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孤单北半球),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评——《孔雀》:沉静的寂寞 压抑的美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15 18:51:11 2005), 转信

(zz) 

我上班的写字楼下面有一个很有名的五星级电影院,每天从那里经过的时候就会看
到电视屏幕里面在放《孔雀》的宣传片,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打算去看它;也有很多
的机会可以被别人请客去看,但都还是放弃了。因为,一直以来,在我的感觉中,
这个发生在1977年的故事与我在时间上似乎有了一定的隔阂。

  但是,终究还是经不住朋友们轮番地推荐,去买了DVD,却一直被淹没在碟架上
,没有去看它。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我想起了它,于是,开了罐啤酒,看
了起来。

  看完《孔雀》已经是晚上两点多了,电视停留在蓝屏的状态,久久的,我却不
愿意去关——房间里面只剩下这点微弱的光线——我希望即使是在黑夜中,生命还
是有一点亮色,就象冬天里,孔雀还是会开屏一样。

  很多三十岁左右的朋友向我推荐《孔雀》的时候,我都嘲笑他们是“文物”,
毕竟那个年代对于“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看上去已经
很遥远了。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共鸣了吧,我如是想。

  但我还是错了,看完之后,我压抑得不行,觉得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于是,
打电话找好朋友诉说了整整两个小时,恰恰是一部电影的长度……

  巧妙的情节点设置

  爱极了故事中,弟弟那几句低沉地叙述,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承担了影片起承
转合的重任。无论是那句“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一家五口,在走廊里吃晚饭的场
景”,还是那句“一家五口在一起的日子,已经很遥远了”,听上去虽然稚嫩,却
又沧桑得让人心痛。就象一个年轻人脸上岁月浸渍的皱纹或者是一个老年人混浊的
眼底的一丝童真,强烈地对比往往震撼的不仅仅是视听,更是心灵。

   吃饭的时候,人群都涌到楼下去了,故事里始终没有交代究竟是为什么,似乎
是楼下发生一件很热闹的事情。弟弟想起身跟随,姐姐看了他一眼继续吃饭,弟弟
被父亲制止,回身继续吃饭,其间,哥哥始终只是埋头吃饭,仿佛一切与自己没有
关系。这个镜头,在片中反复了三次。  分割开来,这三个镜头中的任何一个都
并不起眼,三段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稍微有影视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
的重复,其实正是导演的强调,或者用术语来说叫做“强迫性接受”——事实上,
导演正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组镜头中,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三个孩子的性格
差异:弟弟随大流,对于生活,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家庭中,他又敢于
冲破权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姐姐看了弟弟,却没有跟随他一起动,仿佛暗示她
生命中有一丝躁动,但终究还是臣服在家庭的压力之下,对于生活,她更有自己的
主见,不会盲目地追随;而纹丝不动的哥哥,我只能理解他是大智大慧和呆若木鸡
的结合了。这一镜头的反复,既串联,也强调,更包含着导演对生命无常却又生生
世世轮回的无奈。

   在我看来,姐姐、哥哥和弟弟这三个人物,实际上是三种人生状态的具像化:
倔强的姐姐是理想主义的化身,而看似愚顿的哥哥则代表了实用主义,悲观厌世就
属于最后离家出走的弟弟了。三个符号化的人物,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通过一个
走廊吃饭的场景巧妙地维系在一起。三段式的故事结构虽然平庸,但是要找到一个
合适的点衔接得天衣无缝,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过韩国电影《爱有天意》的
人,应该对导演郭在容故事的把控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两条时间线索、四个故事
被他玩于股掌之中,拿捏地自然如同自己的左右手一般。而顾长卫虽然是初执导筒
,但是在这方面做得却还是可以让人满意的,《孔雀》中弟弟的叙述是全片的线索
,也是故事的情节点。这个情节点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实际上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因此既有独立的引领作用,又很自然地嵌和在故事之中。顾长卫耳闻目濡下的导演
功力也已经非同一般了。

  沉静的长镜头

  看《孔雀》的时候,一直觉得很冷,虽然裹着厚厚的被子。

  其实,顾长卫做摄影师的时候,他的作品就透露出了几丝“苍凉”的感觉,记
得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是《孩子王》。当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组镜头
:远远的山,雾气袅绕,人在其中,显得相当的渺小,瞬间,火蔓延出来。这样的
镜头往往可以冷到你的骨头里面。

  有人形容摄影师的工作状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拍摄的过程中,他
们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从那小小的寻相器中得到,这样的认知必然有主观的成分
。但是,导演是睁着眼睛的——现实的世界毫无保留地出现在他的眼中,他要做的
,就是真实地再现——当然,这是对于真正的导演而言的——不过,显然,顾长卫
可以说是一个有良知的导演。看完《孔雀》,我不得不叹服于顾长卫几乎可以说是
完美无缺地再造一个77年的世界!不但是实实在在的布景,甚至包括光线,包括台
词和等等,当影片一点点展开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却并不遥远的时代


