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民工~大俗大雅的理想主义), 信区: Movie
标  题: 很土的西北很洋的北京——我看《美丽的大脚》(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24日12:57:4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很土的西北很洋的北京
  ——我看《美丽的大脚》
  
  一直觉得,电影里最煽情的片段莫过于有孩子的表演。从《妈妈再爱我一次》到《
一个都不能少》到《我的兄弟姐妹》再到《美丽的大脚》。都是一些平实的片子,算不
上艺术,也不是时下流行的记录片风格;但之中那些孩子或者哭或者不哭都具有强烈的
催化作用。
  
  本是冲着《和你在一起去》的,结果却看到了美丽的大脚。倪萍的表演或许到位或
许不到位,反正见着她——即便是包裹在红色头巾和厚实衣服里——还是老想在春节联
欢晚会上那个站在赵宗祥旁边读一封封电报至潸然泪下的样子。不过,息影多年重出江
湖一下子就拿了国内最高等级的电影奖项(里边有没有因名气而使评判者在潜意识里作
出一些倾斜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能说明问题的。
  
  这是一个流行俗文化的年代,或者说,物极必反,越俗就越造就高雅。张美丽,这
个名字绝对是个好名(看的时候不自主联想到另一个名字——翠花);大俗即大雅,既
涵盖了人物的性格也巧妙地让电影的题目具有了双重含义。美丽,想必电影要诠释的是
主人公心灵美的释放。一个远嫁他乡(这里有些想不明白,张美丽怎么会从山东农村千
里迢迢嫁到西北)丧夫丧子的女人,却在这个闭塞的大山里一个人办起了一个体制并不
完善的小学校。自己的孩子死了,她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娃”,用完全母爱爱
他们。
  
  电影的开局用黑白的镜头和蒙太奇的强烈对比进行了一个深刻的讽刺。丈夫因为偷
钢轨因为七块多元赃款致使火车出轨被判死刑,这让张美丽有了一定要让娃娃识字,有
文化而不重蹈覆辙的信念。当然,片子的主体还是在于张美丽与前来支教的夏雨之间的
相处关系。夏雨的出场就与漫天的黄沙极不相称。感觉在处理上,形式化的味道很重,
支教的一年内,夏雨在整部戏里的形象都是与背景的土黄极不协调的。就好比陕北民歌
里忽然出现一段西洋歌剧,色彩太浓烈,一切都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根本没有融合
的可能,但它却非得作为必然镶嵌在那里。
  
  影片几乎不能没有爱情。但发生在两个主人公身上的爱情却让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夏雨与丈夫最后的决裂看似突然却十分的顺理成章,两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以及大都
市里的倦怠心理注定了即使还有情也无法继续共同生活。而张美丽与王树,至始至终都
觉得是编导为了让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可意安插进去的,虽然也算不上唐突,但
因为两人之间还存在着王树的儿子以及那个不曾露面“河东狮”使得在情节处理上总让
人有类似于鸡肋的感觉。
  
  关于大脚,电影是靠人物语言一遍遍重复提起的。印象最深的镜头应该算是张美丽
出事后,关于大脚的鞋底那个特写。在某种程度上,大脚象征着张美丽,包括成功与失
败,骄傲与耻辱。死亡总是突然的,在运着一车全村希望的路上撞上火车——这种方式
,有强烈的冲击。希望与死亡,两种鲜亮的颜色汇合,产生的是极端空落的悲剧效果;
又是那条铁轨,它是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也曾经是它让张美丽的丈夫成为愚昧
的牺牲进而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现在,终于也成为张美丽埋葬的地方,强烈的讽
刺,与片头轻而易举地衔接上了。
  
  应该说,这是一部试图拓展很多的片子。从夏雨与张美丽带孩子们上北京从而产生
的巨大冲击看,北京,以完全的都市化作为一种相反的参照物存在,甚至成为用耻辱来
给山里的孩子励志的坐标。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和你在一起》中,北京的形象
始终是胡同是老房子,力求突出的是文化沉淀的东西;而在《美丽的大脚》中,同一个
城市,却转而只有林立的立交桥栉比的高楼摩登的人,力求突出的不过是经济上的巨大
差距。
  
  作为几乎在同一档期上映的国产影片,《美丽的大脚》给我的印象是好于《和你在
一起》的。后者的宣传显然如片中刘佩奇的表演一样太过了,致使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期望值。导致最后的落差太大。

--
为赋新词强说shit!
我不但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而且我越发的对好莱坞没有了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85.221.2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