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北半球的Romeo),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片——《翻译风波》:难以投入的悬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27 17:48:44 2005), 转信
我从年初就开始追踪有关《翻译风波》的所有消息,不仅仅是由于身
为妮可的影迷而对电影盼望,也是因为有肖恩·潘,有西德尼·波拉
克,有对于看到一部经典惊悚政治电影的信心。然而在等到这样一个
"圆满"结局的时候,在妮可和肖恩的对手戏关上了两个多小时的故事
大门的时候,我竟然掩饰不住心里的一点失望。尽管修长的联合国翻
译女官希尔薇亚·布鲁姆的内心世界在妮可的演绎下还算真实动人,
电影整体的悬念营造和镜头表现在波拉克老道的控制下从表面上看层
层递进,好戏连场;然而电影在政治主题上的贫乏和情节上的漏洞显
而易见,在尘埃落定的一刻明显的"用白人的眼睛看世界"的角度终于
造成了我的不舒适,也造成了电影本身的重大缺憾。
事先期待的妮可和肖恩·潘的火花果然成为了值得回味的部分之
一:电影通过妮可饰演的联合国翻译女官希尔薇亚·布鲁姆和肖恩·
潘饰演的联邦特工托宾·凯勒从怀疑和不信任对方,到渐渐有了心灵
上的交流,抽丝剥茧的向观众层层展现女主角的身世,以及和她的遭
遇密切相连的非洲某个国家诡谲的政治斗争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有不
少人在看完电影后不满意于电影数段冗长的对话,认为减弱了作为惊
悚片成功关键之一的节奏。然而我认为电影的一大精彩处正在于此,
波拉克仍然沿袭了传统惊悚片的悬念构造方式,花大量的镜头和情节
来铺陈主要角色间的心理联系,由此带出影片的多重疑问:希尔薇亚
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藏在心底?她明明听见了那一段关于暗杀的对话
,到底其中她有否隐瞒若干细节?是谁在幕后操控暗杀?漏洞是明显
的,比如恐怖分子是如何大费周章的探听到希尔薇亚的作息表从而让
她进入陷阱,电影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幸运的是,此次导演的手上
有两个最优秀的擅长心理戏的演员,看到他们同时出现在大银幕上简
直就是一种奢侈。他们彼此见面的第一场戏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尔薇亚的敏感和尖锐,托宾的快速反应和步步紧逼,两位优秀演员
不仅台词出色,妮可和肖恩在表现人物之间的心理角力上,仅仅通过
眼神的交流就能做到无声处有惊雷。虽然后面男女主角的关系发展仍
然逃不过商业片的典型俗套,而且两个主角的心理靠近除了过去没有
给出更多的理由,演员的表演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剧本的苍白之
处。妮可的角色由于处于电影事件的漩涡中心,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和
艰难的选择带来的复杂心态,似乎在电影中更为突出。此次的希尔薇
亚也是一个孤独的女人,联想到去年《重生》中的安娜,同样失去了
至爱的人,却在表演上完全有不同的感觉。安娜更倾向于情感从内心
洇出,希尔薇亚给人最深的印象却是勇气和坚定,也有脆弱的时刻,
但更多是由于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相信看过本片的大多数观众都会觉得自己被影片构造的悬念不自
觉地牵引,直到结尾处高潮的到来。和中心事件有关联的各方,通过
女主角,被牵连在一起,迷踪般的关系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悬念;而
惊悚电影不可或缺的高潮和意外段落则汇集了诸多矛盾,把观众所能
承受的心理压力在那一刻提升到顶点。本片中最精彩的一段不是揭晓
谜底的结尾,而是公共汽车上所有相关势力意外的相会:镜头切换在
托宾搜查恐怖分子住宅和公车上的复杂情景之间,有希尔薇亚和反对
派领导人的剑拔弩张,有车上的联邦特工面对未知危险的千钧一发,
有托宾在电话另一侧的忧心如焚,有背后凶手暗藏的险恶和狡诈,各
异的心态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环境里面汇聚,观看好的惊悚电影所带来
的体验在此刻才算是酣畅淋漓。虽然不少细节的地方显得牵强和缺乏
说服力,影片的整体悬念递进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如影随形,惊悚指数
仍然是颇高的。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在结局处尘埃落定的一刻,回
想影片的开头,会发现其实片中最大的谜底,早就在开头给出了答案
,只是需要串联所有的情节,理清人物的关系,才能够发现掩藏的事
实。在这一点上,编导们好像并不是非常自信。
影片最大的缺陷,来自于明显的政治上的贫乏和"白人视角",尽
管选择了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政治中心"作为拍摄地。也许作为一部商
业惊悚类型片,挑剔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但轰轰烈烈的奥斯卡金像
阵容不能不让我对于主题的偏差发表一点微词,而且标明政治题材的
影片由于政治上的难以深入也造成了情节可信度上的偏差。"某年某月
某日,他在国际法庭上由于反人道罪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在电影
最为紧张激烈的高潮戏结束之后,旁白交待了本片中阴谋制造者最终
的下场。当这句和《新闻联播》的叙述方式雷同的句子在影院中响起
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是否应该把本片归到干瘪的主旋律一类:看吧,
残杀人民者最终逃不过制裁。我立刻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台词应该也
适用于对萨达姆的宣判,在伊拉克战争依然阴云密布的当前,简直是
适逢其时。
从一个打小在非洲国家长大的白人女性失去亲人的遭遇,来鞭笞
反人性的屠杀和阴谋,并且反映以和平制止暴力的主题,一切听起来
如此象给美国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关系教育课。那么请问,那些黑皮肤
真正受苦的人们何在?那些在非洲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混乱的现实背
后所隐藏的丑陋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何在?还有希尔薇亚在影片中陈述
联合国的功能和世界和平实现的台词,简直苍白而幼稚("我相信联合
国,世界和平的希望在于人类的和谈和宽容的心")。
再说下去恐怕要跑题演变成为大而不当的政治讨论,考虑到为了
卖座而做出的商业上的妥协,可以原谅电影以一个白人女性为主体来
展开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当中有不少的漏洞;但大导演波拉克在总体
的政治观点诉求上选择了一种浅薄的姿态,仍然是不能让我满意的。
看来事先大肆宣扬的联合国场景,固然在影片中被大力表现,却并未
给编导们关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类社会行为带来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的政治性和尖锐性,在伊拉克战争阴影的当前,并没有去年的
同类影片《满洲候选人》来得优秀,甚至也比不上疯狂讽刺的《美国
战队》。我们看到的是男女主角隐隐约约的相互慰籍和心灵靠近,以
及他们个人化的人生悲剧给内心带来的伤痛,但诸如《满洲候选人》
、《异世浮生》当中对于人性的拷问和裸露,我认为并未有更多的表
现,而这恰恰是政治性题材的电影不应该回避的一种指向。
波拉克当年的《走出非洲》比原著更好,因为里面贯注了导演的
思考。《翻译风波》在长久的等待之后换来的是多多少少的失望,情
节可以指摘的地方固然很多,但电影在政治主题上的致命伤却使得演
员的表演落了空,不是不让人遗憾的。
--
我手心的太阳
或许只像个月亮
却用所有爱
为你投射我最暖的光芒…
http://stat.caishow.com/mmsimg/comm/7210/132332.jpg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