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变态少女乐队),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视评论』 [电影]北京乐与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5日14:22:3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影视评论』 [电影]北京乐与路


 作者:羊一情 提交日期:2002-1-15 0:39:00
  北京乐与路
  


   《北京乐与路》当年筹拍的时候我还激烈地喜欢着摇滚。那个时候我觉得还算是国
内摇滚的春天,至少有几个煞费苦心的乐评人想尽办法为国内摇滚谋求出路,写大幅整
版的评论,组织多场的摇滚演出。他们的报道字字句句都敲在了我们这些恨铁不成钢的
拥趸心上,提醒着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保持热情等待国内摇滚走向鲜花大道。可以说当时
筹拍《北京乐与路》不仅是我们的期待,也是那群久压在水底浮不上来的摇滚青年的一
个期望,所以让我们好是兴奋了一阵子。

   可是最后让人期盼的合作随着树村人那一纸严肃的声明而结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
《北京乐与路》是另外的一副样子。
  
   我相信如果换作国内的第六代导演来执掌这部戏会更有冲击力。年轻但又带着沉重
的生活方式,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强烈的挣扎与欲罢不能的感伤,都是他们第六代
导演所熟悉的。并且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熟悉的城市、有交集的圈子,拨开那掩埋在
黑色气息下的摇滚人的生活会被真实体现出来。而张婉婷,这个习惯了在香港商业模式
操作下执导的女导演,她触摸到的仍然是摇滚的皮毛。当然,《北京乐与路》不是记录
片,张婉婷也不是玩摇滚的,所以它要表现的东西自然有些差强人意。
  
   整部电影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港味的痕迹无处不在。以细节著称的张婉婷精心雕琢
,可在这样的一部表现摇滚的影片,张婉婷的细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她让Michael这个
洋化的不中不西的年青人进入北京,通过他的眼睛他的心理来展现国内摇滚。但是通过
这个香港人的眼里折射出来的摇滚不多不少让人看着揪心。Michael这样一个让人觉得傻
乎乎的年轻人来充当述说解释发展的角色,似乎有一点东西在不经意中被误解了。虽然
张婉婷希望通过Michael的眼睛去让我们发现点什么,可我们恰恰是不愿意借助这双眼睛
来看到我们自己的摇滚。想起一篇评论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妙:“这帮香港人,不懂北京
的香港人,大大的摇滚了一把北京”,而事实上我的感觉也是如此。

   不知道那些在树村的摇滚人看了这部影片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滋味。他们当初为了一
份希望而把热情投入到筹拍的期待中,而后来也是他们那么小心谨慎地收回原本的承诺
,我相信是因为对摇滚的认真和执著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事实上拍完后的这部影
片,叫好的都是那些对摇滚陌生的人们。
  
   影片中平路一群人处于浮游状态,与世俗做着默默的抵抗。他们不甘心并入庸俗的
生活轨道,所以他们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可是他们又离不开现实,他们不是陶
渊明,所以他们必然就要和生活打一场仗,他们必须与世俗的生活交锋。其实平路一行
人的表演还是蛮不错的,因为他们来自北京,是低层的那群人,所以有切肤之痛。我总
在想也许没有了Michael的介入我们必然会感觉自然的多。

   片子总在香港和北京的情绪中之间摇摆不定,这两种音符本身就不太和谐,对于摇
滚精神的定义上各自不同,而且很难说会融合在一起。而作为香港人的张婉婷的用意在
于通过这部片子表现她潜在的对香港商业社会的无声质问,以及对于从俗的妥协的自主
反省。她只是希望借平路一群人的生活来述说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所以拍摄表达的
重心必然削弱了反映国内摇滚的力度。而不象我们内地人期待的那样在这部影片中看到
真实的国内摇滚,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即使平路他们在
表演着,努力表现着,但是两种有冲突的矛盾仍然左右着我们观赏影片的心情,感觉尴
尬。
  
   总之对摇滚的爱和痛,对摇滚精神的诠释,张婉婷镜头下的北京摇滚还不能让我们
满意,所以我们都在挑刺,刻薄只是因为热爱,挑剔只是因为认真和严谨。
  

--

        网络文学电子期刊《丁香雨》第二期已经在圣诞节前推出!
        欢迎到 lilacpark版精华区 来看我们自己的电子期刊!
        web版网址为 http://gaea.hit.edu.cn:99/ 
        电信网用户请访问 http://lilacrain.wenxin.ne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