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y (重金属), 信区: Movie
标  题: 电影火车——《周渔的火车》与《站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26日16:45:0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火车是一个奇怪的场所。它粘贴着和剥离着两个时空:一个是车内的——冗长延续的时间
和局促静止的空间;一个是车外的——风驰电掣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人在其中,是
被监禁的、被牵引的,在此地又不在此地的。所以,火车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人思绪万千的
场所,关于现在、未来,可知的站台和不可知的终点。

而电影——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最擅长在复杂的时空上下文章的,于是出现了很多
关于火车的电影。前不久看了国产新片《周渔的火车》,引起了一系列关于火车的联想,
竟然想到了一部风格迥然不同的电影,它们的时空都穿插着火车,而且都在中国——它就
是贾樟柯的《站台》。我发现它们基本代表了电影艺术的二种风格。


一.《周渔的火车》——孙周的火车

自《周渔的火车》上映以来,大部分的观众好像都没有感受到其中火车的力量,面对精美
得眼花缭乱的影像,人们只觉得与己无关而疲倦。这是为什么呢?

火车在《周渔的火车》这部片子里,几乎和女主角占同样的地位,换句话说,它就是周渔
内心和命运的代表。这是导演孙周为巩俐量身定做的火车。简单评价这部影片,可以说它
是极其主观的,带有极强的表现主义和形式化色彩。

从叙事上来说,火车在片中起线索作用。线索能使故事紧凑清晰,但一个紧紧围绕线索的
故事也容易显得简单和刻意。影片的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一个四角恋爱故事,周渔和陈
清、张强,秀和陈清。陈清一次坐火车出差认识了从小生长在火车边的周渔,周渔以后每
周两次坐火车去看他,又在车上认识了张强,秀是后来出现的,她爱上了陈清的作品和他
,又坐火车去西藏找他。火车是什么呢?在故事里它给了人物相遇的时空,也给了他们相
隔的距离。这时空说是在中国,却完全无法判断是那一年、在哪个地方,它几乎没有任何
现实的痕迹,只是发生在美丽风景下的美丽传说。人物的职业也都远离尘世:周渔给瓷器
画画,陈清看旧书库,张强在小山村给动物看病,秀更是懒得安排职业了。我们无法体会
他们的生活背景,当然很难明白他们的感情。至于距离也只是缥缈的概念,我们看到周渔
在火车上说两句话就到了重阳,想去哪个男人那儿就去。用火车的天然多变性描述同样多
变的爱情,是不错的主意,但这样的爱情未免也太直白简单。我们看到火车不断地开来开
去,周渔不断地跑来跑去,她的爱情就像一个行进的过程,永不终止,但每一次火车到站
后对她的爱情的描绘都是浅尝辄止的——她第一次找陈清,镜头里是标准的男女互生爱意
的场面,阳光、绿树,两人只言片语、暗送秋波。紧接着没多久他们就有了第一次激情。
然后是缠绵中不断地插入火车呼啸而过的画面。和张强也是一样,在我们还没弄清他们为
什么会相爱之前周渔就开始为张强招待客人、开始新的缠绵了。火车给故事的是被限制的
时空,周渔被限制成从小的世界里就只有火车,以致于她长大后也非要通过火车寻找爱情
,火车把她分割了,占用了她大半的现实时空,可以想像她即使在工作时也在幻想火车上
的时空。所以,周渔的爱情实际上也是半虚幻的,她在不断的行进中根本来不及考究什么
是真实的爱情。我认为片中对她的爱情的最好诠释就是她在陈清走后还每周两次去重阳—
—她的爱情就像爱火车一样是对另外时空的幻想。当观众面对这样一个本来就不真实的爱
情,当然很难为之感动,也许导演是想达到讴歌爱情的目的,可只让人觉得虚伪、迷惘。
这种极度主观化的线索设计可能就是孙周自己心里对人生的尴尬幻想——只有在别处才是
对的。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情节过度直白,孙周在火车这条线索上作了加工。首先,他加入秀这
个人物,她同样坐着火车去找陈清,使影片转换成第三视角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更有结构
上的起伏,和增强爱情故事的神话感。但实际上秀是可有可无的,她并没有像《两生花》
里的两个女主角那样相互照应,也没有像《情书》的两个女主角那样相互对话,让巩俐一
个人饰演的含义在哪儿呢?而且秀除了在画面上作思考状,在声音上充当旁白角色,其实
并没有加入影片的故事,她对陈清的爱是没头没尾的,顶多让人觉得虚伪的诗人又骗了一
个痴情女子。所以,这种结构就像给手穿上鞋子一样别扭。其次,他把故事的时空打乱,
经常就靠一列火车开过去的画面分隔时空,然后倒叙、插叙,让普通观众看一遍未必能排
对顺序。可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为了表达周渔同时和两个男人恋爱,还是表达她在精神上
的错乱?我觉得虽然这样让故事显得更适应火车的节奏,但在叙事上只会让人的情绪断断
续续。如果要表达一个人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应该是顺着他/她的情绪绵延,而不是颠倒地
看爱情事件。这种时空安排就好像是小学生的看图排序作业,即使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因
拼凑的过程失去了光彩。最后,他还加入了若干纯抒情的插叙。如开头秀看见周渔的梦境
,和火车行进中不时出现的小女孩,甚至火车外穿戏服的小女孩和周渔。我认为这是最明
显的失败。秀和周渔的童年时代在故事中并没有分量,在她们身上抒情是画蛇添足;而且
在现实的叙事过程中突然加入抒情幻想画面,比如周渔在火车上变成小女孩在火车上,实
在让人摸不着头脑,秀的评论性旁白更让整部影片的性质发生混乱——这到底是写实的、
抒情的,还是说教的?对线索的刻意加工,什么都想表现,可什么都没表现好。

