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渔火分神), 信区: Movie
标  题: 《寻枪》的好(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1日20:40:1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寻枪》的好
   尚爱兰
  
  
  我看了《寻枪》这部电影非常激动,感觉很受教育。
   然后很想找人聊聊。看了一些夸赞的文章,都没有说到我心坎上。所以我要夸夸《
寻枪》,以求同好。
  姜文和陆川与网友聊天的时候,有网友说:“很多电影都是以寻找做题材,特别是
伊朗的一些小制作的电影。”言外之意是:“其实整个情节蛮老套的,是不是抄伊朗的
电影?”一些有文化的见识多一点的观众,总是要求看到“新”东西,搞电影的也常常
拿所谓题材的“新”当招牌,招徕喜新厌旧的顾客:“第一部戒毒题材”“第一部摇滚
题材”“第一部家庭暴力题材”,要是靠这个招牌,《寻枪》简直不响亮极了:“第一
部找枪题材”——观众会说:“找枪了不起啊?电影找这找那的多了,找凶手的,找证
据的,找失散亲人的,找爱情的……”往大了说,所有的电影都走的是同一条线:找矛
盾的解决办法,实在没有丢什么还可以说:我们的电影找精神家园呢。如果认为别的电
影有寻找的线索,《寻枪》再找什么,就是老套。这是半明白半糊涂的外行人的过分要
求。可以不理。我看金庸的小说,后记里有段话我大受震动和鼓舞:“莎士比亚时期的
学者研究了大量戏剧故事后,得出的结论是:故事的类型只有三十六种!”我不知道是
哪三十六种,但“灰姑娘式”肯定是其中的经典之一。所以我想,一个真正扎实地做电
影的人,精力不应该放在发明第三十七三十八种故事模式上(能这样当然好),而是在
熟稔的路子上,仍然能处处翻花,处处出新,仍然能让观众惊喜。就好比那些伊朗的电
影《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每部都是“寻找”,但每部都
看得我心潮起伏夜不能寐。
  刚才是说“寻”,再说“枪”。虽然很多警察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朝人放枪,但是他
们佩枪,“枪”就是他们的社会身份。所以马山对老婆说丢了枪,老婆大吃一惊,立刻
放弃了对马山的恶言恶语,对切身利益的担心使她一语中地:“真的出事了?工作保不
保得住?”马山被脱掉警服,仅穿一条大裤衩在潮湿的街道上走的时候,看起来好可怜
好落魄,比一般老百姓还不如。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人口有限的小镇,他可能永远背负着
一个身份:“失职的连自己的家伙都看不住的警察”。他没有丢枪的时候,是人人敬畏
的“马探长”,喝喜酒的时候跟镇长和所长坐在一桌;但是,丢枪了以后——尽管所长
说了“马山,你压力不要太大”,一切还是改变了,如果枪出了人命,他就给国家和人
民的安全带来了损失,枪没出人命,他也影响了同事的荣誉和奖金。就连过去那么畏惧
他的儿子,也怀疑父亲的能力,甩给他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让他“好好学习学习
”。甚至,强大的精神负担,影响了他的性功能和在家庭里的地位。他要为自己没有成
功地完成性责任而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算我欠你一次。”并表示要为妻子洗脸,被
妻子拒绝,他臊眉搭眼地走开了。马山丢了枪,同时也丢了做为公家的人、人、男人的
荣耀和尊严。而这怪不到任何人身上,不能对任何人发泄,只能怪自己。所以,马山要
不惜一切找枪,找枪的压力加到了最大,对情节也起到了最大的助推作用。如果不是垫
了这么狠这么充分的“底劲”,观众不会随着马山为枪的下落操心,情绪上就会有抵触
。所以,片子中的马山被小偷的假枪打中肚皮,本来应当庆幸,但是,马山却说出了一
句最悲怆的台词:
  “咋会是假枪呢?!”
