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elia (也曾是天使), 信区: Movie
标 题: 青春片一瞥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31日22:43:0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青春片一瞥:<阳光灿烂的日子>\<毕业生>\<牿岭街少年杀人案件>
作者: 等待自己
发表日期: 2003-05-29 17:59:32
返回《后窗看电影》 快速返回
题目是一种不甚严谨的命名,因为暂时找不到更好的称谓,所以姑且如此称呼.从此处
所要讨论的三部影片<毕业生><阳光灿烂的日子><牿岭街少年杀人案件>中,或许会明白此
处所要讨论的电影类型.
这种电影类型,虽然可能出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以上述影片而言,分别对应着美国文化,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人所共知.)和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导演
之手,但或许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对已逝青春的缅怀,或许因为对已经经历过的青春的某种
共同体验,影片呈现出类型化特征,表现在叙事策略和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本文拟从以下
几个方面论述:
一 对秩序的本能拒斥
一系列诸如躁动、不安、惶惑、跃动的名词似乎都和青春有着近义的关系。在人生
的最为自由和无拘无束的一段时间里,生命得以无所顾忌的舒展和张扬,作为这种生命状
态的在另一重维度上的表现形式,对秩序的本能拒斥,构成了青春生活的别样风景.在这重
比较意义上,笔者倾向于将三部影片以<阳光><毕业>和<案件>的顺序排列.三者在不同程
度上表现出了青春主体对既定秩序的突围及其最终遭遇.
<阳光>一开始运用大远景和广角镜头等大开大合的镜头方式,配以已经成为激昂时代
之独特标识的革命歌曲,画外音适时响起:”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
,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有”太阳”的日子,构成了马小军及
其伙伴的主要生活空间,在这种对青春主体无限肯定和放纵(文革年代对红卫兵的褒扬,造
反有理的认可等等)的时空里,一群孩子得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并且实现自己的青春欲望.在
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政治空气里,爸爸被调到前线,家中缺失了一位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者
,而在正常的生活环境里,一位严厉的家长对自己子辈的规范意义相信每个人都会体会到
;而战争的潜在威胁却又能在最容易产生英雄梦想的青春主体身上产生某种回应,”我军
的铁拳将把美苏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烂,那时候或许会出现一位战争英雄,那就是我”;同时
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功能也趋于丧失,冯小刚主演的老师在课堂上让观众
体验到了一场不小的闹剧,直到今天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对此留有深刻印象.(此处我看到
姜文的处理和电影<四百下>中的处理相似,有条件的话可以参看一下).可以说,在正常生
活里维持秩序的许多机构和机制都有意无意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趋于失效和瓦解
,而这种秩序的缺失使每一个当时的少年都成为被欲望操纵的客体.他们在雄壮的国际歌
里骑车堵截仇人,将板砖毫不犹豫的砸向仇敌的脑袋;他们在浴室里,在米兰的卧室里毫无
遮拦的展示自己的性幻想;在时代的动荡中放纵自己的爱恨离别.我想说的是,<阳光>的成
功或许在最根本的底层触及到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对于历史记忆被书写成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阴霾和专制的年代,影片以自己灿烂的影像给予了一种全新的想象空间和再体验机会,
而这种体验(力比多的释放)因为无所顾忌和无所遮拦,所以会永远激起羁绊在尘网中的人
们无可名状的回忆和陶醉. 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影片完全的抛弃掉了中国电影中的某
种通病,就是总以一种道德和秩序的教导者的姿态来进行叙事,这类影片看起来往往很累
而且很假.但<阳光>却完全没有运用这种腔调,相反在影片的结尾,我倒看到了导演很好的
一种提示:已经张大成人的文革青年站在加长的林肯车上,学着领袖的姿态站立着.——事
实证明,没有家长的呵斥,没有学校的严厉管制,没有社会的强烈注视,我们不是也同样健
康而且快乐的成长起来了吗?如此,那些年少的痴狂和放浪,为什么不是一生最为珍贵的收
藏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那些青年而言,那个年代的阳光永远灿烂.
如果说青春主体在<阳光>中与秩序的对抗尚且占据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在<毕业>中
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找得到.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那首被忧伤的情绪充分浸染的<寂静之声
>(THE SOUND OF SILENCE).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惶惑和茫然.(这让我
想起了去年的我,同样面临毕业,同样的如同赵传歌中所唱的小小鸟一样感觉无处可逃).