从电影本体上来说,影片倒是很好的利用了火车这个道具。首先,火车从各种角度、以不
同速度开过的画面本来就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它和一定的光影组合,插在合适的剧情里
就起到了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这整部影片的节奏就是以火车的节奏为基调的。飞驰的火车
是周渔赶着见陈清时的急切,缓缓开动的火车是张强和周渔在火车站错过的暧昧。其次,
火车的声音也是构成影片节奏、氛围的重要元素。它有时作为一种主观音响延续在了没有
火车出现的场景,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火车空间。

从内涵上说,我们可以感觉出孙周想表达出一种爱情的意蕴,他用火车、诗歌和传说中的
“仙湖”来渲染,配以迷离的电影语言。但我们却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爱情,我们只看到了
一些美丽的碎片,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火车空间里,看了一个离自己太远的并不吸
引人的故事。火车努力地开着,承载着塑造女主角的爱、欲望、命运的重任,我们分析得
明白却不为所动——因为要表达这些内涵的故事和人物太单薄了。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
有太强的主观硬性构思,片中的火车只是导演孙周心里的,却无法开进观众心里。那么,
前面提到的对它的恶评也就有了原因。


二.《站台》——年代的站台

《站台》是贾樟柯的写实主义作品,然而它不仅是写实,影片中蕴涵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
——贾樟柯说他要表达的是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感觉。他也用到了火车,并把片名起
为“站台”,然而这里的火车却截然不同与“周渔的火车”。