  只要能找回他的枪,他宁肯被自己的丢失的枪打中。
  “寻+枪”简直不需要多罗嗦,就是一个绝对好看的充满悬疑和杀机的故事,怕马
虎的观众没留心这一点,又让马山的上级说了两段话,提醒观众,千万要绷紧神经往下
看。一段是:“枪丢了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都到北京了;坐火车都
到美国了。”一段是:“我们国家是禁枪的,一般老百姓,给他枪他也不知道怎么用。
所以敢于偷枪的人,一定是犯罪分子!”前面一段是说枪的下落和用途有无穷的可能,
后一段是砍掉任何旁逸斜出的情节,使主线干净利落,提醒观众,不存在喜剧和侥幸的
结局。
  寻枪的故事是比较周密的。看电影的时候,我特意叫来一个熟人,是个基层民警。
我很担心整个故事写成马山丢了枪,然后自己一个人寻找。据我了解丢枪其实不是个人
的事,要报公安部备案,抽调警力全力查找。如果抛弃了这些,那整个故事就成了无政
府的背景。故事没有了抓爪,纯粹就是寻枪了,那才叫为寻枪而寻枪呢,主角像一根蚯
蚓似的自己没命地拱来拱去翻箱倒柜——找枪找枪找枪,是不是很没劲?结果这个民警
观众非常喜欢《寻枪》,认为情节合理,没有违背职业规矩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要把故事做得严丝合缝,是绞杀大量脑细胞的活,必须反复权衡比量
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以及他们代表的社会关系,给予他们在电影中最恰当的位置、
比重和个性。所以我认为,好故事实际上考验一个创作者对社会状态、人际关系全部的
理解能力。在中国,还有一个平衡点,就是不能丑化社会制度和政府官员(事实上,我
也非常瞧不上把所谓的“深刻批判”的任务,推给鞭挞制度和庸吏,这是搞“焦点访谈
”,不是搞故事片)。为了说明《寻枪》的好,我举个反面的例子,参加今年法国嘎纳
电影节短片评比的有个中国参赛片子叫《车四十四》,重点说一个长途车女司机,她开
车前和一个男乘客对了几句话,有点好感。后来拉了一车人上路了。途中遇到歹徒,歹
徒很厉害,抢了钱又把女司机拉到野地里强奸,一车乘客无动于衷,只有那个男乘客想
要施救,结果被歹徒打得趴不起来。女司机回来继续开车,却把那个男乘客恶言赶了下
去,结果她拉着一车人栽到悬崖下面去了,音乐起,悲壮——导演居然看中这样的故事
,拿到国际上参赛,气得我无话可说,气得我哭笑不得。且不说狭隘的贞操观念,女司
机报复的对象不是歹徒竟然是乘客!乘客买票与客运公司的合同就成立了,女司机不完
成送达任务还谋杀乘客?如果乘客中有婴儿甚至胎儿,他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从娘胎
里蹦出来见义勇为的能力,他该不该受死?乘客死了谁给你这个受害者当证人?为什么
不报警?110不存在吗?强奸一时半会也结束不了,一车乘客居然耐心地等待强奸完了再
继续赶路,歹徒居然也不怕麻烦,不怕举证,强奸哪个路人都很方便的,非要强奸女司
机!歹徒也应当有犯罪逻辑的嘛!结局是全车人死了,反倒留下歹徒消遥法外,这是什
么世道,这是什么政府!你看,《车四十四》貌似一个好故事,其实漏洞百出,为了省
事,搞成个无政府的背景,无政府的背景最好编了,但依然编得这么烂。这个创作者简
直是社会知识的弱智人士,我怎么肯相信他对于人性的讴歌和批判呢?
  我留心看过编剧和导演陆川的言论,前后对比,我很想发笑。他先是说:“看我的
电影观众绝对不会打瞌睡!”这也许是他最初的简单追求,因为是自己的第一部片子,
所以憋足了劲:一定要让观众看下去,把观众抓住,把观众留住!不能让他们中途退席
!后来,观众问了:你这个寻枪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寻枪寻枪寻出了啥子意义呢?问得
陆川不自信了,想了半日,憋出一句来:“我要为中国男人寻枪!”