   当然,假如导演只是简单地再造,那么他就已经沦为一个复制的匠人,而电影
也就成为了枯燥的纪录片。最简单的说法,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孔雀》也没有流于对生活的COPY,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对于摄影
的造型能力,绝对有着超乎一般导演的优秀。片子中那种属于70年代特有淡淡的黄
色光线,让和我一起观看的朋友感叹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当然,说到摄影,
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一个人,那就是站在顾长卫背后的摄影师杨树,这位敢于“班门
弄斧”的摄影师实际上早前曾在英国留学,期间就已经拍摄过很多的影片,在业内
有很大的在知名度。而广为中国观众熟悉的2002年世界11位大导演合拍的《十分钟
,年华老去》,其中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就是杨树的摄影!假如说,在陈凯歌的
十分钟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力量、有震撼力的画面的话,那么在《孔雀》中
,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可以追求完美的杨树,因为很大的程度上,顾长卫摄影师
的身份给了杨树追求摄影单方面完美的空间和可能性。

  《孔雀》大量地运用了长镜头,摄影机仿佛是一只躲在小镇某个角落的眼睛,
冷冷地盯着这一家五口。这样的镜头势必会造成一种朴素天成的影象风格,这一点
上,又有些类似于先前的贾樟柯,只不过,《站台》中表现出的,是贾樟柯对于苦
难的平等态度,而《孔雀》,则是绝望中的叛逆,这种宿命论下的苍白的挣扎,有
着一针见血的直接。当然,《孔雀》并没有完全地模仿《站台》的沉寂,在长镜头
的缝隙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顾长卫的存在,比如在开篇的时候,伞兵降落
前,姐姐在屋顶晾晒纯白的被单,此时,顾长卫就选择让摄影机慢慢升起,画面变
成一个空旷得让人心酸的俯瞰镜头。较之贾樟柯沉袭经典的长镜头理论的固执,我
更欣赏顾长卫的创新与自由。

 

  其实,相对媒体热炒的“顾长卫第一部作品”《青衣》而言,《孔雀》的开始
应该说是比较平淡的,尤其是在吕乐的《美人草》遭遇“滑铁卢”,侯泳的《茉莉
花开》沉寂无声之后,观众对于摄影师转行导演的顾长卫的期待值,实际上已经降
到了最低点,而这明显给了《孔雀》和顾长卫一个非常难得的、相对开放的舆论空
间。这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顾长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不过,我们从《孔雀》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顾长卫是在很用心地拍,因
为他传递给观众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年男人对于生命的拷问,
像我这边的年轻人,也被他在不经意之间感化,也许对于生命的思索,是不分年龄
和时代的吧。而感觉中,顾长卫也趋近于早年的张艺谋,飞弹他们都是摄影师出身
,他们的作品中也都流露出了深深的人文思索的情绪,甚至,顾长卫在《孔雀》中
,也模仿早期的张艺谋,客串了一个小小的角色——一个从镜头上穿过的盲人。

  《孔雀》的最后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步入
了中年,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生活,春节的时候,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
子,去动物园看孔雀,姐姐抱着孩子和丈夫走过,孩子引逗着孔雀开屏,孔雀并不
为所动,姐姐于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家的山上都是孔雀”,我想,此时的姐姐已
经绝对没有了当年为了拿回一个自制的降落伞可以很干脆地脱掉裤子的姐姐,她屈
服于命运的婚姻,接受了孔雀不开屏的事实,却又留下了一丝希望给孩子;哥哥和
妻子走过,孩子在妻子的肚子中,哥哥代替孩子来引逗孔雀,却被瘸腿的妻子制止
,哥哥就说出了大不了养几只孔雀的话,简单的台词,却让人感觉到在他的眼睛中
并没有什么美好,因为任何美好都可以物化,不过,这看似天生愚顿的哥哥,却是
三兄妹中得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谁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悲剧呢?弟弟背着别人
的孩子和自己的妻子走过的,面对不开屏的孔雀,他说出了最科学合理的解释:“
冬天的孔雀是不开屏的”,在生活重重压力下放弃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弟弟甘心被
女人养起,沉沦为一个靠出卖某些男人的能力而存活的工具,他并不感到羞愧,而
是很正常地生活着。

  但是,兄妹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各自走过之后,孔雀恰恰豁然开屏。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梦想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
War Is Over!
http://stat.caishow.com/mmsimg/comm/7210/132332.jpg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