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Movie
标  题: 从Matrix到Avalon的后现代影象(zz)(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26日23:38:4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Fworld 讨论区 】
【 原文由 cypher.bbs@bbs.sjtu.edu.cn 所发表 】


          从Matrix到Avalon的后现代影象

                                  网易报道 hhtsiu
 
  看《Avalon》的前后,我正巧在翻半年前的一本《今日先锋》。有一篇“《黑客
帝国》或颠倒的两面》”(The Matrix,or,The Two Side of Perversion)的文章迅速
吸引了我,并促使我毫不犹豫地跳过了于坚的欧洲游记和郝舫记不得第几次的关于RAVE
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 

  这是我见过所有关于《The Matrix》的文本中最具哲学气质而又平易近人的一部
,即没有那些自以为是而实际漏洞百出的腔调,又彻底摆脱了靠精微的哲学区别来硬
套电影的伪深奥智力游戏。甚至上,我觉得其解读本身,就已经超过了《The Matrix
》而自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作者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的当代西
方最具影响力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和来自不算发达国家斯洛文尼亚的双重身份,又
使得这种类似由外向内旁观的审视更加有趣。 

  “当我在斯洛文尼亚一个当地戏院里观看《黑客帝国》的时候,碰巧坐在这部电
影的理想观众旁边,也就是说,一个白痴旁边。坐在我右边的这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
人对这部电影是如此投入,以至于他一直在用大声的惊呼,打扰着其他观众,比方说
‘哇,上帝,所以说没有什么现实!’……” 

  “然而感受《黑客帝国》对智力的挑战却相当容易:它不正是一部具有罗夏心理
测验(Rorschach test)效应的电影吗?罗夏墨迹测验开创了普及化的认知测试方法
,就像那幅众所周知的上帝像,不管你从什么地方看,他好象总在直视你——实际上
它从每一个角度都为自己提供了辨认的可能性。” 

  齐泽克在篇头就对《The Matrix》做了这样一个浅显而有些调皮的注解,而且套
用在《Avalon》身上,竟然好象也天衣无缝。毕竟两者在对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往
复穿梭,对真实的最终面目,以及对主体涉入客观事实后所带来真相的扭曲状态,都
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关心。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导演倾向的明显差异,前后两片还
是显现出完全截然的光影来。就算是网上讨论最为热烈的两个虚拟世界,matrix和
avalon,其运行规则也大为不同。 

  《The Matrix》所带来的最大冲击,除了可以躲过子弹的特技和袁和平补习班速
成出来的花哨拳脚,就是matrix内部所构造出来的昏暗场景。完全被幽闭成胎儿状的
人,到处漫溢的水,和类似废弃工厂的能量输送管道。 

  其实,这是一个亘古已久的命题——世界尽头,只不过稍微经过了数字化的改良
。再之前,金·凯瑞(Jim Carry)在《楚门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里已经做了
非常夸张的描述。影片里Jim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尽头,却发觉以前以为的蓝天
大海不过是一堵厚实的墙。当时看到这里,真的有些悲从中来,至于最后墙里墙外,
天涯两端,反而不是很注意了。 

  同样,村上曾经有本获谷崎润一郎奖的小说,名字就叫做《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那里面的世界尽头,一片世外桃园景象,人们惟独没有身影和爱,因为心已经被
镶嵌进独角兽的头盖骨。真正有趣的也是结尾,“我”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最后决
定留在世界尽头而不再潜回那端,并漫漫寻找已散落的心。 

  虚拟,真实。里面,外面。此岸,彼岸。这种前现代的概念自中世纪来反复出现
,人们小心的质疑着四周无法参透的无限,甚至于古龙笔下的萧十一郎。宇宙的外面
是上帝,网络的外面是matrix,那,matrix的外面又是什么? 
 
  沃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便在这世界的两端来回辗转,解不开。Neo固
然能在看到小女孩把汤勺折磨的七拐八拐后顿悟出根本就没有什么勺子,却无法再深入
一步,询问自己的是否存在。 

  《Avalon》的前两个空间,现实的,和游戏的,跟《The Matrix》中的两极世界非
常相似,真实痛苦不堪,虚幻完美无缺,阴阳间,来往熙然。但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屏
幕间突然打出一行大字,“welcome to class real”,押井守图穷匕现,所谓尽头已全
然跳脱,第三个世界跃然眼前。 

  这又是一个Rorschach test,关于第三个世界是什么的争论已经在网际争论许久,
估计押井最初,也不一定就设好了清晰的界限,或许是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交融后产生
的新空间。其实确实也没必要对此做出太过详细的求证,古人所谓“留白”,一句“cla
ss real”已经引起遐想无限。 

  重要的是,Ash穿上外套,走出游戏室,重新投进茫茫人海。一切看上去都依旧,一
切都已面目全非。我们和Ash一起,开始对这整个世界感到迷茫。 

  Ash刚走上街头的一组镜头剪切得非常棒,先是以Ash的视角环视门外一圈,有轨电
车,cocacola广告牌,定格,某香烟广告牌,定格。然后切到临街的大玻璃橱窗,那里
面人影浮动,一片模糊,再对向Ash,看到她正满脸警觉扫视四周。迅速切回Ash的视角
,镜头来回晃动,并且能看出来和前面的行人相比,速度越来越慢。镜头再次切过来,
摄影机从一个酒吧的招牌后面,徐徐升起,有一个孤单的身影逐渐收进视野,那是Ash,
夹杂在人来人往中,站住不再动。 

  整个过程中光线异常明亮,却愈发表露出一种孤独。或许这段影象本身,就已经表
达得非常后现代。真实不再是剥离了所有境遇和周遭的真空体,也不再存在于尽头处的
彼岸,我们的一切都已交错在现实这张巨大的网上,逃脱不开。 

