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irdy (日久见人心*丫挺的忒狠毒), 信区: Movie
标 题: 到底谁是疯子?(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28 01:31:17 2004), 站内信件
到底谁是疯子?
——《飞越疯人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疯子在医院的窗口张望,其中一个问,马路上为什么有那么
多人?他们在干什么?另一个回答,外面的人都疯了,他们在为自己的病而奔走。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疯子们的观察角度,为正常人提供了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
麦克默菲不满监狱的非人道的强行管制,在监狱里装疯卖傻,被送往精神病医院。他
以为精神病院里是个避难所,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发现精神病院比监狱也好不到哪儿
,或者说,这里同样是一座监狱。
可以想像疯人的世界,充满怎样的恐怖和怪异的色彩,他们异于常人的神态表情,行
为举止,使得他们个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们跟这个世界隔离,精神已经发生变异,病
态使他们呈现出更加真实的人性。然而,怎么样使扭曲的精神回复正常,除了药物的辅助
治疗外,更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精神的引导,心理的诊断和心灵的抚慰。这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治疗过程。可是这群疯子,像一群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高大的酋长,始终不说一句话
,是一个连疯子都难以理睬而被忽略的局外人;矮小的侏儒,像马戏团里失意的宠物;胆
小而猥琐的比利严重口吃,半天才能极其困难地表达出心里的意思……
麦克默菲的到来,给一个怪异的世界增添了生机。在这里,唯有他还能与护士长拉契
特进行某些较量。他希望病院的音乐声关小一点,而拉契特不以为然,摆着严肃的面孔,
不肖听从一个疯子的意见;他提议,观看一场棒球现场直播的比赛,而拉契特进行“民主
表决”。好不容易获得多数人的同意后,而拉契特却反悔,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拒绝他
们的要求,等等。在病院,拉契特始终是个只知道刻板履行院规的“权威人物”,所谓的
民主表决,实际上只是披着民主的外衣,行使的是权力独尊的伎俩。这就像独裁统治下的
政府一样,决不会容许你有真正的民主,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自由。
用死板的和不人道的规则来对付一群疯子,连疯子也知道怎么想法冲出牢笼。在麦克
默菲的带领下,在一天深夜,一群疯子们逃出病院,他们偷了一条渔船,把船开到远海捕
鱼取乐。危险是显然的,但是获得自由的疯子们,如弱智顽童,心身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他们表现出来的快乐,是出自于内心的。
他们被抓回病院后,医院处罚了肇事者麦克默菲。接着他又把自己的女友和一个妓女
偷偷弄进医院。他们也是一群有欲望的人,尤其是比利,他渴望女人,他患病是因为她母
亲的管制和依赖导致的精神障碍,始终像个没有长大的弱小男孩。为了使他获得女人的亲
昵,麦克默菲主动把女友献给他,让他体念一下女人的滋味。在圣诞夜里,医院闹得天翻
地覆。他们抱着病人的盐水吊瓶当酒喝,群魔乱舞,在播音室里唱歌,连最沉闷最古怪的
疯子,都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疯子们自己的圈子里,他们的天性暴露无遗,这里没有规
矩,没有权威,他们就是自己的主宰。
然而他们的行为被医院视为“暴动”,拉契特在穿着制服的保安的拥簇下,将疯子们
一个个进行制服。正在床上跟女人做爱的比利,自然吓得浑身筛糠,在拉契特的恐吓和人
格侮辱下,他本来渐渐好转的病情更加严重,精神混乱,语塞不堪,以为自己犯下了天大
的罪行,最后只好割腕自杀。医院对比利的死,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极大的刺激了本
来想逃离医院的麦克默菲,他扑向拉契特,死死卡住她的脖子。她没有死,而“主犯”麦
克默菲却遭到了最残忍的处罚,医院割除了他的脑蛋白,使他彻底成了个毫无思想的白痴
或者植物人。已跟他结成好友的酋长,看到他这样活着还不如死掉,便怀着悲愤的心情,
用枕头人道地闷死了这个实际上已经完蛋的生命,然后他砸开窗户,冲出了牢笼。
丰富的隐喻是解读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疯人院在福柯那里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
的经典寓言。有人从时代的背景来阐述该影片的意义,认为影片中透出的强烈的叛逆情绪
与美国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
的时代,一系列属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形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
、反主流的文化思潮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小说的原著发表于1962年,由此
可以推断,它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这部小说经捷克裔导演米洛斯·
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
度的空间尺度。
当然我更愿意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影片。一个疯子所表现的病态,跟这个社会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比利,他的病是因为强制的母爱管制,爱的压抑,导致精神的扭
曲。对精神病院而言,它的天职是救治病人,可是当它违背人性的时候,用所谓千篇一律
的手段和严厉的措施来管制时,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另一种极端。所谓正常的规则
实际上构筑的是另一种荒诞的现实。酋长冲出牢笼,回归自然,就能说明这一点。他可能
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或者被正常人视为疯子,才被关进医院的,孤寂和厌倦封锁了他的喉咙
,他只是冷静地观察眼前的世界。当他与麦克默菲成为可以沟通的朋友后,他才开始说话
。最后他回归本真的大自然,成为远离文明的真正的部落人。
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扬名国际。捷克“布拉格之春”之
后,他流亡欧洲,并于次年到美国,在1974年拍了这部影片。影片随即产生轰动,在
1975年的奥斯卡奖中获得过5项奖项。
--
曾经惺惺相惜 以为一生总有一知己
不争朝夕 不弃不离 原来只有我自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52.11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