我们来看看他的火车为什么可以说是写实的,这也是叙事的问题。《站台》是一个不叫故
事的故事,一帮70年代末的年轻人在小城镇的文工团里随80年代的到来经历了世事变迁,
电影截取了他们的生活片断,让观众体会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这么简单。而重要的就
在“截取”上,贾樟柯只是平淡地把真实的生活片断挑选出来,没有任何的刻意抒情和评
论。虽然片名叫“站台”,但火车却只在影片中后部出现了一次,也是那么不经意:文工
团开始走穴后的一天傍晚,团员们下车休息,在一座高高的火车桥下面,有人在卡车里放
起了80年代初的流行歌曲《站台》,然后他们发现桥上有火车来了,于是集体跑过去,激
动地等待着,在火车出现时忘情大喊。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极其真实,就像你某一
天经过铁路旁的偶遇,小小的触动却难忘。这和《周渔的火车》中作为线索的无处不在的
火车显然不同,似乎贾樟柯只是随机地扒出了一些画面,其中的火车就是点睛之笔。但这
种散漫的叙事也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没有戏剧性——因为它本身就不是戏剧性电影。

而为什么这么写实的叙事中又藏着很深的情绪呢?我们可以从本体性的影像和声音中看出
。贾樟柯的镜头类似侯孝贤,总是静止的全景长镜头,几乎没有移动和特写。而声音也多
是自然音响,音乐多引自画面中的声源。这跟《周渔的火车》中明显的镜头设计和大量铺
叙音乐显然不同。但《站台》的抒情也能被观众体会。在大量的长镜头生活场景描述后,
自然而然的给人造成了一种回忆的情绪,片中的人物总是离观众有一定距离,说着他们自
己关心的事情,我们可以静静地看着时间在他们的空间里缓缓流动。如果同样也是从那个
年代走过来的人,会随着情景的积累进入自己的回忆,像梦中梦见人却总看不清脸,淡淡
的,恍惚的,却是曾经的真实。音响总是在人物生活发生变化或情绪高涨时偷偷溜出来,
让你在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俘获。如众人边挑柴,录音机里边放当时的流行歌曲,风格突出
的旋律一下子就让我们体会了时间的改变。在火车这一幕里,也是大全景、全景,我们在
广阔的天地中和他们一起等待小小的火车,更增加了情绪紧绷感;长时间等待的静止过后
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近,我们的心也随之越来越激动,然后和众人的欢呼声一起释放。一
切都不是刻意的。有人在这部片子中对火车的印象可能更深,更有感触;但也有人会更喜
欢《周渔的火车》那种强势电影语言表达出的情绪,那毕竟节奏明快一些。

最后看内涵。《站台》绵延的叙事与影像风格可以说很好的表达了回忆的感觉,从大量岁
时间推移改变的生活状态中,我们体会的不是具体某个人的情感,而是整个时代的感觉,
以及人在时代中的喜怒哀乐。火车虽然只出现过一次,但火车、站台的概念却隐藏在全篇
始终。文工团的每次走穴,团员的去留,人身分的改变,不都像在一辆永不停止的火车上
吗?你会随时间到达不同的人生站台,不知终点在哪、能否到达、能和谁一起,现实总是
未知的。而影片中特别截取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小县城里的回忆,所以也免不了主观的
部分——是那个年代开过小镇的老式中国火车。

对比这两部关于火车的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火车。假使它们在片中的外形一模
一样,它们给观众的感觉也绝对不同。一种是导演设计出的火车,有突出的拍摄手法和涵
义;一种是导演呈现出的火车,完全不经加工,在叙事过程中让观众自己体会。这两种火
车——即电影风格的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就朝不同的方向驶去,一直
开到今天,已有更多元化的变化,谁也说不清它们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了。其实虽
然上述两影片给人的感受迥异,但它们也有共通之处,如《周渔的火车》以现实作为抒情
框架,而不像表现主义创始人梅里爱只拍幻想故事;《站台》在现实纪录中利用视听元素
抒情,而不像现实主义领头人卢米埃尔兄弟只拍真实生活。我把这两部电影摆在一起,只
因为他们是现今中国影坛两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对电影本身的比较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比较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火车。希望两种火车都能继续前行,在人类电影史的浩瀚时空中划
两条长长的轨迹。就像在真正的火车上,人们同时享受两个时空才会思绪万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10.49.1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