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随风),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评——《极地特快》:穿着棉袄洗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6 13:30:27 2005), 转信
本文标题的灵感来自于少年作家韩寒的一篇文章,印象中那篇文章应该是抨击应试
教育的,而本人恰恰属于应试教育的坚定反叛者。所以,韩寒那洋洋洒洒数千字的
奇文虽略显偏激,竟也让我读了个酣畅淋漓。既然教书育人都讲究个变通之道,不
可墨守陈规误人子弟,那拍电影似乎就更没有死扣教条的道理了。试想一下,如果
进影院的观众在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后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或情感的升华,反倒要背
负一堆陈腐不堪的教化,那感觉岂不与身穿湿溻溻的棉袄走出澡堂的人一样?
不幸的是,罗伯特.赞米基斯与汤姆.汉克斯合作的这部《极地特快》就给了我这种
不适的感觉。从纯印象的角度来说,我很不情愿将太过苛刻的批评强加在这部作品
身上。(他二人之前所合作的两部作品均是我心仪的佳作。)通观该片,我几乎找
不到一处明显的败笔,影片的主题温馨动人,讲述的口吻委婉清新,90分钟的影片
不见飞扬跋扈的卖弄,却显得步履稳健,透着点老派电影的优雅。导致本片乏味的
根源在于编导不擅平抑动画电影的优势与劣势,一个好端端的故事被过多的说教所
拖累,而他们似乎还沉浸在一手编织的梦境里不能自拔。
§教化之累、过犹不及
动画电影最为悠久的一个的传统就是寓教于乐,很多表面上看似幼稚无聊的故事往
往都承载着不深不浅的人生哲理。不仅成人可借机反躬自问一番,同时也可以让涉
世尚浅的孩童多少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谓两全其美。这个传统被迪士尼动画片
发挥到了登峰造极,而近几年擅长“反弹琵琶"的梦工场似乎每部作品都在大玩调侃
与颠覆,但究其本质,仍然逃不出教化的束缚,传统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动画电影的宗旨是娱乐,这是它的主流观众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励志的思
想即便是再精辟,都不能越俎代庖替换故事本身的娱乐效果。最好的做法是将其隐
匿在影片深处,在几个关键场景里略微提示一下,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而观
众也能心领神会。这是个较难掌握的技巧,难就难在如何点破影片的思想,同时又
绝不干扰观众玩乐的兴致。成功与失败的范例都很多,但极少有哪部动画片会赤裸
裸地将说教搬到前台加以展示,并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复。这因该是属于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专利,真没想到,竟在罗伯特.赞米基斯的这部《极地特快
》中“发扬光大"。
“讲述冒险的经历,彰显梦想的价值,提炼童年的纯真,"这样的故事架构在动画
片里实在是再传统不过了。《极地特快》遵循了这一类型片的叙事技巧,将一个神
采飞扬的童话故事讲述的四平八稳,半点出格的冒险都没有尝试。犹如一位性格敦
厚、纯良的学生所写的记叙文,严格遵照老师教授的标准化模式进行创作,而属于
自己的个性锋芒则彻底泯灭。面对这样一部作品,你无法挑出明显的错漏来,但也
感受不到飞驰跳跃的思维火花。一切的一切,都好像一杯温吞水。
“只要你坚信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真实的存在,那你的生活也会由此变得更加美
好," 这么一个略显陈腐的主题是必须搭配妙趣横生的故事才能吸引眼球的。《极
地特快》构建这个主题的故事线是一个寻找圣诞老人的孩子所经历的奇幻历险。从
故事的走向上看,本片有无数的机会将想象力充分施展在冒险的过程里,可编导恰
恰对此着墨很少,反倒是由汤姆.汉克斯担任配音的所有角色均沦为啰嗦的导师。他
们要么谆谆教诲,要么循循善诱,恨不能把开往北极的童话列车改成青少年辅导班
。可绕了老半天,他们所教授的哲理就那么一点点,估计连学龄前儿童都不难领会
,真是难为了那帮“陪太子读书"的父母们。
§技术之累、舍本逐末
在《极地特快》拍摄伊始,导演赞米基斯就向媒体宣布:“我要发动第二次动画革
命!"。看来他并没有食言,他真的在这部作品里实现了“革命"。不过并非如《谁
陷害了兔子罗杰》那般开创出一种动画片制作模式,而是利用一种先进的技术,去
包装一个单调乏味又笨拙不堪的故事。如果说要找到一种能最大限度地显露技术的
缺陷,同时又将技术的优势压制下去的办法,那《极地特快》真配得上这革命二字
了。
本片在技术上的“成就"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华而不实,好钢未能用到刀刃儿上。
影片倾全力将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利用电脑动画还原在银幕上,想追求一种
真实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努力在纯技术领域或者有一定的实验价值,但运用到电
影制作上,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而且还颇冒傻气。数字模拟技术无论怎么高超都无
法还原人物复杂多变的面部表情,那些细微的神色转换,那些刹那间闪现的悲喜情
感,如何能复制到动画片里?