霍夫曼已经被秩序充分驯化——他刚刚从学校毕业,而学校是现行体制对个人实行社会化
和秩序化的有力工具,此刻的他如同被驯服的动物一样处于舞台和后台的分界线上.是一
种处于已经失落和将要得到之间的无可皈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
之日多烦忧)对已逝往日,充满了无限眷恋,而对将要到来的日子,却又无所适从.而且,重
要的是,周围的人都与自己相隔了一层屏障,这或许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早已经
进入到秩序之中,且在秩序之中得以很好的熟悉和生存,并且对自己也予以同样的角色期
待和行为规定.于是”毕业生”的心中冷暖只有沦落到自家知的地步了.影片中有一个很
好的段落形象化的说明了这一点:霍夫曼的父亲买了一套游泳衣让他穿上,等他从房中走
出来之后,从潜望镜中可以看到外面的人群在自己的身边欢呼夸奖,而我们从画面上听到
的却只有极其沉重的呼吸声,还有通过镜中摇晃的画面得知沉重的脚步挪动.于是在跃入
(如我老师所说,更准确的应该称之为掉入水中)水中的一刹那,玻璃内外的两个世界永远
被分隔成隔阂不能交流的两重空间.可以说,毕业生的整个叙事在隐性的意义上一直就充
满了青春主体和现行秩序的对抗,我想说,影片的意义或许就应该止于表现这种对抗.但很
遗憾的是,在影片的结尾,我又看到了一直遗传在好莱坞影片中的某种基因,如同<一夜风
流>和<一个婚礼和四个葬礼>等许多影片一样,婚礼(必须注意到婚礼在西方文化意义上的
重要性和严正性)不幸又成为被激情和力比多藐视和践踏的对象.毕业生终于在最后的关
键一刻寻找到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真爱,于是,对秩序的反抗以一种戏谑和喜剧的方式终结
,其胜利的一方在于青春主体.但这种胜利与其说是现实性的反映,毋宁说是一种象征性的
抚慰.
到了杨德昌的<案件>,青春主体对现行秩序的反抗不幸已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小
四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一个街头的”混混”,到最终的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最爱,其
对秩序的反抗同样伴随始终.不幸的是,曾经的少年壮志,被小明的一句”我就是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而改变的”而严重挫伤,其对内心的伤害乃至绝望,使得小四对这个
世界走出了极端的一步.罗大佑曾经在歌(<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中忧伤的唱道:”如果
我们生存的冰冷世界依然难改变,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沧桑的容颜.”而杨德昌却似乎对
这种冰冷世界中的柔情都表示了绝望,小四终于发现,自己的最爱竟然也以毫无抵抗毫无
戒备的方式被这个世界所同化和招安,在感到整个世界都在缓缓远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小
四以对这个世界(小明)的谋杀而发泄了自己内心极度的空虚和绝望. ——可曾听见小四
在杀人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悲恸哭声,原来这个世界上的最爱和最恨竟然是如此矛盾的结
为一体的,所以当他刺向世界的那一瞬间,发现那把刀竟然也深深的刺进了自己内心的一
部分,自己的心也开始流血.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尤其在末尾处,我曾经一再的感到沉默,曾
经的年少痴狂,曾经的少年壮志,一切何其相识?只是在那一瞬间,我才看到了自己内心一
再掩饰的背叛.
在这三部影片中,主人公都是男性,这倒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体验影像叙事的切入点.不禁
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时光,想起了陪伴自己那段时光的种种”作案”工具,有将邻居家的鸡
打的不敢回家的弹弓,有别在腰间威风凛凛的火药枪.当我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切入影像叙
事的时候,发现青春原来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影像的叙事询唤起了自己久违的年少回忆,而
年少的共同体验使得自己并不对影像中的一切感到陌生.青春道具同样在他们的手中得到
了很好的展示和运用.
在<阳光>,马小军一伙的青春道具无疑是其中最为丰富的,单车黄军装皮带砖头钥匙
和望远镜都可归入此列,但我想着重提及钥匙和望远镜.马小军在影片中如同神话般的用
一把把自制的钥匙进入到深宅大院之中,虽然他并没有功利的企图,而只是纯粹出于心理
上的感到好玩,然而那种对私人隐秘领域的随意出入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人们某种潜
意识快感.而望远镜却协助他看到自己(庄严神圣)的老师在厕所里解手的景象,在后来的
叙事中又让自己在一所神秘的住宅中发现了米兰的照片,从而唤醒了年少最初的性意识.
