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孤翎), 信区: Movie
标  题: 关于洛丽塔(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06日07:22:0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bonjovi 所发表 】
关于洛丽塔

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首先是一部小说,一个中年男子对十二岁女孩的恋情故事,内容的奇特与写作
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洛丽塔》的作者是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当时他已六十岁。在《洛
丽塔》问世之前,他已用俄文写过好几部小说,评论过果戈里,发表过短篇小说与诗。可
是在西方读者们的心目中,这位年近花甲作家的“处女作”竟是一部觊觎小姑娘肉体的故
事,而纳博科夫当时在康尼尔大学中所教授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卡夫卡,福
楼拜,普鲁斯特!

纳博科夫自认《洛丽塔》是他最佳的英文原作。早于三十年代的柏林时期,纳博科夫已在
孕青这个童女恋故事,终于一九三九年巴黎出版了俄文的《魅人者》(the Enchanter)。
《魅人者》是《洛丽塔》的前身,是纳博科夫约最后一部俄文著作,次年他就与妻儿移居
美国,时年四十岁。《魅人者》含有后来杰作《洛丽塔》所有的因素:一个中年的欧洲男
子;一个幼稚的女童;一个追求母亲以便得到女儿的主题。所不同者是,《魅人者》的最
后被卡车撞死者是那个中年色鬼,而《洛丽塔》的丧生者是女童的母亲。(《魅人者》于
一九八六年由纳博科夫儿子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洛丽塔》于一九五八年在美国出版时,纳博科夫在美定居不过十八年。使人惊异的是作
者描绘中对美国情景的熟悉,对美国俚语的熟悉,对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情况的熟悉。不
但如此,因为他来自欧洲,他的看法又有特别的新鲜感。《洛丽塔》中所用的英文字汇令
人吃惊。不过他也有采用艰涩生字的习惯,那个习惯也曾受过《纽约人》当年小说编辑凯
瑟林·怀特的批评。主角亨堡·亨堡(Humbert Humbert)这个名字就滑稽得很。作者对主
角的详细描写令人想到他在用艰涩生字时的细细推敲。亨堡·亨堡对发育没有完全女孩的
癣好有特殊的定义:年龄必须在九岁至十二岁之间。 

亨堡的情欲对象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不能占有这样的一个色欲对象,因为时间在飞驰,即
使在他占有时期,时间会毫不留情地把女童进化为成年妇女。正如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小
说中所说,“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展……”

在《洛丽塔》这部小说中,反面的角色是时间。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在向死亡行进。时间是
敌人:亨堡要赶着时间去享受他所特别嗜好的人生乐趣;《洛丽塔》在不断成长,纳博科
夫要赶着时间写他的杰作。时间是生命中一个最大因素,人一出生,除了谋生填饱胃腹之
外,最大的兴趣是情欲,最大的惧怕是死亡。《洛丽塔》主角亨堡整个时间就是被这两个
最大所缠绕。于是亨堡对洛丽塔的情爱简直是疯狂的。

《洛丽塔》的出版也困难重重,纳博科夫于一九五四年春季完稿,立即将稿件投寄出版商
。一九五四年美国在阅读自由方面尚是中古时代,关于性的描写书籍都是禁书。于是《洛
丽塔》原稿立即被四个纽约大书局所拒。编辑们看到中年色鬼垂涎凯舰女童的故事,不知
所措。他们深知这本原稿富含文学价值,但清教徒气氛的社会不会接受。被美国出版界拒
绝后,《洛丽塔》终于次年在巴黎由奥林比亚书局出版。书局主人的父亲便是三十年代大
胆出版亨利·密勒的自传小说的人。历史真是会重复的。奥林比亚书局也曾出版了其他作
家如萨缪尔·贝克特,威廉·伯罗斯等的著作。《洛丽塔》初版仅五千本。英国作家格雷
厄姆·格林读了以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称扬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税
中之一部。此后,《洛丽塔》就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畅销书。

不久美国与英国的书局也改变原意,陆续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丽塔》。当《洛丽
塔》初版在巴黎由奥林比亚书局出书时,英国政府当局曾要求法国政府查禁。在英美问世
后,英国内阁也曾开会辩论,但是没有禁售。新西兰则后来一度禁售。《洛丽塔》在美国
由普特南书局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于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
《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单第一位!(最终被另一个俄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挤出宝座。)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
文学价值。这样的宣传当然大大的提高了读者公众的兴趣,增加了书的销路。只有女作家
伊丽莎白·珍威(EIizabeth Janeway)的评论看出了此书含莎士比亚性质的悲喜剧意味:
“我认为亨堡的命运寓有传统的莎士比亚式悲剧性……亨堡是个受情欲驱使的普通常人。
他的觊觎洛丽塔到了不把她当作人的地步,只把她看作梦想虚造的肉体——这种狂情还不
是宇宙性的,历史永恒的?”