这并不是说动画人物就不能展露情绪了,但这和真人表演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画片
里人物的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有专属自己的那一套标准,就是夸张和外化。由于近
几年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画人物的形象越来越生动,情感也越来越细腻,但始终都
遵循着传统的规条,即“拟人却又不是真人"。动画人物是否倾向于现实中的人与他
们的认可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按说宫崎骏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大多线条简单,表情也
不复杂,可就是具有感人肺腑的魔力,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不同于真人电影
的艺术逻辑。
影片《极地特快》试图将银幕上的角色全都转变成真人,这样的努力不仅在技术上
是错误的,在艺术上也显得很荒谬。就算你真的让动画角色以假乱真了,那又如何
呢?如果你所追求的是现实里的真,而不是动画里的像,那还不如就拍摄一部真人
电影算了,费那么大劲干什么。
说实话,我在欣赏这部动画作品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不该是被当作动画片来制作
的影片,要是被拍成真人版的电影没准儿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实在给人一种“错
觉",好像编导先拍好了一部真人电影,然后根据胶片里的构图又重新制作了一部动
画片。整部电影犹如一个数码拷贝,像是从胶片里强行“扒"下来的一般。
§玩耍之累、拖泥带水
可能你会感到奇怪,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冰冷无趣的技术会让人累,这玩耍怎么也能
让人累,莫不是写错了吧?我没写错,并且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一颗玩耍的心得不
到尽情的享乐,时时被栓,处处受限,那带给人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它会让你疲惫
不堪,比不玩儿还要累的多。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旧作《霍克船长》因为添加了过多的甜腻而被人诟病,但至少
还玩儿了个尽兴。你说它胡闹也好,弱智也罢,但你不能说它闷,因为他故事里的
角色从头到尾就没有闲着,带着观众一起闹了个天昏地暗。可《极地特快》里的角
色就显得太矜持了,矜持到近乎保守。这使得刚刚看完《动画超人》的我一时间难
以适应,好像在看一部70年代制作的动画电影。华纳公司投拍的这部影片比迪士尼
动画还要纯洁,纯洁到近乎纯净,一种无色无味的极端纯净。
当然,我们的小主人公还是要闹出点乱子来的,不然故事怎么推进?总不能端端正
正的坐着去北极吧。所以,当影片在推进到三分之一时,编导终于“开恩",让他制
造并参与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冒险。这场前后20分钟左右的动作戏是本片的高潮,有
点坐过山车的视觉刺激,而冰原脱险一节视效逼真,剪辑一气呵成,颇有点动作片
的风范。最重要的是,这20多分钟挽救了我昏昏欲睡的大脑,把它从进入梦乡的临
界点又给拽了回来。
这往后的故事就一头扎进滥俗的陷阱,最后的结尾戏不仅结构老掉牙,内容也毫无
新意,啰里啰唆被抻的犹如一根裹脚布。就算你看完高潮部分就中途退场也绝无任
何损失,当然,如果你觉得让一个饶舌老头儿给你上人生哲理课是件很惬意的事,
你也可以坚持看完本片。
影片《极地特快》最让我欣赏的一个画面是列车在雪山上蜿蜒盘旋,当临近顶峰时
突然转向,驶往一条新的轨道。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
动画片那飞扬的想象力终于在此刻作了短暂的闪现。而那张随风飘移的车票则因对
《阿甘正传》里的羽毛模仿痕迹太重,虽然拍得挺精致,终不免失于刻意。这同时
也是整部作品带给人的感觉,刻意的逼真,刻意的教化,等待一场刻意的感动。影
片没有追求水到渠成的自然,反倒滋生出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荒诞。这种背离了观众
审美趣味的艺术效果使得它在玩耍时都带着一种模式化的僵硬。
(zz)
--
1月7日——最后的战役
http://stat.caishow.com/mmsimg/comm/7210/132332.jpg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