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北半球的Romeo),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评——《太行山上》:“纪念牌”口香糖 200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ug 25 13:37:22 2005), 转信

还能有什么比抗日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巨大?60年前的烽火至今依然在中国老
百姓心底燃烧,在今年这样特殊的日子,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挖开伤疤,而是为
了防止后人重蹈覆辙。但是我们的国产影视创作恰恰在这个最有意义的题材上,
做的最儿戏。扛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大旗的《太行山上》也没有例外
,只是一块有3分钟甜味的口香糖,最后反复咀嚼的还是无味的胶质。

 

 

  首先我们看国外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时,根本没有所谓的献礼影片的说法
。但是不妨碍有二战情结的电影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不管是商业片导演还是艺术
片导演。我们都知道《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刚步入圈内时就是和弗兰
克林·沙夫纳合作了《巴顿将军》。法国文艺片导演让·雅克·阿诺也拍过《兵
临城下》,哲学家导演特伦斯·马里克完成过《细红线》。商业片领军人物斯皮
尔伯格有《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动作片旗手迈克尔·贝也拍了《
珍珠港》,连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即将拍一部《血战硫磺岛》。这些人
从来没有为纪念而纪念赶潮流,即使每一部影片上映后换来的评价褒贬不一。

  今天,我们的《太行山上》不光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还有纪念
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这样不凡的意义。无非是想甩掉中国电影历来被讽刺不会拍
战争片的帽子,《太行山上》背负的意义就多了两个字——雪耻。韦廉导演上一
次的《大转折》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主旋律。《太行山上》能够做到的仅仅改写了
主旋律的印象,这部电影非常好看,除了战争场面的进步,还有许多明星的参与
,梁家辉、刘德凯和李幼斌等人几分钟的贡献了吸引观众的魅力。启用明星似乎
是今年纪念抗战影片的一股潮流,不久将上映的《远东大审判》里也有曾志伟、
刘松仁、朱孝天和林熙蕾等港台明星。

  《太行山上》那些满天的飞机,激烈的轰炸,残酷的肉搏,运动着的航拍镜
头,精致的特写画面等等。可以感觉中国电影技术的提高。但这样精心打造的大
片对战争片纯粹的儿戏,朱老总的形象根本是刻意的表现,没有显示在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时的背景,像《拯救大兵》就有30分钟残酷的诺曼底血战背景,才有后
面拯救瑞恩的不凡和矛盾的双重意义。而《太行山上》似乎把想平型关大捷作为
背景,但是夜袭阳明堡和忻口会战等重头戏却是蜻蜓点水,每一个故事都有丰富
的内容,却在我们的大片里成了那些廉价的火药灰飞烟灭。除了朱老总,林彪、
刘伯承、左权、阎锡山、卫立煌应该充分展示的人物都成了脸谱。而虚构的民众
抗日精英角色又没有成型,于是这部大制作只落的虎头蛇尾。像那个阿部中将一
样,莫名其妙的就在电影完蛋了。

  在2001年,香港导演吴宇森曾在好莱坞拍摄了一部反映印第安人在二战期间
的影片《风语者》。从意义上说他本来填补了一段空白,让更多人了解印第安人
对二战中保护情报做出的积极贡献。但是从历史角度,这部影片非常荒唐,吴宇
森拍的战争片火力要在30年后的越南战争才能出现,这就闹了天大笑话。《太行
山上》不知不觉就延续了吴宇森的脚步。不说别的,单说制片方可以把梁家辉饰
演的贺炳炎将军断的右臂改成左臂,还狡辩说这是为了在影片中让梁家辉挥舞“
独臂刀法”。许多战争场景打法都很糊涂,最明显的就是刘德凯的3分钟演出,哪
有人上战场是这样冲锋的,纯粹找死。在电影里就为了煽情骗眼泪。

  电影的观点可以有争鸣,比方说《珍珠港》为了日本电影市场对日本人作了
一些美化处理,但是电影对战争的残酷还是基于事实,该片许多场面都是复制真
实的二战时期飞机,并且在珍珠港进行实景拍摄。而《太行山上》为了好看的硝
烟却超越了时代,太行山的一些轰炸场面简直比《风语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影
片塑造的国共双方将领也各有脸谱化,英雄和坏蛋还是一些鲜明的形象。虽然我
们高兴中国战争片好看了,但我们担心的还是后人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口香糖
掩盖不了乏味的实事,浪费了那么多的炸药,那么多的枪械和战车,还有多少演
职人员的时间和心血……


--
我手心的太阳
或许只像个月亮
却用所有爱
为你投射我最暖的光芒…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