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ructose (再也不读那鸟语了), 信区: Movie
标 题: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zz from 水木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Mar 14 12:47:54 2005)
返校后马上去华星问《来信》什么时候上演,被告知要等到2月底才首映,华星的首映
偶是看不起的,过几天却柳暗花明地在大讲堂门口看到那张大幅的海报:“男人的一夜,
女人的一生”。这样的海报语暧昧而极具挑逗意味,我忽然有点想叹气,终于还是买了票
,也许不为电影本身,只为它和茨威格的那本小说有一样的名字。
茨威格的小说是大二时看的,那时看完小说时的心情如今已经模糊成一堆表达诸如震
惊
感动惆怅等等一系列19岁的女孩所特有的心情而难以精确言说的词语。我在女主角儿时固
执而坚韧的守望里读出高中时的自己:对面教学楼那个老师颀长的背影和温和的眼神是整
个高中单调而苍白的岁月中的唯一亮色。激动慌张难过失望却统统要埋藏在心里,只是远
远地注视着那个背影,就已经足够。
徐静蕾把背景从维也纳转到了解放之前的北平,我一直怀疑这样的背景下能不能产生
小说里描写的作家那种闲散自由骨子里却带着贵族气质的人。果然,姜文骑着“电驴子”
突突突地进入视野之后,我只觉得仿佛是《天空之城》里的土匪再现,心一下沉了半截;
而书中描写的那个让女孩瞬间爱上作家的初相见,在电影里是女孩为了掩饰慌张却不小心
与进门来的作家相撞,电影这一段的光影效果很好,可是姜文略胖而笨拙地跳开的时候,
我和同学同时叹了口气。。。。
旁白,大段的旁白。把这样一本心理描写占大幅篇幅的小说改成电影不可避免地落入
窠臼。就在那个初相见的情景之后,徐开始旁白:“从这一刻起,我便爱上了你”。大讲
堂里有轻微的笑声,我自己也哑然失笑,而在当初看书的时候,这一场景却让自己热泪盈
眶。
徐将女孩成年后两人的邂逅改为胡同里迎面的相遇,姜文顿时瞪大的眼睛让讲堂内又
是一片笑声,而两人之后的重逢则是在街上,徐和她的同学们手执小旗有说有笑缓慢地行
走,看到路边手持相机的姜文后两人开始肆无忌惮地眉来眼去,依依不舍,直到忽然一声
枪响她们四散逃奔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帮学生是在游行。。。。。姜文眼疾手快地英雄
救美
。。。
后面的情节就仿佛在分别叙述两个人的故事,真的是我爱你和你无关了。我更加怀疑女主
角十几年如一日的坚贞和守望的动力要从何而来。彼时,在和四年前自己久久不能忘怀的
阅读体验相比,我只能把它归结为电影和演员的失败。。。。
回来的路上我和同学开始猛烈抨击,一直到回宿舍后还和qq上的好友说,一个朋友淡
淡地说:“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评价这部电影。”忽然想起和这个朋友认识就是在阅读那本
书的时候,他还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读过。于是我俩开始转而回忆相识的岁月,一追溯居然
是4年前。回忆回忆着我忽然产生了另外想法,于是翻出原著那本尘封已久的小册子,开
始读,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中途居然读不下去了,且不说那时的阅读心态全无,居然涌起和
看电影时一样的觉得不可理喻而惊讶进而哑然失笑的心情。我忽然意识到刚才对电影的看
法或许是有偏颇的:我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完全现实化,而内心却还固执地停留在十几岁
青葱单纯岁月的某处不愿出来。我拿现在的观念去审视电影,却将之与4年前的模糊而庞大
的阅读体验相比较。书还是那本书,电影也还是那个电影,而读者和观影者本身已经绝非
旧日的那样,我该那怎样的标准去评价谁是谁非?
--
怪不得他说:“老鼠怕猫,那是谣传!”
因为,我最怕的是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42.18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