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mornie alantiě,êl síla o mor), 信区: Movie
标 题: 《夜宴》一名观众面对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时的悲伤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23 08:47:31 2006), 转信
《夜宴》一名观众面对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时的悲伤zz
Mtime电影社区
《夜宴》放映后出现笑场,导演对媒体再放厥词。我是得知以上两件事后去看的《夜宴
》,虽然没觉得片子好笑,却也不认同导演强词夺理的争辩,因为这部《夜宴》让我感
到作为一名中国观众在面对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时的悲伤。
——老天使
在用影像呈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夜宴》选择的视觉符号无疑是带有东洋风味的
汉文化表达。九个御林卫奉命暗杀太子没有得手,不成功便成仁,这本是中国君臣纲常
中的正道,但是当电影上那九个卫士开始用慢动作拔刀,我的心不由得抽紧,默默祈祷
他们千万千万不要选择切腹来做了结。然而,接下来的情节还是狠狠地打击了我的期待
。卫士们纷纷调转刀锋刺入小腹,甚至有短暂的特写表明刀柄自左向右还旋转了一下。
在卫士们一无例外向前扑倒在马背上时,我的伤感被愤怒取代。这是怎样的传统表现?
这是怎样的文化误识?
自戕在中国文化中历来崇奉不见天地,不见利器,不见血光的原则。汉代刘邦与韩
信约法三章: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兵器)不死。后世君主多用白绫和鸩酒赐死臣
下,因为传统忠孝文化尊崇身体的完整性,《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至始也”就是写照。即便是那些不肯受辱的刚烈强人被逼到非动利器不可的境地,
选择最多的也是拔剑自刎,比如战国的庞涓,秦朝末年的项羽和虞姬,明末清初的夏允
彝,直到清末谭嗣同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浩叹。而切腹的象征意味完全是日本岛
国文化的极端性映照,是武士道传统的行为表征,如今被《夜宴》冠以所谓“撇开清代
文化影响,通过日韩寻找汉文化源头”的说辞,不仅是掩盖张冠李戴错误的恶俗藉口,
而且也是愧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伤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情感。
《夜宴》带来的第二层悲伤在于它徒有华丽绚烂的外表,却不能给步履维艰的中国
当代电影创作做出任何助推。制作一部国际性大片无疑是《夜宴》主创者的雄心,因此
汇聚谭盾的音乐,叶锦添的美术服装以及袁和平的动作设计,再加上曾经为《哈里·波
特》配制电脑特技的公司TECHNICOLOR,使得整部影片在形式上精致美妙,几无缺点可言
。然而悲哀正在这里,国际化的因素仅仅打造出炫目的外形,却丝毫无助于提高中国当
代电影创作的技术水平。
在《夜宴》片头,泛黄的纸张突然起火,烧出点点黑洞,和《哈里·波特与火焰杯
》的字幕特效完全一样。还有御林卫纵马踏过溪水时高高溅起的水花,用湿漉漉马蹄的
特写传达不安情绪的特效镜头,又分明在摹仿《指环王》中黑骑士们策马狂奔的景象,
就连青黑斗篷的飘动都那么相似。这两组非常有表现力的镜头出自中国当代电影本来令
人鼓舞,毕竟有利于加快国产电影的叙事节奏,可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却没有丝毫价值可
言。技术仍然是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中国当代电影的特效制作水平没有因此有任何提
升。导演本人也承认,《夜宴》在特技上占用的资金比例是目前国内做同样片子的四倍
到五倍。对比一下前段时间观众对中国首部三维动画大片《魔比斯环》的质疑与批评,
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所谓国际化大制作总是非议众多。因为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中的中国
当代电影来说,一方面是影像技术制作水平亟待提升,另一方面是资金资源在总量上非
常紧缺。《夜宴》给外国特技公司甩出巨额订单,再度造成商业原则中赢家通吃的马太
效应,贫者愈贫而富者愈富。长此以往,中国当代电影本身的技术制作水平什么时候才
能真正提高?抑或等不到提高的那一天就在无情的商业挤轧中消失了?就像上世纪末台
湾地区的电影制作,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终究抵不过文化全球化的商业压力而丧失了
富有特色的自我表达。
其实《夜宴》中三大主要元素都和传统大有瓜葛:音乐中含傩戏、大鼓的成分;服
装是长袍广袖,美术也极尽华艳;武打动作更是飘若花开,各自代表本领域最高水平的
三个大师集中到《夜宴》中却因为导演缺乏整体统筹驾驭的能力,导致了音乐-美术-
武术三者之间彼此割占影像空间的遗憾事实。影片自始至终密不透风,每一方面的戏都
做得太足太过,悖离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推崇的“唯道集虚”。借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
艺的空灵与充实》中的阐解,中国艺术的美感正来自空灵静照的忘我刹那。书法讲究留
白,水墨画讲究“无画处皆成妙境”,所说都是中国艺术在空明中容纳万物的境界。《
夜宴》的悲哀在于太密了,符合类型片的所有要求,却与中国传统隔膜太远。唯有多多
少少游离在外的人物青女,在一派坦诚的演绎下留出微小的气孔。冯小刚敏感地意识到
这是影片中的“呼吸”,是密实的《夜宴》中唯一一点与传统文化形成回应的空灵喟叹
,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微弱的呼吸没有改善《夜宴》过于紧张的密度,观众们的批评接
踵到来。那么导演虚怀若谷了吗?没有,他疾言厉色指责媒体“不尊重”,嘲笑发出批
评的人们没有看懂影片,然而他争辩得越激烈,就越偏离中国传统推许的“相视一笑,
莫逆于心”的境界,此中悲哀不说也罢。
最后一重悲伤伴随一点意外的惊喜在《夜宴》结尾时到来。好在有一曲《越人歌》
,收拾了影片中时而西化朗诵,时而浅薄俚俗的驳杂混乱。犹如一块明矾澄澈了整潭混
水,一贯全身心投入角色的女演员周迅倾尽感情“边死边唱”,在还原到情感本体的濒
死体验上与两千年前的歌咏产生了共鸣。这段歌咏最早见自汉朝刘向的《说苑》第十一
卷“善说”,南朝时又被陈陵收入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列卷九第二首,不知道为什
么在《夜宴》宣传中竟成了出自《诗经》的古歌谣,又一个以讹传讹的文化常识错误,
不属于影片主体,姑且略过。
大概冯小刚本人也意识到了《越人歌》和周迅对于整部《夜宴》的挽救之功,因而
不止一次赞美周迅饰演的青女是“全片的呼吸”。他从情节角度上说,《夜宴》其他人
物分别代表权谋和情欲,构成紧张的情节冲突,只有纯粹执着单恋的青女远离争斗,像
呼吸一样纯净。其实,导演剖白中隐藏另一番无奈,也是《夜宴》中最让人悲伤的第三
点。迄今为止,中国本土三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在拍摄传统题材影片的问题
上都先后遭遇“滑铁卢”,在驾驭传统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力不从心。
尽管除了竹林外景,《夜宴》并没有像《英雄》那样急于摹仿《卧虎藏龙》,没有
像《十面埋伏》那样把汉代李延年的“歌一首”唱得支离破碎,也没有像《无极》那样
标榜一个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形而上存在,然而,哪怕《夜宴》已经是比以上三部电影
都更加丰富的文本,却仍然暴露出在把握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时的失控。
--
人变得孤苦伶仃,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之外,都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东西。怨恨是依赖的反面:当一个人给出了一切,他总觉得收到的回报还不足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