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Movie
标 题: 《英雄》与《天地英雄》:中国电影通病的根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9日18:40:3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英雄》与《天地英雄》:中国电影通病的根源
passionfly[原创]
刚看了“《天地英雄》中的八大荒谬之处”一文,觉得影评比较中肯,就此话题引伸
展开,谈谈中国电影常见通病的根源何在。
一、编剧问题——既缺少天才,又缺少生活,更缺少能坐冷板凳的作者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沉寂一片,出海的出海,下海的下海。不论是学术
领域,还是文坛;不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艺术;有份量的、真正能打动老百姓的、能
够一呼百应的声音——寥寥无几,只是偶尔听到类似地下文化的隐隐低泣。
好的剧本和文学作品是需要天才的灵感和生活的厚重的,而当今中国文坛恰恰缺少对
青年新锐的激励,缺少对巨匠沉淀的耐心。真心感受百姓生活、潜心创作深刻作品的作者
,不是生活潦倒,就是被封杀,或者被文霸打压;而那些矫揉造作、附庸风雅、奴颜媚骨
、低级庸俗的作者,却喧嚣直上,小人得志。《英雄》、《天地英雄》中我们不难看出《
东邪西毒》、《卧虎藏龙》、《天脉传奇》、《武士》的影子,这样反映中国古代盛世的
秦朝、唐朝的电影,需要的恰恰是精心历史修为、沐浴华夏文化、呕心沥血、十年一剑的
勇气和毅力,启能是几个月就杜撰模仿出来的狗熊作品?这样的剧本要求编剧本身就是研
习历史文化的真正英雄。
所以我们只有无奈地面对当今中国文坛和影坛的浮躁、肤浅、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
众生百太;大口吞咽着离奇、荒诞、无聊、庸俗的垃圾文化食品,然后消化不良、上吐下
泻。
二、导演问题——过分依赖台词,叙事手法单一,镜头和剪辑设计缺乏张力
中国导演即使用全班外国人马拍片,都能被一眼辨认出来是中国人导的,为什么?因
为中国导演有个典型症状——幼稚园教师职业病。就是把观众都当成是小孩,或者是老少
边穷地区的未开化的农民,如果不让演员把剧本的意图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用台词说出
来,导演就生怕观众不能理解故事的情节。
无论是欧洲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没有一部优秀影片是让观众像看春节联欢晚会的
小品一样跟着导演悠哉地玩过家家的。看西片的共同特征是,观众的所有审美神经乃至理
解力都要被调动起来才能进入电影的氛围,理解故事的深意和情趣,揭开情节和剪辑上制
造的悬念——这才是主动地、积极的电影审美和欣赏过程。
而如果在该用演员肢体语言,该用表情或细节特写,该用景物烘托渲染和环境间接表
达,甚至该毅然一刀剪断的地方,导演愣是让演员再说上一句“你是个好人!”(《天地
英雄》);“好快的剑!”(《英雄》);“我不是说你不能成才,而是怕你不能成功!
”(《和你在一起》),就会让电影顿时失去张力和韵味,本来被一场精彩的情节打动的
观众,顿时大跌眼镜,全身鸡皮疙瘩,呕吐不止……
三、演员问题——大腕难以创新,新人缺乏舞台,女演员普遍没有底蕴
优秀的演员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就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就是一部看不完的电
影,这样的演员需要个性、需要敏感、需要才华、需要经历、更需要真诚。国外优秀的演
员虽然不一定都有着丰富的学识和修养,但至少都有着对人性、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力和深
刻的洞察力,“表演并不是装假或是撒谎,而是努力寻找你自己与角色相同的另一面。”
然而国内的“大腕”演员在商业片中的表现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木偶。《英雄》和
《天地英雄》简直就是在玩弄演员的感情(如果这些演员真有表演感情的话)。商业运作
把演员都变成了符号,制片人需要的只是他们响当当的大名,好在海报上多几句宣传的排
比。无论是李连杰还是姜文,根本没有个人表演的空间,观众不是把他们当作人来交流,
而只是当作玩杂耍的猴子来欣赏。他们在表演上也根本不能创造出“崭新的”、“不可替
代的”“另一面的自己”。而只不过是以往电影中个人角色的拼凑和堆砌,姜文自《鬼子
来了》之后的电影全都如此,角色创新进入了冰川期。
中国电影市场跟任何市场一样显得幼稚,其特征就是——商品的价格由“名气”决定
而不是“实力”。评价商品的中介组织不发达导致信息市场的供给不充分,因此消费者购
买商品要“名牌的”,买股票要跟“庄家”的,上大学要“名牌的”,读书要“大腕”写
的,看新闻要“牛人”说的,看电影要“脸熟的”演的——消费心理还远远达不到“个性
化消费”水平,而只能满足起码的“安全性消费”,只要不受骗上当就是万幸。结果,“
大腕”、“牛人”又不是神仙,“名牌”、“庄家”也不是灵丹妙药,往往反而让人上当
失望。更为危险的是,新锐的成长失去了空间,创新失去了施展的舞台。
中国女演员的“年轻化”做的很出色,可是漂亮的脸蛋挡不住电影学院还没毕业就出
来赚钱的底气不足——在片场和外景地是体验不到生活的,在酒桌上和交际场所是熏陶不
到文化的。没有气质,只有包装;没有个性,只有长相——这是中国女演员的通病。
四、制片问题——审片制度严重扭曲制片定位,根除现实批判导致商业片的庸俗化
什么是好的电影?评价标准太多,但我只喜欢一个——能打动观众的电影就是好电
影。一部电影怎样才能打动观众?她能用真心去撞击观众心灵深处的真情,她能不向任何
势力低头发出观众心底的呐喊,她能召唤观众沉寂已久的人性复苏,她能启迪观众对自我
的不断识别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她能让观众撕下“干部”、“领导”、“导师”、“楷
模”、“正人君子”等等沉重繁琐的面具伪装,干净而纯洁得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对着荧
幕哭,对着荧幕笑……
电影的创作者们如何才能做出这样的好电影呢?除了才华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
需要体贴观众的良心,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敢说真话、桀骜不驯的真诚。
然而反观我们中国的电影人,已经在审片制度和市场经济的“锻炼”下变得多么“
老练”和“娴熟”——不是要“弘扬主旋律”吗?我就来民族主义的。不是不许批判现实
吗?我就来不着边际的武打神话。反正只要能捞到我的一桶金,又不影响审片人的官位,
何乐而不为呢?有美女,没色情,有打抖,没血腥——这下你们满意了吧?
于是,被暗伤的人是谁?是观众,是社会文化,是人性与良知。你是不是很久没有
流眼泪了?你还能被感动吗?你是不是在期待着一部触动你灵魂的电影呢?在这个人人行
色匆匆、疲于奔命的文化沙漠里,可否让我们用这已经干涸的双眼,对着茫茫地平线,憧
憬那片你我心中渴望已久的绿洲。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