  《The Matrix》里的世界都是黑白的,或者说颠倒的两面。人群也随之分裂成两种
,所谓知道“真相”的和不知道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舒服的选择,或者接着被屏蔽让
富足的生活延续,或者加入起义军反抗现有的制度。不管如何,大家都非常清楚自己应
该做什么,最大的痛苦不过那世界的另一端暂时无法到达罢了。回到片中,其实就是选
择红色还是兰色药丸的问题罢了。 

  于是,matrix这个所谓的统治者也迅速被一个确实存在的超级电脑具象了。再接着
,Neo这个the one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救世主vs暴权,不管成功与否,结局都是可
以期待的了。只是,《The Matrix》中最大的一个悖论是,为什么matrix这一层就一定
是真实,它背后有没有又一个“真实”?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种对终极现实的追求没
准就出现在《The Matrix 2》里了。
  
   再提出一个完备性的假设,就是两层间是互相镜像映射的,根本没有所谓真实,
所有都是从一个虚拟现实到另一个虚拟现实的漂移,不过这种虚无主义好象更加古老
和可爱了,用来做个游戏还不错。 

  相反,《Avalon》里没有一个可以具象的支配者,也没有那个独一无二的英雄。
Ash要是算英雄的话,那也最多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英雄化描述。英雄也惘然
,因为她也吃不准mission complete的条件。海报上那条狗吗?那不就是Ash家里那
条暴能吃的狗嘛,后来却又怎么出现在一辆驶过的汽车里? 

  avalon,是有轨电车cocacola穿流人群,是太阳升落交通法规自然准则,是整个
庞大的世界。根本不知道反抗什么,也根本没有选择题好做。最具反讽意义的是,Ash
和梅菲在剧院外对峙,镜头却反复切回舞台,歌剧“avalon”正在上演。“Avalon,
是一个传说中在苹果树和浓雾彼方的岛屿。Avalon,终有一日,英雄会到访这个妖精
之岛……”来回剪切中,两个avalon的概念在时间上交错。 

  Ash进入ghost体内后,就相当于彻底介入了游戏的空间,于是原本的现实发生了
扭曲,而产生一个崭新的真实。比如,Ash的头发在class real里就不再是银色。从
这点来看,《Avalon》非常象我春节时候打的一个ps游戏——《Metal Gear Solid》
,退役特种兵Solid被派去阻止一个叫做Metal Gear的准核武器的发射,但是临到最
后才发觉自己是启动这个装置的关键。甚至连背景音乐都一样,偏重于歌剧对宿命气
氛的烘托。 

  在影象上,还有人走得更远。“银河映像”旗下的铁三角——杜琪峰、游达志、
韦家辉先后拍摄了《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非常突然》等影片,而不变的
主题是人生在强大外力下的无奈。 

  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爆炸的信息充斥其间。每个人都在做着Rorschach
 test,寻找各自的真实。唯一不同的是,前现代的utopian是一次进入无历史无时间
状态的努力,而后现代则更加渴望脱离孤独脱离封闭。 

  无法言说哪种更加真实,哪种状态下更加快乐。宗教重新成为世界尽头的希冀,
而藏族佛教徒笃信转经筒如此兜转一圈就抵上了一页苦念的六字箴言。信念还是荒谬
?通向了彼岸还是又树立起一个新的神权?无人能解。 

  另外,单纯在影象上两部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常有趣的差异。比如一个如何建构虚
拟现实的细节,matrix协调了一整套无比繁杂的程序,以便使全体人类都居住在同一
个虚拟世界中,结果由于一个人的觉醒而彻底崩溃。而avalon的设计者只单单将每个
个体陷入自己的唯我状态,他终生的宿命就已经无法摆脱。 

  这也是两种影象风格的集中体现。《The Matrix》里花拳绣腿数字序列禅机妄语
济济一堂,而在这些充溢的花哨影象下面,就不过是虚拟和现实间的反复颠转。相比
之下《Avalon》的故事非常简单,玩过mud的观众看到开头基本就能猜出当中的大概
。但是就在这单线式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念头压过来,让人喘不过气。 

  直到最后,Ash缓步走进空无一人的大剧院,正举枪对准舞台中央的ghost。天使
凝视Ash半响,笑容缓缓浮现。 

  “welcome to avalon”。 

  背景乐。字幕。 

  如此结尾堪与艾尔·帕西诺在《魔鬼代言人》最末了对基努·里维斯的会心一笑
媲美。而此刻,押井守也已完全超越了《The Matrix》中单纯黑白的两极,和自己之
前在《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人狼》(Jin-Roh)中对人类精神世界
的简单迷恋。 

  茫茫四周,没有尽头只有无限。 

  当然,正如齐泽克所言,这两部电影也不过是Rorschach test的又一次试验,单
单matrix和avalon两个模型就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所指,而真正有意义的讨论可能只在
于电影本身。只可惜没有看到齐泽克对《avalon》的评论,我想那一定会非常有趣。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因为我们实验室这两天断网,所以我根本无法上网查到任何
关于这两部电影的任何资料。如果再看完那些各个角度的阐述,我的观点和感觉也一
定会与现在有很大差别。这个世界,确实很难再保持个人的纯粹,而且,已经无法分
清哪些是你自己的体验,哪些是他人的。 


注: 
  Rorschach test,罗夏墨迹心理测验,又称罗夏墨迹投射测验。其基本原理是“
人的视觉知觉中可以表现出该人的人格特点。基于这样的推论,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
制作了大量随机形成的墨迹图版,然后让被测者报告在图板上看到的东西,由此对被
测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
    Requiem For A Dream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小百合BBS]
--
※ 转载:·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小百合BBS]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67.139.19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