  何必何必。这么漂亮的故事,好比一个圆雕,经过四五稿历时两年的修补改动,已
经把这个故事的各个受面打磨得非常圆转,各个部件的关系也十分正确了。根本不需要
导演来诠释什么,导演想表达的都表达了,导演没奢望表达的也表达了。故事自己会说
话啊,会眉目传情啊,甚至会自己引吭高歌啊。
  《寻枪》故事的瑕疵不是没有,但是被小心谨慎地挑干净了。实在挑不干净的我愿
意相信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好比鸭子身上的毛,谁也不想吃带毛的鸭子,但是有些实在
是扎进肉里,只好那么的了,不特地留心也吃不出来。狡猾的编剧和导演会很快地把这
些地方晃过去,一般观众会误以为自己走了一下神,没有听清楚或者看清楚。比如“假
酒”那出,我就没看明白:山洞里的假酒没了?哪里去了?(哦,不管它,反正它必须
没有,否则造假酒的周晓钢就要被羁押,后面的剧就没有了)偷枪者是刘结巴?因为家
人被假酒害死而复仇?法医当时不做胃检?报复可以用刀,可以投毒,更方便更隐蔽,
干嘛非要等到马山的枪丢了才想起来复仇?(哦,不管它了,有几个观众较这个真呢?

  
  
  看完《寻枪》,又看了看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更觉得《寻枪》的好——多么流
畅洗练干净啊。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对比一下赵本山给盲女做一个假的按摩室那一节吧
。大伙说没见过按摩室,要看看真的是啥样。于是走啊走啊上街,走啊走啊到了一个按
摩室,四处摸摸看看,回来了,用纸板模仿着造个假的。造啊造啊造好了,赵本山拉着
盲女的手,走啊走啊来了,一路得得得说个不停,然后,走啊走啊走进了按摩室,盲女
到处摸啊摸啊,每摸到一处,赵本山就得得得地跟盲女解释个不停。按摩完了,第二天
又重演一遍,赵本山又拉着盲女的手,走啊走啊来了,得啊得啊再说……我的妈啊,有
完没完啦?我都快看疯了——说要看看真的按摩室,然后假的按摩室就开始运作了好不
好?观众的智力够用!
  看看《寻枪》,马山对周晓钢说:“走两步!”周晓钢和观众都不明究里,周走了
几步,马山:“再走两步!”又走几步。转换:空无一人的车站,周晓钢(背影)想坐
火车,枪伸进镜头,抵住他后背,枪响了。周回头,观众和持枪者都吃了一惊,是马山
!再转换:警察冲到马山家,把捆住手脚并堵住口鼻还失去衣服的周晓钢松绑。如此复
杂的情节只有两句话:“走两步,再走两步。”什么都说清了。
  说到底,还是《寻枪》在用心地讲故事。情节饱满充足,准备的填料充分,根本没
有多余的时间分配给废话,必须一句是一句。那些重复了两遍的话,都是别有用心的。
马山:“不是丢,是不见了。”“不是丢,是不见了。”——他似乎要反复重申,不是
自己主动“丢”的,是“不见了”,自己主动找过了,可能的地方都找过了,但是没看
到枪的踪影。领导对这微弱的责任辩解根本不理睬:“不见了就是丢了!”比如马山奇
怪地问刘结巴:“你怎么不结巴了?”“你怎么又不结巴了?”刘结巴:“结,结,结
巴的,我,我是看到你才不结巴的。”——他就是偷枪人,所以看到枪主才会紧张,一
紧张反而不结巴了。怕观众没有印象,所以相似的情节重复一遍。
  有网友说,没听见一句精彩的台词。我很不服,这么多精彩台词,都不算么?还有
,马山对周晓钢说:“你让李小萌给你挡子弹,你现在又想让我给你挡子弹。”本来是
愤激之词,结果在结局处一语成谶,说中了自己的命运。这不算精彩台词么?马山是不
可能说出“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曾经有一段感情……”啥啥啥的。网友实在太挑剔了。
  
  
  
  我太喜欢《寻枪》中的几个镜头了,经典啊。但我迅即受到了打击,因为据网友说
,我喜欢的那些镜头,都是有出处的,都是抄袭来的!“追小偷”那场,是德国的《疾
走罗拉》的;结尾,枪终于失而复得,姜文的灵魂悲喜交集的表情,是日本的《盗信情
缘》的;回忆喜筵的情景,忽然出现了一张铺着红布的桌子,是美国的《落水狗》的…
…。我说:什么抄袭啊,《寻枪》动了脑筋,用得这么好,就是《寻枪》的!
