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scream (sleet), 信区: Movie
标  题: 王安忆:读陆川小说《寻枪》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6日12:18:4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Iscream 所发表 】
王安忆:读陆川小说《寻枪》  
    据说,最早是某作者的一篇小说,然后,导演陆川改编拍摄成了电影,然后,陆川又
从电影写成了这本十万字的小说。这过程其实挺有意思,就是说陆川从最初的小说中攫取
,又在自己小说中放大的是什么?还有,他是以什么材料去扩充那放大的部分?其间想必
会体现他虚构生活的出发点,以及技术手段,当然,也包含了他对真实生活的看法。不过
,我既没有看过原初的小说,也没有看电影《寻枪》,我越过了前两段,三级跳地看到了
小说《寻枪》。所以,我只能说小说《寻枪》。 
     
    陆川显然不是一个熟练的叙述者,我似乎能够想象他,面对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过渡,
束手无措,不晓得如何将这空白填满。人和事都兀自在着,而之间的那种连绵不断的关系
,究竟当由什么去组成?文字,对于一个以镜头画面为书写工具的电影人来说的抽象,虚
枉,无从抓挠,是一个问题。但是,大约还有一个个人经验的问题,一个生活在政治中心
,基本在学校与书本中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对这个边地的故事,缺乏材料,所感到的力不
从心,也会是叙述上的障碍。后者的困难可能比前者更为艰巨。所以,我倒宁可以为陆川
在小说中采用的虚实交错,主客观转换手法是出于不得已,为了将这个十万字的庞大篇幅
覆盖而编结的文字织物。还有,关于主人公马山的家庭生活,尤其儿子马东的性启蒙情节
,大约不仅出于对篇幅的责任,也是意欲加深对人性的探秘吧。二十年来的新时期文学,
将人性裸露到性之后,便茫然失所,于是后来者陆川,不免一脚进去。这些,都显出陆川
的不老练,他还不能肯定“寻枪”故事的好,他还嫌好得不够,就要去装饰它,结果,反
而使它的外部变得琐碎,庞杂和累赘。 
     
    尽管是在这些零碎的掩埋之下,寻枪故事依然显出它的好。这故事的核,很单纯,就
是“寻枪”。这单纯并不是简单,而是指它的形态,节约与明快,和繁复相对立,绝不影
响它的丰富性。事实上,在这单纯的核里,聚集有相当饱满的资源——在这个西南山区的
古镇里,一把公务用枪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意义上,即国家机器
最极端强力的执行。所以,当它遗失之后,给国家安全造成的危险,是在理论上推理成功
的。这推理合乎逻辑,但却大不可能实现,然而,后果则是现实的,那就是派出所警察马
山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及一系列派生出的惩罚:扣除全所奖金,取消
荣誉称号,甚至殃及上级单位。在这抽象的因与具体的果之间,就有了一个不真实的空间
,一切关于寻枪的行为在这空间里上演,都会呈现出变形的效果,这效果就是“夸张”。
夸张的滑稽,伴随了整个寻枪过程,但是并没有妨碍事情越来越变得严肃,以致损害最终
的壮烈,一个卑微的小人物陡然变为英雄。反过来,也是,故事的英雄性也没有减低和取
消它的滑稽,就是现代话语所说的“荒诞”。这种同时并存的情形,便是这核里的资源储
量吧。 
     
    但是,这只是故事的第一个“好”。这第一个“好”,是规划的性质。而接下来的,
要将它最终落实为真正的故事,也就是将一个“核”饱满成果子。第二步的“好”,道路
则更加漫长,而且风险大,随时可能失足,蹈入败着,使规划落空。在这里,就是“寻枪
”如何去“寻”,如何寻得精彩,需要更为耐心细致的想象和推理。写作的技能大概是更
具体地表现在这里,而之前,主要是由思想完成。 
     
    “寻枪”的“寻”,要由情节去展开。情节是合理的,从时间上推理,马山是在妹妹
的婚宴上丢失的枪,而他此时酩酊大醉,记忆已经模糊。于是,许多可能性出现了,事情
陷入扑朔迷离,情节在这里拉开表现的空间,让各种人物和人物关系登场。这一着,使得
“寻枪”与单纯的情节剧拉开了距离。当马山在这一段丧失的记忆里东碰西撞的时候,情
节则蔓生出枝节,变得曲折,这就不至于影响情节剧的复杂性了。想象力在此是相当兴奋
与活跃的,情节合理又富有活力地铺陈开来,质地还是疏松的,要靠细节去“砌”,使其
细密、结实。细节其实是决定故事的弹性和光泽的因素。“寻枪”里,有这样几个细节,
贯穿于情节之中,它们有些像闲笔,但却有效地呈现出失枪的边地与遥远的国家中心的距
离,这距离令人伤怀,又不无滑稽。第一个是马山的妹妹马娟的新房,新人们执意选择在
镇外边公路边上,十分的突兀;第二,马山终于向上级汇报了丢枪的事故,局长问丢了多
久,回答二十个小时,局长大惊道:“二十个小时!要是坐汽车已经到省城了!坐火车到
北京了!要是坐飞机都到美国了!”这假设一下子将这山区与外面的大世界联系起来,于
是,马山眼前便出现了天安门广场发生枪案;再有,就是当马山决定采取行动时,到妻子
供职与儿子就读的小学校,最后看他们一眼,孩子们正在读书,读的是:“我们的祖国幅
员辽阔,在祖国的土地上,都是高楼大厦……”高楼大厦,幅员辽阔的祖国,在课本上向
他显现,是何等的抽象却又神圣,而他已决定去献身了。其间,还有一个最出色的细节,
这细节所具有的能量,促使它转为情节的条件,那就是,834896工厂。 
     
    这是当年三线建设的工厂,后来三线撤离,遗留下一片空旷的厂区。这一情景,描绘
出这地方的偏和远,还有被遗弃的荒和寂。当年,它曾作为后方而热闹一时,而今,在冷
战结束的和平日子里,又回到蛮野之中。这一个场景不仅有细节的描写作用,而且担纲起
情节的要务。它不仅在“寻”的过程中制造了意外之笔,甩了个大包袱,更要紧的,它为
偷枪人提供了有力的作案动机,致使“寻枪”有了下落。 
     
    这两个“好”之后,还有最难的一“好”,便是结尾。前边情节设置得越险,后面结
尾的难度便越大。马山在酒醉的朦胧意识里寻觅线索,事情一阵明一阵暗,进一步,退两
步,真不知该如何结束。但是,真相还是在浮出水面。这是马山采取最后极端行动的不得
已和得已,具有了这两项条件,才可绝处逢生。马山的最终行动,多少有些“好莱坞”的
痕迹,可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这样了。得承认,“好莱坞”是有办法,它技术成熟,可
将人逼到绝处,再一把拎起来。马山的行动就有这点意思。事情到这一步,马山只有豁出
命去了,就在这一“豁”,他从平庸中脱生,有了英雄的光华。所以,这一“好”,还是
够分的。 
     
    有了这些好处撑着,陆川虽有些不着力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小说,基本的条件都已具
备,体现了一个虚构者的才能。 
     
    (《寻枪记》原是广西作家凡一平的小说,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电影《寻枪》
。陆川又据此重写了这本小说。本文即王安忆对小说《寻枪》的读后感,现已被收入书中
作为代序。) 
     
     
 

--
爱是一种诗意的宗教。
   所有浪漫的起因都被搁置在最深刻的背景里,两颗心不再是空寂的庙堂。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3]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