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vpn (石头^^终极昵称), 信区: Movie
标 题: [转载]《黑客帝国》的哲学背景(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9月19日21:57:1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ilosophy 讨论区 】
【 原文由 PalmXP 所发表 】
电影《黑客帝国》上映后,观众多为其电脑特技和精彩打斗所吸引,但此片其实蕴含着对
于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哲学思考。本文梳理了它的哲学和文学的远近背景,这能帮助我们了
解西方现代哲学的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学术探讨如何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影片牵动欧洲哲学界
世界上很多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正在对《黑客帝国》作出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美
国人威廉·欧文(Williamlrwin)所著的《黑客帝国和哲学》分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人
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所谓哲学,不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思考吗?这个思辨游戏在《黑客帝
国II》上映之后继续进行。
今年6月22日,巴黎蓬皮杜中心的文学沙龙召集了一个哲学圆桌会议,大题目为“现实的荒
漠”,这是为正在热映的《黑客帝国II》而召开的。一个大众文化的宠儿,美国制造,何
以让这些法国知识分子产生思想碰撞的冲动?“在黑客帝国中重现的东西,正是高深莫测
的康德主义。”法国哲学家扎拉德表述了自己对“黑客”的仰慕之情,并无半点扭捏。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说,《黑客》系列突然唤醒了人们在这十多年里沉积下来的对哲学
的诠释热情,柏拉图、康德、尼采、超验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理论,都被赶到这
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思想被不同口味的人放上不同的摊位,供“黑客”Fans们各取所需
。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哲学“矩阵”,柏拉图和康德或许会颇有兴致,看着自己的思想
被好莱坞附体于一个需要“枪,很多枪”的酷哥身上,对青少年来一次哲学入门的启蒙。
本片编导沃卓斯基兄弟据说都是书虫,哥哥拉里喜欢的是哲学,佐葡萄酒;弟弟安迪爱科
幻小说,配黑啤。在拍《黑客》系列之前,两人的电影从业经历基本空白。《黑客帝国》
的剧本大约1995年就写好了,当时没有人能看懂——到现在为止,看晕的人还是多过看懂
的人,这或许可以证明两人的哲学天分?
据说沃卓斯基兄弟在开拍《黑客帝国》第二三集的时候,吩咐演员在看剧本前要先看当代
法国大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著作。事实上,在《黑客帝国》第一集中,细心的影迷就发
现鲍德里亚的书《拟仿物和拟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是尼奥手中的道具。
《新观察家》的记者采访鲍德里亚时发问,人们发现《黑客帝国》明显从他1981年的著作
《拟仿物和拟像》一书中掠美,对此他是否感到惊讶。鲍德里亚哈哈一笑:“沃卓斯基工
作室确实在第一集完成之后和我联络过,希望说服我加入到他们的后传工作,但这显然是
个难以想象的提议。”但鲍德里亚还是不吝大师的身份,和记者八卦了一番《黑客帝国》
的哲学符号问题,他说,《黑客帝国》系列把“现实的荒漠”这一命题做到了极致——机
器设备的扩张不可阻挡,人类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在数字化的系统里被数字化,要么被
系统抛离到边缘。
美国学者斯·贝斯特道·凯尔纳在《后现代理论》中说,鲍德里亚最好的作品可以与菲力
浦·狄克、威廉·吉布森等人的小说一并来读,它们都是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设想,这些
设想很好地说明了当前高科技社会的实际状况。这些小说具体化了后现代范畴,而且鲍德
里亚本人也深受这类小说的影响。
鲍德里亚1995年的著作《完美的罪行》中有这样的警句:“影像不再让人想象现实,因为
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虚拟的实在。”这也许可以
当作《黑客帝国》的注脚。
“反乌托邦”的文学链
在科幻小说的范畴中,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典型的“反乌托邦”故事。反乌托邦是
指与人类梦想的乌托邦社会相对立的黑暗的未来社会,它剥夺了所有人的自由,每个人都
必须按强制的命令行事。《1984》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反
乌托邦小说一样,是以反专制为目的的。而在许多“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中,机器都是以
专制的形象出现的。
在上一世纪,有影响的“反乌托邦小说”不断从各个角落涌现,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社
会的忧惧。弗斯特(E.M.Forster)发表于1928年的《机器停下来了》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叫法西蒂的女士住在一个六角形的房间里,她通过电话订餐、购物。她的儿子古诺住
在南半球的一个类似的房间中,有一天,他出现在法西蒂房间中一块面板上,邀请她去看
他,他要和母亲面对面地聊天。他对法西蒂说:“我们所在空间已经化为虚无,但真正被
化为虚无的不是空间,而是我们对空间的感觉。我们因此失去了属于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与菲利浦·迪克(Phillip Dick)发表于1959年的《混乱的时间》(TimeOuto
fJoint)一样,与电影《楚门的世界》也颇为相似。在《混乱的时间》中,小说的主人公
在宜人的加利福尼亚小城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渐渐发现整个小镇不过是一个要让他满
意的虚构舞台。
1952年,库特·冯尼格特发表了小说《自动钢琴》,小说主人公叫保尔,他生活的世界已
经完全机械化了,社会分为两个阶级——管理机械的统治者,依赖机械生活的被统治者。
保尔是统治阶级的成员,但他看到了社会弊病:科技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他想到田园
中生活,但他的妻子离不开城市。他的朋友艾迪介绍他加入鬼衫党,这个组织的宗旨是破
