士从根本上来
说也是脱胎于百姓,但武士总是坚定地拒绝承认这个血脉。 
    这就是武士精神的矛盾性。 
    站在当代的角度上,武士精神的这些悖论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黑泽明借武士勘兵卫之
口说出这样的话: 
    “武士啊……就象风一样,不过是从这大地上吹拂漫卷,一扫而过……大地,是永远
不动的……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活下去!” 
    百姓(农民)才是大地的主人。武士们应该为真正的主人服务。当武士没有认清这个
道理时,他们的作为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七武士》中,有几种不同的武士: 
    堕落的武士。 
    试图洗劫村庄的山贼们是堕落的武士。从兵器、盔甲、战马、火铳等各方面因素可以
看出,山贼们不是一般的土寇,而是武艺高强、训练有素的武士。根据时代背景不难推测
出,他们曾经是一伙战败藩属的武士,作战失利后没有回归故里,而是凭借武器和武功啸
聚山林、打家劫舍、为非作歹。或许这也是生存的困境逼迫的结果,但他们选择的是违背
武士道精神的道路,将武士的能力用于违背道德的行径上,必为真正的武士所不齿,最终
也难逃覆灭的下场。 
    变异的武士。 
    官府的力量以武士为基础,通过武士来展示。官府的家伙们是一群变异的武士。他们
拥有了权利,却并不为赋予他们权利的百姓做事。当农民们前往官府报案时却被赶了出来
,通过农民之口又得知,官府的作为一般是在强盗洗劫完村庄之后才赶去,并且把强盗们
没有发现的大米、鸡蛋一扫而光!这样的武士已经变异为蠹虫,他们的日子也必不会长久
。 
    迷失的武士。 
    拥有武艺却不将武艺施展于正途的武士是迷失的武士。《七武士》中,被农民邀请却
为所谓面子对农民连打带骂的武士,武艺高强但处处炫耀、斤斤计较的武士,小肚鸡肠而
又夜郎自大向久藏挑衅的武士,都是迷失人生方向的武士。他们或原地旁徨,或与恶人同
流合污,但却很难幡然悔悟,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士。 
    真正的武士。 
    七位为农民而战的武士才是真正的武士。他们不是在为主君攻城掠地,而是为保护大
地的主人——农民——不受侵犯而战斗。他们保持了武士道的真义,所以是真正的武士。
就连菊千代这样假扮的武士也因体现出了武士道的精神而被承认为武士,这是武士道的另
一个意义——真正的英雄莫问出处。 
    七位武士代表着真正武士的全部美德。在《七武士》中,武士道的真谛通过武士们的
表现得到充分的阐释。他们并非完美无缺,他们的身上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但是,只要
武士以武士道的规范要求自己,并且在武士道的一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他就有资格被
称为一名真正的武士。 
     
