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民工~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 信区: Movie
标 题: 陈凯歌,到底和谁在一起?(VZZ )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24日17:54:4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陈凯歌,到底和谁在一起?
近日各大电影院线播映的一部国产片子是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据说这个
电影在日本的什么电影节获了个什么大奖,于是媒体也开始造势,说是十分感动人之类
的。据我周围看过这一电影的人说,它会让观众流泪。陈凯歌自己则说,我们应该关注
民间,到人民中间去。陈凯歌认为我们的电影关心底层人民太少,而这个电影就是这么
一次尝试。《南方周末》也有很大一个版面来介绍这个电影,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可是
我看了以后,总觉得还缺一点什么。恰好那天中午同事从网上下载了卓别林的一个老电
影在看,我凑过去看了看,于是恍然大悟。原来,陈凯歌说是要到民间去,可他的人却
仍高高在上,只是摄像机镜头朝下而已。那么他的这个所谓的到民间去,恰恰是知识阶
层的一厢情愿,依然是俯视。他的镜头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充满了
矫情与知识者的自恋,目的是为换来道德上的自我满足,说得刻薄一些,这是虚伪。
影片打动人在于他题材的选择,音乐作为艺术,本身就有直接诉诸人的心灵的力量
。孩子、小提琴、穷人家,这个故事先天性具有煽情的作用,再加上熟练的光线处理,
于是拉提琴的小男孩身上呈现天使般圣洁的光芒,除非观众猪油蒙了心,否则难免不被
打动。可是,感动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感动本身还有层次高下之分,多年以前有个叫做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破烂电影,故事生硬,毫无内在逻辑,还不是赚饱了咱老百姓的
眼泪?所以,我倒要说,与其说我们被陈凯歌的电影感动,毋宁说我们是被音乐本身感
动。陈凯歌由于知识接受上的缺陷(不仅陈凯歌,他们这一代人都有)、自我定位的错
误、和无法消除的到处弥漫的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决不可能真正和人民在一起。底层
人民没有话语权,他们只能被言说,于是永远只能成为被同情,被怜悯的对象。我们忘
了再去思考一下,人民,需要这样廉价的同情么?
什么叫和底层人民在一起?那是跟他们一起亲尝苦难,是站在坚实大地上,与人民
一起分享痛苦。这一点俄罗斯知识分子做的很好,也许是由于他们的宗教背景,像托尔
斯泰,和农民一起辛勤耕作,到了晚年,甚至由于不堪忍受自己的优裕生活而离家出走
。而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情结太重,他们习惯了居高临下,但他们还有些良心
,良心会来责问,怎么办呢?付出一点同情不就够了?典型的不妨举三岁孩童都会背诵
的李绅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作为知识者,李绅的同情点到为止
,却获得了无数的道德满足。天下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我们看到,电影《和你在
一起》里的小男孩,最终被音乐学院的教授收为学生了,这之中自然有他音乐天赋的原
因,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怜悯,更确切的说,是施舍!
类似的电影前几年有张艺谋的《一个也不能少》,视角也是对准底层社会的。可是
他存在同样的问题,最后,城里人来了,于是捐献爱心,于是一片感激涕零、莺歌燕舞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庸俗的歌声企图营造一个歌舞
升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却掩盖不了一个本质的问题——我们的知识者没有担当,
只有虚伪而廉价的同情。可悲呀。
卓别林之所以是伟大的,不仅仅在于他电影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他塑造了一个个鲜
活的底层小人物的形象,嘻笑之中带着泪花,有永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了
人民的立场上,他出身于社会底层,又成为了底层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言说,正是人民
自己的言说,这才是真正的“和你在一起”吧。我们的大导演呀,什么时候,你才会达
到这个境地?
--
为赋新词强说shit!
我不但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而且我越发的对好莱坞没有了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85.221.22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