坏机械、破坏社会秩序,但最后反抗机械的革命失败了。保尔和艾迪等待被处死。这个结
尾与《1984》非常接近。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威廉·吉布森的长篇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它正巧
是在1984年发表的,并在当年同时获得了Hugo、Nebula和Philip.K.Dick三大科幻小说大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过它的中译本。
当年的吉布森完全不懂计算机,更谈不上网络,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敲出的《
神经漫游者》,却将科幻文学正式带进了“电子时代”。小说主角凯斯是个残废的网络独
行侠,他受雇于某种神秘力量,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而另一方面他要
查出幕后的神秘主使是谁……作为一个计算机牛仔,他能够让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
算机网络,为了在电脑空间里竞争生存,他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与软件为自己服
务,他希望能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在电脑空间里浪游。
在大多数人还对网络与虚拟现实感到陌生的时候,威廉·吉布森对这类新科技可能为世界
带来的变革与冲击描绘出比较具体的图像:在《神经漫游者》中,人们可以通过“仿真刺
激”技术和“皮肤电极”装置,让自己完全“神入”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
换句话说:主体可以自在游走于真实世界、虚拟世界和另一人的感官世界间最遥远的距离
,而不必跨出任何一步。
1980年,布鲁斯·斯特林的惊险小说《Is land sinNet》第一次预言性地写到“全球通信
网”(GCN),它昭示我们,“信息就是力量”,而这种力量也会腐败,尤其是与政治结合
时。80年代的“赛伯朋克”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描绘总带着一种悲观与宿命的想象:跨国资
本财阀的崛起、新兴科技泛滥的灾难、社会道德的茫然失措、个人对高压剥削的无能为力
与消极抵抗,这都成为常见的主题。
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林从80年代起开始发表的这一系列的科幻小说,正是与黑客
文化密切相关的伴生体。
人类如何反抗技术统治
布鲁斯·斯特林认为:“技术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就像城市一样,就像法律和政府一样。
”而《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中的诸多细节,似乎正在印证这种技术的偏执。所谓“黑客精
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象征着人类对于技术统治的一种反抗。
黑客们是这样看待历史的:“如果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还遵循了西部联合电报公司
的规则,那我们难以享用今日的电话生活。如果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伍兹尼亚克还
延续IBM统治的计算机帝国,那就更不会有个人电脑今日的普及。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和
托马斯·杰斐逊遵守英国提出的在体制内活动的政治制约,还会诞生美利坚合众国吗?”
1984年初,苹果电脑的乔布斯和伍兹尼亚克下决心要把黑客精神传达给大众。为了纪念乔
治·奥威尔著名小说《1984》,苹果公司出资百万美元拍摄了一个在橄榄球超级碗决赛时
插播的一分钟电视广告。这个广告只播放一次,特地安排在比赛最精彩的第四节之前播出
。无数电视观众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在一个巨大的大厅里,一排排身穿制服、神情木
讷的人拘谨地坐着,听一个大哥(big Brother)模样的人对他们大发雷霆。大哥的脸被投
射到一个有几层楼高的大屏幕上,他在屏幕中对着下属怒目而视。突然间,畏缩的下属中
间出现了一个反叛精灵,身后还有戴着头盔的警察在追赶。这是一个肌肉结实的年轻女子
,她沿着夹道迅速冲到屏幕前,猛然停步,把一柄大锤掷向屏幕。大锤在空中飞行,当它
撞击屏幕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屏幕里的大哥被打得粉碎,广告画面在下属们吃惊的
神态下渐渐隐去。与此同时,画外音宣布:1984年,不会像奥威尔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
比尔·盖茨是革命性技术代表的微软首脑,同时也被认定为是叛变的黑客。今年6月25日,
为纪念乔治·奥威尔诞辰100周年,比尔·盖茨发表了一个演讲。在盖茨看来,“奥威尔所
描绘的未来可怕野蛮景象,即技术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并未成为现实,而且我也不相信
未来会变成那样”。他之所以会在此时站出来评价奥威尔的《1984》,是因为微软正在用
可信赖计算(Trustworthy Computing)措施和下一代安全计算基础(next-generation
secure computing base)两项技术游说华盛顿。盖茨说:“这两项技术能使我们国家更安
全,同时,也能防止出现乔治·奥威尔幻想中的噩梦。奥威尔并未能预测如何运用技术保
护隐私权。事实上通过保护计算机,技术既可保护安全,也可保护隐私权,计算机上的信
息是一种积极的事物。”
2002年底,美国探索电视频道曾经评出全球最著名的16位黑客,其中包括目前被服务器广
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之父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还有苹果电脑的创始人
史蒂夫·乌兹(SteveWozniak),他们都是坚守黑客原则的商业代表。在美国文化中的牛
仔情结对黑客们影响颇深,反抗电信和计算机巨头已成为新无政府主义倾向的黑客表演。
只有在看清了上述背景之后,我们才能理解《黑客帝国》到底说了些什么。
--
╭⌒╮下雨啦━┅~ ¤ ╭⌒╮ ╭⌒╮ 〖曾经〗☆→梦了→愛了→痛了→醒了☆
╭⌒╭⌒╮╭⌒╮~╭⌒╮︶︶, ︶︶ 【如今】☆→傷了→纍了→儍了→怕了☆
,︶︶︶︶,''︶~~ ,''~︶︶ ,'' 〖现在〗☆→断了→忘了→分了→算了☆
╱◥█◣ ╱◥█◣ 〖生活〗☆→坠落→失落→破落→堕落☆
︱田︱田︱︱田︱田︱ ┏我们┓要學会ξ忘情Φ忘愛※忘悲傷Ю
╬╬╬╬╬╬╬╬╬╬╬╬╬╬ 〖E個〗人の↘精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8.21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2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