     
    四、人物 
     
    七个武士形象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七个方面,他们的总和就是武士道。《七武士》的人
物设置蕴含深意。 
    勘兵卫。 
    勘兵卫是武士的领袖,他是武士精神的一个标志。勘兵卫曾经参加过许多战争,武艺
高强,战术精通,但是却无法逃脱变成浪人的命运。勘兵卫正直,为了解救被窃贼劫持的
人质,他甘愿削发扮装和尚,且顺利完成计划。勘兵卫诚实,农民们邀请他时,他并没有
端架子,而是实话实说地讲了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真实生活,并不奇货可居谈价钱
。勘兵卫真诚,看到农民请他吃白米饭自己吃稗子饭便深受感动,而答应为农民服务。勘
兵卫精明,在挑选武士时花样百出,得到了货真价实的武士。勘兵卫善战,在农民的村庄
指挥若定,战术多变,最终大破人多势众的山贼。勘兵卫睿智,在击败山贼取得大胜之时
,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清醒地说出了农民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的箴言。勘兵卫这样的
人物,是优秀武士的集中体现,仿佛乱世中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其他五位武士则分别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一个方面。 
    五郎兵卫。 
    五郎兵卫代表了智慧。他的预见能力极强,无论是被勘兵卫试探还是与山贼作战,五
郎兵卫的智慧都得到体现。他因为对勘兵卫人品和性格的敬佩而成为七武士的一员,更因
战死沙场而成就了武士的业德。 
    七郎次。 
    七郎次代表了友谊和忠诚。它是勘兵卫的老战友和老朋友,基于此七郎次在多年的分
离之后一经见面便接受了勘兵卫的邀请。对正义事业的选择体现了七郎次身上真正的武士
精神,而对友谊的忠诚更显示了作为武士的道德准则。 
    久藏。 
    久藏代表了武功。作为武士,拥有高强的武艺是安身立命之本,武士即使在武功上比
不得宫本武藏(著名剑侠),也必须追寻剑道的真谛。久藏就是一名得到剑道真谛的代表
人物,他武艺高强:一击而毙挑衅武士,单人杀贼夺铳,对战中时时保持先机,实在令人
叹服。更为宝贵的是,久藏武艺高强却不事炫耀,立下多么大的功劳后也立刻躲到一旁休
息,并不夸口居功;胜四郎直面的崇拜之辞也只换得淡淡一笑,这是武士境界的极高体现
。 
    平八。 
    平八代表了乐观。别的武士失意后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道路,平八却心甘情愿地与普通
百姓一样,靠砍柴为生。这样的行为需要相当高的思想境界,而乐观精神也是武士道中重
要的方面。没有乐观,经常身处困境中的武士是难以生存的。 
    胜四郎。 
    胜四郎是未来的象征。《七武士》中的胜四郎是个乳臭未干的家伙,他在第一次击杀
山贼时还会瑟瑟发抖。胜四郎也有人性的弱点,无法把持自己的欲念使他和志乃结下一段
孽缘。胜四郎的优点在于,他能够明辨是非,选择真正的武士去学习和追随;在勘兵卫都
没有参破真谛的时候,是胜四郎以年轻人的锐气为假武士菊千代命名。胜四郎必将成为理
想中武士的未来。 
    再有一位特殊的武士: 
    菊千代。 
    菊千代是武士世界中的狂阿弥。菊千代的身份最为特殊,在一群真正的武士中,菊千
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色。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富于正义感和向上精神,却不具备
德操和武功。菊千代以自己的蛮勇试图获得武士的名号,这使他远离了武士道的精神。菊
千代总是笑话百出:强迫勘兵卫等人接受自己,拿别人的武士家谱自吹自擂,贪恋战功贸
然出击导致阵地几乎失守……但是菊千代也有体现价值的另一面:敲响梆子惊出村民使众
武士摆脱尴尬处境,奋不顾身救援农民,深入敌后缴获火铳,高树战旗鼓舞士气,舍生忘
死御敌拼杀,菊千代的行为完全象一个武士,甚至比真正的武士还要出色。但是,为武士
阶级所重视的出身使菊千代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士,埋葬他遗骨的坟上刚开始也没有
得到应由的礼遇——这不禁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真正的武士是得名于他的出身或者战功
,还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武士道的真谛?在这一点上,菊千代以他的行为给予了世人合理
的答案。 
    七位武士各具优长,构成了《七武士》的英雄群像。这是武士道的思辨性的体现:它
是影片所寄予的期望,也是人世永久的期待。 
     
     
    五、场面 
     
    黑泽明极其擅长古代战争场面的拍摄。《七武士》中暴雨决战的段落,《影子武士》
中织田军火枪兵大败武田军骑兵的段落,《乱》中二逆子攻打老父城堡和最后决战的段落
,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中战争场面的经典。 
    《七武士》中自七位武士聚齐后与山贼的多次战斗,形成了几个完全不同的精彩段落
。从中,可以看出黑泽明殚精竭虑的设计和不同凡响的创意。 
    偷袭战。 
    由农民利吉带路,久藏、平八、菊千代反客为主地偷袭了山贼的大本营鹫峰。武士们
的计谋和武功得到充分体现,山贼们惊慌失措,损失惨重。但是,意外的情况突然发生,
利吉因发现山贼们的“慰安妇”竟然是自己被抢走的妻子而痛苦万分,优秀的武士平八为
了保护这个农民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接触战。 
    山贼们大举来袭,七武士沉着迎战。武士们的战前准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兵强马壮
的山贼被挡在工事之外,还白白搭上了一个家伙的性命。这一战更多是在相互试探中进行
,武士和山贼的能力都得到了体现。 
    夜袭战。 
    山贼们计划趁武士得胜松懈偷袭村庄,此举被武士料到,防范得当,多有斩获。在夜
袭中,夜色的形态和篝火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使其成为一个大大有别于白日进行的战斗
的视觉段落。 
    诱敌战。 
    勘兵卫等根据战局发展,决定分批将山贼诱入村庄,逐次歼灭之。山贼果然上当,深
入险境而不觉。山贼被逐个消灭时,影片并不忘加注调节气氛的因素,那个被自己受惊战
马搞得精疲力尽的山贼成了众人看笑话的对象。胜利必然付出牺牲,画外的一声枪响,标
示着忠勇善战的五郎兵卫的牺牲。 
    滑稽战。 
    菊千代这个滑稽的家伙混到山贼后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山贼手中骗取火铳,又干掉
了他。菊千代的胜利并不长久,山贼们的追杀使菊千代现出屁滚尿流的丑态,此外,他的
贪功冒失的举动使武士们的事业几乎功败垂成。不过,这一切并未给菊千代增添恶感,他
淳朴的天性、朴素的追求更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大决战。 
    山贼们大部就歼,残余的十三骑孤注一掷,杀向村庄。武士们严阵以待,以行之有效
的战术迎战敌人。由于这是决定双方命运的最后决战,影片在此花费了最多的笔墨。一个
特别的选择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狂风暴雨的天气,它使惨烈的决战场面事半功倍。连日的
苦战使山贼、武士、农民都处于接近疯狂的状态,山贼因失利的羞愧而恼羞成怒,农民因
胜利的鼓舞而迷恋武力,武士们则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武士的领袖勘兵卫在关键时刻准
确的弓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战斗接近大获成功的时候,武功最为高强的久藏被山贼的
火铳击毙——太刚则易折的东方哲理得到了体现,而菊千代则几乎是迎着死亡前进——他
需要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武士的名义。这一场气势磅礴的大战,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最高潮。
 
