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渔火分神·民工认错), 信区: Movie
标  题: 少年!奈何悲情少年(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26日11:50:0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少年!奈何悲情少年
  
  
  ——《少年》
  
  
  (作者:东郭先生与狼共舞)
  
  
  
  
  
  可以说,直到今天,大岛渚依然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色彩和他
的惊世骇俗的电影也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他的除了象《感官世界》这
样的打破一切禁忌、以彻底极端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的电影之外,作为日本电影“新
浪潮”代表人物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所拍摄的一系列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对于现
实和意识形态的反思和批判的电影也曾经影响过一批电影人。香港导演陈果就曾谈到大
岛渚的自传及其早期的电影《少年》对他从影的影响最大,并影响了他后来的电影例如
《香港制造》。
  
  
  
  始于60年代初的日本“新浪潮”运动比起法国新浪潮来,要晚了几年,但是即使是
西方的影评家也忍不住拿大岛渚去跟法国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戈达尔和特吕弗等人做对照
。大岛渚的拍于1969年的《少年》,比特吕弗1959年的新浪潮代表作品《四百击》晚了
整整十年,而相似的关于少年的题材,相似的题材背后隐藏的悲剧感,相似的贴近记录
片的处理手法,虽然有着东方和西方的不同,但依稀可以看见西方进步电影理念在当时
对日本电影的影响和传承。
  
  
  
  《少年》并不是大岛渚被提及得最多的作品,因为这个来自当时社会新闻的故事也
远远没有如阿布定那桩“昭和情史”(感官世界)的那种情色事件那样具有爆炸性和轰
动性:只是无辜年幼的少年,跟随父母走遍了大半个日本,在狠心父母的逼迫下,不得
已演绎了一出出车祸闹剧以骗诈取驾车人的金钱,而一旦真相败露,又不得不跟随父母
再次踏上逃亡之旅,而这时,数次撞车的他,伤痛已经彻入肉体,也彻入心灵。。。。

  
  
  
  大岛渚用他对于以及一个家庭的关注,来反思当时的日本现状,可以说,这样的一
个家庭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个极端的缩影,因为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和方式,大家都是在
为“生存”而不知所措着。片中,当成人在对社会角色(父母角色)进行推诿和对社会
以一种滑稽可笑的形式进行调戏的时候,本应在他们的庇荫下成长的“少年”,这时,
却成了他们的工具和棋子。他黯淡的童年,就如同电影的基调,给予观众的感觉,是黑
色的,是阴暗的。如果说《四百击》中的法国少年安东尼,是在衣食无忧之外反叛、渴
求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和关怀,相比之下,《少年》中的小子就要可怜得多了,他10岁的
年纪,单薄的身子,就是全家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少年从出场就并不是特别讨人喜爱的那种孩童,他孤僻、木讷,踽踽的步子有些僵
硬,眼睛里写满了冷漠和不信任。但他起初是充满美好的家庭幻想的。只是在毫无关爱
的父母之下,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在他一次次地重复受伤,对于现实的期翼在破灭之后
,在他的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心底开始祈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能够解救自己出
困境。由一个为一顶新帽子、一块新手表而兴高采烈的少年,成为即使浑身伤痕累累也
不再哭出声、老于世故,心如止水的少年,童真已不再,童年就这样被毁于残忍的父母
之手。
  
  
  
  就是用平实朴素的手法,大岛渚依然可以让他的电影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雪地上
毫无预期的货真价实的车祸事件,目睹了车上少女的死亡,别人的血,在少年的眼泪里
流动着的是他早熟的善良和绝望。少年对于命运是真正的心如死灰了!如果不是那少女
,在别处如果车祸真正的发生,或许死去的恰恰是少年。他说出了连我们成人听了也不
禁动容伤感的话来,在冰冷无际的雪地上,他近乎告别的话语便更有了种寂灭的味道。
电影再次成为黑白两色,就如同现实世界一般,单调和残酷。注意到,片中多次出现这
样的镜头:少年的弟弟,那个蹒跚学步的儿童,在与摄影机几乎相同位置的地方,静静
地注视着少年,雪地上那幕也不例外。这,便是在少年的生活中乏善可陈的那么一点点
温情。大岛渚的镜头,象极了那个儿童,充满了温情与慈悲的注视。
  
  
  
  在我看来,《少年》的末尾一点也不逊色于《四百击》中那个被后世奉为经典的长
镜头:法国少年向海边奔去奔去。。。然后他回过头来,注视着摄影机。而大岛渚并没
有刻意去炫耀摄影的技巧,在火车上,在明灭的车厢阴影里,是少年木然的侧影,只是
当看见大海,少年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想坐飞机吗?”旁边的警察问道。少年点
点头。这时,雪地上车祸遇难少女的红色靴子在少年头脑里刹然而过,少年的侧影,先
前的无动于衷已经全然不见,有泪水悄然滑落。。。对于观众来说,少年此时的泪水与
先前已经不同了,有了些复活的味道。于是不禁为他有一丝劫后余生的高兴。只是,那
在经历流亡之旅的少年,曾是何等的悲情,他曾经的凝视,不过是建筑物顶上的雕塑—
—怀抱孩子的母亲;而在下一秒钟,等待他的是,他将被自己的母亲推向迎面开来的汽
车!悲哉,少年!
  
  
  
  少年的那双眼睛,想必你一定难以忘记。电影没有大而不当、哭天抢地的煽情,大
岛渚就已经将观众引领进了少年的悲情童年,并悲伤着他的悲伤,苦痛着他的苦痛。大
岛渚以他敏锐的触角,触及到社会、家庭的伤口,在他悲悯和关怀的镜头注视之下,是
少年悲情但渴望良善与真爱的无声的呼喊,导演以这种呼喊对社会发出了置疑:造成这
一切的本源是什么?少年的无助和无力使得这种质询变得更为强有力。电影和电影人的
力量是有限的,也许他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大岛渚关注民生和现实
、而绝非哗众取宠的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胜就胜在,真诚。

--
为赋新词强说shit!
我不但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而且我越发的对好莱坞没有了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2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5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