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inni (落入凡间的精灵), 信区: Movie
标 题: 周黎明影评:《缺席的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6日09:12:2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作者:周黎明 来源:网易
小人物勇敢面对荒谬人生
常说“人生是一场戏”。如果连自己的那场“戏”都“缺席”的话,那样的人
生真是太没意思了。一般文艺作品如同老师的谆谆教诲,鼓励你勇往直前;当然这
些鼓舞人心的话语不会如实告知外面世界的艰险,尤其在美国,小孩子从小就听惯
了“长大后想当什么都会成功”的美丽谎言,等到真的踏上人生之路,发现荆棘丛
生,那时调整方向可能为时晚矣。
科恩兄弟的新作《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一反好莱坞的盲
目乐观,把镜头对准了这些“荆棘”。他们的镜头既是显微镜,又是哈哈镜,把那
哈姆雷特独白中“人间之百般折磨,如骄者之傲、法章之慢、庸民之辱”表现得淋
漓尽致。
该片的主角不是某国的王子,而是旧金山北郊一个小镇上的理发师。故事发生
在1949年,艾德因病未能参加二战,战后的生活更是风平浪静,他天性内向,不爱
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烟,跟爱出风头的老婆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在只有两名工作人
员的店里,他居第二把“交椅”,他甚至对老婆红杏出墙都没什么反应。
可是,某一天,这位“逆来顺受”的美国“老汉”(其实还没到老汉的年龄)
突然决定“积极参与”人生。导火线是一个过路的理发客人,他自称风险投资人,
向艾德筹集1万元,投入尚未诞生的干洗业。一个理发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那
时的1万元起码相当现在的10万。正当观众纳闷时,艾德作出了“惊人之举”,他
的筹钱方式是向老婆的情夫进行匿名敲诈。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再透露更多的剧情,不然会彻底破坏影片的悬念。影片的
故事峰回路转,穿梭在可信与荒诞之间;表层的偶然性貌似荒诞,而越往深处想越
觉得具有必然性。简言之,不满现状的艾德一旦“行动”起来,“现状”就像是一
个巨大的旋涡,让他欲罢不能。
《缺席的人》表面上是一部离奇的推理片,实际上是一部淡淡的荒诞喜剧,它
承传了40年代好莱坞黑色惊险片的风格,如经典的《马耳他之鹰》和《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它甚至拍成黑白片(实际运作先拍彩色,后转成黑白),把
玩世不恭的虚无精神深藏在黑白过渡色和丰富的细节之中。
细节是科恩兄弟最擅长的拿手好戏。其他编剧可以编出更复杂的剧情,但好莱
坞鲜有对琐碎人生洞察如此深的人。比如表现艾德和妻子的关系,他们设计了妻子
在浴缸里泡澡,她让艾德帮她剃腿毛。一个原本可以用来反映夫妻亲热的场面,微
妙地变成了艾德“居人篱下、忍气吞声”的写照。
反讽是该片的另一大特色,影片不露声色地在主题、对白、情节、人物等各方
面都灌输了强烈的嘲讽精神。如艾德在开场画外音里说:“我不爱说话。”但整部
影片几乎全是他的旁白。他的敲诈造成连环效应,使得老婆失去优厚的薪水。他的
投资血本无归,但干洗业却如那骗子所说发展得蓬蓬勃勃。他满怀激情送朋友的女
儿去拜师,但被钢琴大师说得一无是处(“那双手只配用来干家务。”)同样方式
,影片以最优美的贝多芬钢琴曲,反衬出每个人物内心那些并不“优美”的情感。
艾德最终的命运更是对其人生哲学和后积搏发行为的莫大讽刺。
艾德带朋友之女学钢琴的戏,在影片中有点题作用。艾德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
梦想,他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影片借女孩之口,说出了“你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句似是而非的评语;但当女孩对他进行猛烈“性攻击”时,他当场吓得魂飞魄散
——尽管他的助人为乐掺杂着潜在的不良动机。你可以说艾德做事有分寸(但敲诈
和杀人还不算越轨吗?),但不能否认他身上颇有叶公好龙的细胞。
要把一个外在极端被动、内心蠢蠢欲动的小人物演活,表演的回旋空间非常之
小,而且比利·鲍伯·松顿没有一个感情迸发的场景可以发挥,但他却把人物处理
得有滋有味。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也没有什么形体动作,全靠那一副近乎木
然的脸部表情,却演出了人物平静外表下的无穷矛盾。无疑,没有俊美的外貌在此
占了便宜,因为一个有“明星相”的演员很难使人接受该角色的命运。夸张地说,
比利·鲍伯·松顿没有表演痕迹的麻木神情,为影片提供了人性的灵魂。这份有奥
斯卡水准的表演唯一的不足,是他剪头发不够麻利,不像职业理发师。
该片中每个演员都有上乘的表演,包括科恩“家属”弗朗西丝·麦克道曼,但
她的女主角在此只居从属地位,戏份远没有她在《冰血暴》中那么可伸展发挥。配
角中,扮演律师的托尼·沙鲁伯异常耀眼,他把一个油嘴滑舌的高档律师处理成喜
剧人物,颇似《巴顿·芬克》中那个电影公司的老板。
当然,演员的成绩离不开编导,而科恩兄弟这个剧本堪称黑色电影(film
noir)之新经典。每一句听起来都那么平常,淡若白开水,却经得起反复咀嚼,而
且越嚼越有味。如艾德复述律师向陪审团说的一句话:“他告诉陪审员不要两眼只
看事实,而要看那些事实的内涵,因为事实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趣的是,这句
话可以接在《记忆碎片》主角的点题台词后,那句话是:“记忆是没有意义的、靠
不住的,我们需要的是事实。”两部影片似乎不约而同接触到存在主义的哲理命题
,不过此处我们不便深谈。
许多观众对黑白片有成见,认为那是没钱拍彩色片的“退一步”下策。事实上
,在好莱坞,60年代以来拍摄的黑白片很少是出于经济原因,而多为艺术构思所需
。《缺席的人》由科恩兄弟多年的合作者迪金斯掌镜,他拍过科恩兄弟五部作品,
这次他再现了黄宗霑年代(四五十年代好莱坞最著名的华裔摄影大师)的光彩。
如果你厌倦了好莱坞的商业套路,如果你喜欢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缺席
的人》一定会让你眼睛一亮,顺道感受一下人生的喜怒无常,体验一下世事的荒谬
绝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