    《七武士》中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展示出了武士道精神的真义。 
     
     
    六、思辨 
     
    《七武士》中充满了思辨的内容。事实上,这正是黑泽明电影一贯的风格和特点。在
《影子武士》中,真与假、勇与怯的关系被不停探究;在《乱》中,道德与公理、信任与
背叛、获得与失去的问题得到高度的总结;至于《罗生门》,则根本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文
本。在《七武士》中,围绕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影片展开了思辨。 
    何为勇,何为怯? 
    七武士与农民抵抗四十多个山贼的战斗是很难取胜的,武士们取得了胜利,必是智慧
使然。在需要运用“勇”的精神时,武士们身居农民前列,带头冲杀,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换取战斗中的武运。在需要运用智慧的时候,武士们并不死拼滥打,有原则地扮演弱者
的角色。勇与怯是武士道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使武士能够展示武功,又能够保存自我
。 
    何为真,何为假? 
    假做真时真亦家,菊千代这样的冒牌武士似乎比其他武士更象武士,使他具有如此形
象的不在于他那“借用”的家谱,而在于他符合武士精神的行为。反之,真正的武士因不
遵从武士道也会丧失武士的身份,见利忘义、趋炎附势、妄自尊大、目光短浅,都会损害
武士的品格。 
    何为仇,何为亲? 
    武士的朋友应该是武士,而不是农民。七武士接受邀请为农民而战,是因为农民遭到
了山贼的欺凌。实际上,这所谓“山贼”其实也是一群失意的武士,他们和七武士属于同
类,或许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曾经和七武士中的某些人并肩战斗过。然而,当正义和邪恶泾
渭分明之时,亲与仇的鸿沟便已划开,剩下的只是殊死的搏杀。七武士与农民原为一体,
但是当农民们拿出私藏的盔甲兵器,暴露其长期残杀流浪武士的真相时,武士与农民又成
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农民们杀害战败武士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自保,而是贪图小利甚至是为
了发泄对武权被剥夺的愤恨,所以菊千代“恨不得把全村人都杀了”的言辞并不算过分。
乱世颠倒了黑白,混淆了善恶,就连勘兵卫、七郎次这样的睿智之辈都丧失了人生的答案
,反倒让菊千代这样的“糊涂蛋和破剪子”道出了箴言。 
    何为轻,何为重? 
    从表面上看,农民为轻,武士为重。农民愚昧、懦弱、笨拙、自私,是一群浑浑噩噩
、庸庸碌碌之辈。武士气节高尚、武功超群、大义凛然,高下已然自分。实则不然。勘兵
卫的语言最终揭示了真谛:武士象风,从大地上吹拂漫卷、一扫而过之后便不见了踪迹。
而农民象大地,他们是永远不动的,始终和大地在一起。 
    “活下去!” 
    此言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所依,再也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本身更能够激发人类生存
欲望的话语了。 
     
    武士的生命无法长久,他们遭遇了过多的坎坷和异化; 
    武士的精神应该长存,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勇、毅”的永恒追求。 
     
     
 

--
爱是一种诗意的宗教。
   所有浪漫的起因都被搁置在最深刻的背景里,两颗心不再是空寂的庙堂。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2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