黑白电影洛丽塔 

黑白片《洛丽塔》,库布里克在1962年的作品。
  
电影中的故事是中年男子Humbert与女房东Charlotte和房东的女儿Lolita之间的一段感情
。Charlotte是一守寡多年的妇人,对于前来租房的作家Humbert颇为迷恋,但是,Humbert
却在第一次遇见Lolita的时候,就对这位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深深迷恋。为了能继续接近Lol
ita,Humbert于是接受了Charlotte的示爱,两人结为夫妻,Lolita于是成为Humbert的继
女。有一天,在一阵争吵之后,Charlotte发现了Humbert记载在日记上的秘密,在受不了
刺激的情形下,Charlotte冲出屋子而死于路过的车轮下。 

Lolita和Humbert从此必须相依为命,两人的感情也因而更加的暧昧而引人遐想。Quilty的
出现却对Humbert的计划造成了影响。Lolita一方面与Quilty暗通款曲,另一方面却欺骗Hu
mbert的感情。最后,Lolita终于偷偷跟Quilty私奔去了。跟着Quilty的Lolita因为不愿意
依照Quilty的要求演出色情电影,终于离去而嫁给了平凡的Dick。三年后,Lolita为偿还
债务不得不与Humbert联络。Humbert得知一切接导因于Quilty之后,愤而持枪杀了Quilty
,并且于审判前死于心脏病发作。

60年代作品,电影用光更晦暗一些,有点象威尔逊的《公民凯恩》。和新的电影不同的还
有,叙事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电影的一开始就是Humbert枪杀Quilty的刺激画面,接着时间
转到了四年前,也就是故事的开始。

故事的前半段,也就是Charlotte意外死亡之前,轻快的节奏,感觉起来就像一部喜剧电影
。及至影片的后半段,Humbert和Lolita之间暧昧不明的感情逐渐明显,两人的关系也渐渐
紧张,对于乱伦、以及中年男子对年轻女性的渴望之间的冲突,矛盾的情感,油然而生。

由于时代和作品原著本身的因素,所以库布里克在剪辑时受到当时影片法律的限制,不得
不剪掉许多镜头,所以影片显得有些支离破碎。而其最令人诟病的地方是与原著之间极大
的差距。纳博科夫的小说探讨的是乱伦与恋童,对于Humbert的过去有许多描写。许多看过
小说的观众进入电影院,期待着他们熟悉的角色出现,却发现一切似乎都不同了。在原著
小说中,Lolita的年纪在9岁到12岁之间,但是,电影里的Lolita却是一个青春期的美少女
,于是有人批评女主角Sue Lyon太丰满,太成熟。电影的结局也大不相同。虽然,这部电
影当时的票房不错,却也引发了许多的批评与讨论。

这部影片中,没有新版中满是阳光的场面,也许是因为黑白片的缘故,画面总是非常阴暗
,尽管没有一点床戏,但是小女孩的邪恶确实没有因此逊色。这些邪恶总是在她的脸上表
现出来,笑容,笑容就可以了。那是一种混合着天真和放荡的笑容。

一树梨花压海棠——新版洛丽塔

导演:Adrian Lyne
编剧:Stephen Schiff
主演:Jeremy Irons (Humbert) Dominique Swain (Lolita)

在一个空旷的下午,我拉上房间的窗帘,看着这部美丽而又让人窒息的电影。

爱情真的就是这样的话,足以毁灭整个世界。也或许,要加上欲望。

与爱情和欲望一样死掉的还有生命:一个美丽的小姑娘,14岁,死于疾病;一个丰腴的爱
着男人的妈妈,从巨大的爱中突然坠落后,她飞起在疾驰的车轮的下面;一个穿着宽大睡
袍的邪恶的让人不得不永记心中的老男人,罪恶是永恒的所以他也是永恒的; 

然后是一直不知道怎样去爱却一直在爱的男人,他的死与他的不得不死是从一开始就注定
了的,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开着,他喝酒,笑完又哭了,他掏出了手枪;再然后是美丽瘦小
的洛丽塔,她最后的样子我们没有看见,但谁都知道她那张红艳艳的嘴唇是不会存在的了
,难产的妇人是什么样的呢;最后死掉的一定是那个一点影子都没有出现过的婴儿,他的
死是最无辜的,所以就是他的死是由看似美丽的爱情一手造成的。

我只记住了洛丽塔微笑时露出的牙,苍白而邪恶。所以爱情和欲望才如此让人感动,如此
诱人。

我闭上眼想忘掉这个故事,眼前是洛丽塔那张红艳艳的嘴唇,是洛丽塔那形容尚小的身躯
,是洛丽塔那迷乱的眼晴……洛丽塔是一朵夭折的雏菊,我仿佛又看到凡高眼里跳动的金
黄色了,地狱的火升上来,我与那个神经质的男人一起,坐在那辆粘满了洛丽塔的口香糖
的车里,面对那簇火就开过去了。
  
洛丽塔的美丽是毁灭一切的,所以,男人也好,剧作家也好,妈妈也好,男友也好,自己
也好,包括她那未出世的(出世了一定会很漂亮的)孩子也好,除了走到地狱里,再没有
别的路 ——他们甚至连天堂都去不了。

Jeremy Irons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的神经质是不用演技就可以完成的,他的绝望似乎也
是与生俱来的;而Dominique Swain,她让我害怕了。

爱与恨,罪与罚,都是恶之花。


--

“你自己准备怎么办,埃迪?”我问。

       “我不知道”他说,

            “走到哪儿算哪儿,我要去看看生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52.161.153]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58.67.1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