  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
  一.“抓小偷”!小偷抢了皮包,骑单车逃跑,镜头被清理得多干净,甚至失主都
没有进入镜头,另一辆自行车无人驾驶自动地优雅地滑到马山胯下,然后,一场追逐赛
,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开始了。一条大道,弧线优美,无人无车,空出了绝对干净的场
地。蓝天,绿野,美丽的油菜田。追小偷追得多么抒情,小偷不得其解,告饶了:“大
哥,你到底要咋样嘛?你咋就不累呢?”马山不累,他的枪不见了,被偷了,压抑和愧
疚,搞得他要死,抓小偷使他畅快、每个毛孔都畅快,好久没这么畅快了,他可不想这
么快停止,对小偷说:“跑嘛,继续跑,跑!”
  二:“灵魂走了”。警察的大部队总是在事情都搞定了才慌忙赶到,围着凶手和被
命中两枪显然没救的马山一阵忙乎,可是,全然没有声音,世界寂静无声,这一切都跟
马山无关了,枪回来了,凶手抓住了,对妻子孩子有过小小交待了,他尽责了,永远“
光荣”了。他的灵魂悲喜焦急,仰天大啸,可是无声,定格。
  三:“红色喜筵桌”,说到“昨天婚礼我坐在哪里?”空旷的场院里,忽然出现了
一张的喜筵桌,鲜艳的红桌布还飘着,好像红色桌子不请自来,从天而降,自愿跑来帮
助马山恢复记忆。多么奇妙而干净的手法。传统的搞法不是这样,他们会在地上捡个树
棍,再捡几个石子:“哪!这是你,坐这儿!这是我!坐你左边!”要是我这么笨的,
肯定先让马山的脸模糊摇晃,表示他要回忆了,再花钱请五十个群众演员,搞一场轰轰
烈烈的宴席,把马山脑子里的事播放一遍。
  四:“孔明灯”。因为我看的D版,前面的镜头黑乎乎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
后孔明灯就在半空中前前后后参差地飘来了。好像鬼火一样自动聚集,照着马山的黄泉
路。而这时他明明还是活人,走在寻枪的路上。看得人毛孔闭住,惊悚。
  五:“洞壁上亲人的脸”,前面的镜头还是黑乎乎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黑暗的洞壁
上会映出马山亲人的脸,妹妹妹夫,妻子孩儿,目无表情看着马山,金箔一样,出现,
周身有微光,又隐到黑暗中,看了还是惊悚。
  六:“空屋回音”。马山上路赴死之前,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家。空,无人,只有
回音,,是老婆不满的声音:“马山,你到底管不管你的儿子……”最后一句回响在他
耳边的竟是夫妻间的日常争吵,妻子一直误会着他,但他再没有机会说自己其实爱她,
爱儿子,爱有过的一切,甚至争吵,他留恋这个家。
  七:“李小萌之死”。电影里凶死的镜头一律吓人恶心血糊糊的,我第一次看到这
么美丽的“尸体”,宁静长发铺地,可能是被造型师精心地摆了一个极其瑰丽绚烂的头
发的图案,好像大丽菊。宁静真是美人啊。
  

--
斑竹圣明 ! 您别删我帖子啊 , 我请你吃饭 !
真诚是真诚者的通行证! 真诚是真诚者的墓志铭 !!
张艺谋 ,罗大佑, 姜文,刘欢,张雨生,郑智化,蔡琴,周蕙,。。。。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2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