可以说,望远镜和钥匙的功能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们所涉及到的是青春主体最为
敏感的两个领域:首先,是大人们已经投身进去并且在其中已经良好运转的现实秩序.对于
一个懵懂少年而言,这一切充满了诱人的魅力,而马小军却借助钥匙和望远镜轻易的实现
了对这重领域的介入,如他打开自己父亲的抽屉,将父亲的军功章佩带在胸前来满足自己
的英雄幻想,不明何物的他将一个安全套吹得硕大.等等.其次,是对朦胧情感的初次体验
.借助于望远镜和钥匙,马小军发现了米兰,并且自由的出入于她的房间.在被年少的纯情
击中之后,他象”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样”在屋顶上为爱迷狂.
到了<案件>之后,小四手中的道具自然少不了棍棒和板砖,补充一点,似乎还应该加上满
口的脏话.但在小四手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手电筒.是手电筒让他在影片的开始就看到
了小明与他人共处的情景,虽然彼时他还并不知晓;又是手电筒让他在电影片场看到种种
图景;并且手电筒让他在自己的房间中得以观看个人的一切隐秘,无论上在参与叙事还是
其象征意义上,手电筒都成了小四的绝密道具.在<毕业>中,主人公的手中的道具变成了一
辆红色跑车,在霍夫曼企图逃避秩序带来的威压的时候,这辆跑车曾经成功的协助他完成
了暂时的躲避,而得以暂时回归自己内心的那份恬静和淳朴,就象在那个驾车穿越大桥的
段落,大远景中霍夫曼的跑车疾驰在车流之中,忧伤的<斯卡布罗集市>舒缓响起.但不能不
说在下面的叙事中,连同影片整体叙事的趋于孱弱,这辆跑车的功用也大大的降低,在霍夫
曼终于明白自己的真爱所在并且决定去为之追逐的时候,这辆漂亮的曾经协助霍夫曼成功
完成数次逃离的跑车竟然半路抛锚,让瘦小的霍夫曼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教堂,并且
如好莱坞许多定时炸弹在最后一秒钟被解除危险的影片一样,霍夫曼在关键的一刻(即将
面对上帝宣誓的时候),凭借11号轮胎感到现场,并成功的完成了劫婚的过程.在一辆似乎
通向幸福的公交车上,影片最终定格.于是,剩下的故事如同那辆漂亮的跑车一样被永恒省
略.
三 二元对立的女性设置
朋友告诉我,一个人的感情发展,如果正常的话,它应该象一粒健康的种子,在合适的时
候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上面提及的影片中,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了青春主体对自己另
一半的主动寻找.但此处着重指出的不是此点,而是影片中对自己另一半的二元式设置.
在<阳光>中,相对于米兰的形象,导演还设置了于北蓓这一人物,如果说,米兰尚且以其
独特的气质而特立独行于众人之外的话,那么,于北蓓则充当了一种近乎放荡的角色,这在
影片的叙事中可以充分的感觉到,例如将自己嘴上的唇印印在男生的脸上,如在男生们洗
澡的时候将众人的衣服拿走等等.在<案件>中与小明的天生丽质似乎玉树临风的形象不同
,导演另外设置了一女形象(名字一时记不起来了,手头资料又少的可怜),同样放荡而且世
俗.在<毕业>中,母与女的形象同样是按照此种模式设置.
我想,导演这种似乎出于集体无意识的二元设置,似乎并不想给影片主人公的最终归属
提供答案,实际上影片中也的确没有做这种愚蠢的尝试.重要的是,在刚刚涉世的那些岁月
,或许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分裂,高尚和世俗,心灵的和肉体的,现时
的和永恒的,在曾经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内心当作这种分裂以及由此带来艰难抉择
的战场之后,谁又能够说自己已经寻找到了最终的答案. 于是,重新唱起罗大佑<光阴的故
事>中的”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 于是,学会了在学校的门口,在街道的一隅沉默的看着人来人往,过客匆匆,因为,总有
一些事情要来到,总有一些事情要随风.
因躲避非典,蜗居家中,手头资料奇缺,故许多细节诸如人名写得不甚清楚,希望有兴
趣阅读此文的朋友见谅.
--
如果我是法官,我将判你终身监禁……
------------监禁在我的心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3.6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