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浪漫☆Romeo☆想做Artist),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片——《火柴人》:娱乐在爱与骗的边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24 20:14:29 2006), 转信
在好莱坞,轻喜剧往往会因为大导演或实力派明星的加盟而可看性倍增,而且可能比一般剧情片更容易获得奥斯卡
的青睐。还记得当年那部囊括最佳男女主角《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吗?轻松随和战胜沉重厚实,这在
奥斯卡是常有的事。
这部《火柴人》显然也是轻松俱乐部的成员之一,而且也必将侵占明年不少奥斯卡提名。谁不愿意看看雷德利
·斯科特活泼的一面呢?谁不欢迎尼古拉斯·凯奇再次演绎边缘性格呢?谁不想看山姆·洛克威尔耍宝呢?而且,
又有谁不为前途无量的小明星欢呼呢?
轻喜剧一般不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变换,更不会有特别尖端的视觉特效;轻喜剧的故事情节不一定简单,
但它的叙事方式一定比较常规,绝不会弄得象《记忆碎片》一样复杂。当然,轻喜剧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法宝,是演
员的表演。
老美似乎特别喜欢骗子这一行业,过去类似《骗中骗》、《王牌大骗子》之类的影片不知拍了多少。有趣的是
,他们的法律对“诈骗罪”规定却极为严格;在一个一切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诈骗可以说是这一
制度最大的敌人。可在虚幻的银幕上,人们又都是那么喜爱那些靠脑筋和不烂之舌吃饭的同志。也许在法制比较健
全的现实中,普通人碰到诈骗犯的几率已经很小了;因而在银幕上领略一下他们另类的智慧,在机巧的骗人游戏中
娱乐一把也是不错的选择。去年的《逍遥法外》已经重新开启了“诈骗”这一类型电影的娱乐新篇章,《火柴人》
将继续沿着轻松的路线演绎骗子人生。
诈骗犯和抢劫犯不同,他们不使用暴力手段,一般不对别人进行直接的肉体伤害,而且由于法律的健全,诈骗
犯比一般罪犯还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更卓越的表演才能。当然,本片的主人公罗伊同学是不会承认这点的。因为他根
本不认为自己是“罪犯”,他本质上是个推销员……厄……同时兼任联邦商管局“调查员”。他的工作需要想象力
和创造力,简而言之就是以种种不菲的额外奖励为诱饵,将原价49.99美元的饮用水过滤装置以700美元的价格推销
出去。因此,罗伊也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王牌”大骗子,他本着做人的“良心”,只维持着“一般”的利润:今天
赚个500,明天弄个1000的耍耍。
如果您进一步了解了罗伊的性格,您会更加了解他赚的都是“辛苦”钱。简单的说,他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对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而言,这些病未免稀奇古怪;但是,嘿,这是美国,什么事都能发生不是?第一种病叫“
神经性惯性行为失常”(OC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会经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失常的举动,如频繁
地眨眼、不自觉地发出类似小狗的叫声、伴随说话的非正常点头方式等等。该病属于物理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
所以不要以为人家是变态。也许是因为这种疾病的影响,不愿在人前发病让人讥笑,罗伊又患有第二种怪症:开放
恐惧症(Agoraphobia)。这是一种和“幽闭恐惧症”恰恰相反的东东,顾名思义,就是害怕公共场合,害怕与陌生人
接触。在公众场合待久了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导致呼吸紊乱等物理症状。以上两种病情又使罗伊极端依赖药物,从
而引发“药物过敏症”:偶尔不及时服药也会导致生理不适和轻微行为失常。
如此看来,罗伊应当像俄罗斯那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成天躲在自我封闭的空间里。可惜他“选择”了
他那份普通而特殊的职业,要求他必须面对客户和公众。编剧和导演选择了罗伊在行骗生活之外的困境,而不是骗
术手段来作为描述重点。这使得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作为一部喜剧,当然少不了拿主人公的
糗事开涮,罗伊那奇怪病症似乎使得他有得天独厚的“做秀”机会——不过,谢天谢地,导演和凯奇都没有选择专
门耍宝,如果那样的话,本片将是法拉利兄弟的作品了。凯奇在表现罗伊的行为紊乱的时候,很是注意了分寸。一
方面充分表现出了那些小动作的可笑之处,另一方面又让角色的情绪与感情透过银幕渗透出来。因为罗伊本身并不
是那种可笑的人物,恰恰相反,当他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完全能领略到以往凯奇在动作片中塑造的精明干练
的形象,特别是当罗伊假扮联邦商务调查员的时候,非常《夺命双雄》的感觉。同时,罗伊又并不是一个特别可怜
的人物,他的行为紊乱症状,和你我的失眠症一样普通,并没有多少可抱怨上帝不公之处。凯奇的表演,恰到好处
地把握了这种分寸,在表层搞笑与深层感染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使得人物形象既非常生动,又不至于卡通化;
观众一方面从罗伊身上感受到生活化的真实,又能领略到电影的戏剧化魅力。
看完本片,我总算可以替凯奇松一口气:他终于找回了自我,回复了演技的最佳状态。在罗伊这个角色上,适
度夸张与朴素的真实得到了完美统一。当然,由于凯奇非常善于演绎这种边缘性格,所以在表演上还是有属于个人
的鲜明特色,只是他最充分地挖掘了自己在那种角色表演上的潜力;正如同杰克·尼克尔森在《尽善尽美》中的表
演一样,都是充分融合了角色特性和明星个人气质,并使二者发生奇妙的化学作用,从而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异
常有光彩。这样的表演为他们赚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是绰绰有余,但如果遇到同时竞争的顶级演员有非常“突破性”
的演出,那就有些危险了。当然,这一切还得看评委们的胃口。纵使如此,看到凯奇重新在银幕上施展魔力,已经
完全让我满足了。
与凯奇的回复状态相比,洛克威尔应当说还是维持了他一贯的水准,即随时随地给人带来娱乐。这个家伙身上
永远带着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搞笑风格,上一部作品《危险思想的自白》非常适合他。在本片中他并没有做特别
大的改变,但由于角色设定和他个人表演气质本来就很接近,因而他那略带夸张的风格也就显得并不突兀。同时,
由于他的这种“好动症”似的夸张,正好和凯奇那种略带神经质的夸张相配合,仿佛相声中的捧哏与逗哏,当两人
演对手戏时,自然产生幽默的化学作用。例如他的角色弗兰克到凯奇家去那一段,委实逗人:罗伊的超级洁癖,碰
上弗兰克的随便邋遢,一个叫苦不迭,一个满不在乎,充分体现了轻喜剧的魅力。但个人总觉得洛克威尔的表演稍
微单薄了些,对于一些评论说离开了他本片就没什么光彩的看法,不敢苟同。他的表演,还没法闪耀到抢去凯奇的
风头。
然而,本片还有一位角色的表演可以和凯奇相抗衡,那就是曾在《白色夹竹桃》中有出色表现的艾丽森·洛曼
。她在本片中饰演罗伊的“女儿”,一个长到十四岁才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进而喜欢上这个怪怪的爹地,甚至包
括他的“职业”。洛曼是那种既可以表现得非常成熟,又可以展露少女顽皮性情的小灵精——用导演斯科特的话说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使得罗伊和所有的观众都相信了她的活泼、好奇和可爱,你可以说她不是在“表演”
,因为她本身就是个十四岁的小丫头,但很多复杂表情以及情绪的突然转变——小孩的脸,六月的天嘛——也是非
常需要功力的。
如果再不涉及剧情,对表演的描述就没法进行下去。虽然这是一部由表演支撑起来的电影,但编剧对电影吸引
力的增强作用显然要比《尽善尽美》的大,因为本片的剧情还包含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转折。这一转折改变了片中罗
伊的命运,也给观众增添了回味的余地。这一转折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即使我重看一遍也不可能从前面的剧情和
表演中找出任何蛛丝马迹。从合理性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个成功的设计。但对表演——特别是展现洛曼的演技而言
,显得有些取巧。因为我们无法看到她内心的复杂斗争,影片的最后让我们相信了她对罗伊还是真的有依恋之情,
却放过了表现她在依恋与背叛的选择中更进一步体现内心世界的机会,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说实话,导演斯科特并没有过多地给影片打上自己的烙印,因为有优秀的演员和一个还算精彩的剧本的存在,
他让演员们在既有框架下自由地发挥,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态度,这一点也和斯皮尔伯格执导《逍遥法外》不
同,后者还是加入了导演的个人倾向,例如斯导一贯对家庭温情的关注。不过斯科特那么做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也
许,对于一部更多依赖表演的轻喜剧而言,斯科特的做法反倒是有利的。在影片的制作方面,给人带来惊喜的是汉
斯·季默的配乐,听惯了他雄浑激昂的曲风,突然给我们玩了一把轻音乐,颇见清新。个人感觉比较爽的,是凯奇
第一次见洛曼那一段,异常能煽动人的期待情绪,和罗伊当时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在今年秋天找一部有嚼头的轻喜剧,《火柴人》无疑可以作为第一选择。
--
★浪漫☆Romeo☆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