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北极光), 信区: Movie
标 题: 对理解黑鹰坠落极有帮助的一篇文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07日02:26:07 星期四), 转信
没有字幕也能看懂了,呵呵
美国特种部队闪亮登场。在世人的炯炯注视之下,公开执行一次任务。
说起第75空中游骑兵团,跟我们中国还有点关系。他们的前身之一,是二次大战
时曾在缅甸丛林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的美军5307特混支队。所以该团的肩章上,左
上角第二象限位置是国民党的十二角星,右下角第四象限位置是代表缅甸的一颗白星,
一道闪电沿直线X=Y以45度劈下,象征游骑兵的迅猛突击。这次与他们同去摩加迪
沙的,还有被人称为“D孩儿”的三角洲(Delta)特种部队。这支队伍极其神秘
,军方甚至否认他们的存在。
靠着当地线民提供的情报,游骑兵第一次出击,就逮住了九名在郊外市场买走私品
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当然只能道歉放人。第二次有进步,算是抓的索马里人,是一位联
合国准备让他在新政府任警察总管的先生。当然也只能道歉放人。后来抓过艾迪德的几
个手下,但扑空更多,艾迪德本人则是连影子都没见到。
美国人不是没有情报,问题是索马里人透露的消息,几乎都是不能用的。这些线民
没受过现代教育,他们的语言缺乏精密性。你要是在内地山区旅行过,可能有体会。你
问老乡到某个瀑布有多远,他说“三里路”。人一小时大概能走十里,过了十八分钟你
侧耳细听,根本就没有流水声音。找了人再问,又是“三里路”。你可以问他们大致方
向,但如果按山民的“情报”订旅游计划,什么时候到哪里吃饭,什么时候赶回来,只
怕半夜还在山道上瞎撞。白天那么秀丽的景色,此刻都成了祝家庄外凶险的盘陀路。旅
游计划都订不成,美军却要参照这类质量的情报订作战计划。
虽然经常扑空,黑鹰照常出动。游骑兵乘坐的黑鹰直升机,我国也有。八十年代初
期与美国关系甚好时,买了一批用在中印边境给部队送给养,因为国产飞机不适应喜马
拉雅山区的严酷气候。这种飞机功率强大。设计者大概从来没想到,摩加迪沙是个被打
烂的城市,民房大都用金属皮铺顶,黑鹰掠过,往往掀去整个街区的屋顶。当地的厕所
和浴室,只是在院落里围个角,居民抱怨说,黑鹰有时故意在上空停留。再烂的城市,
日常用品的生意总是要做的,但摩加迪沙已没有铺设的马路,黑鹰在集市上卷起漫天尘
土,败了买者的兴,毁了卖者的货。更糟的是,当地天热,索马里妇女用一块布裹身,
黑鹰常常吹走她们的衣服。据说还有抱在手里的婴儿被刮走的。很快,游骑兵成了当地
居民最痛恨的人。艾迪德的宣传乘恨而入:他们要迫使我们改信基督教,他们要把我们
当奴隶。很多人相信。
10月3日,星期天,美军指挥官威廉?盖利逊(Willia 怼 Garriso
n)得到线民情报:艾迪德的两名主要助手在他们部族聚居区的一所房子里开会。该线
民按指示,将车子开到目标房外停下,支起前盖装作修车。美军侦查机锁定他之后,与
先前拍的照片对照,发现确有目标人物进入该屋。核对完毕,已是下午三点。考虑到目
标的价值,盖利逊决定赌一把,白天出动。侦查机立即根据现场照片,制出临时地图,
传到指挥部。
计划是游骑兵的四个班分乘四架黑鹰,顺着尼龙绳降落在目标房所在街区的四角,
不准索马里人进入;一个班的D孩儿,坐四架小鹰直升机,每架三人,进目标房抓人。
目标房附近没有直升机可停靠之处,黑鹰只能送人下去却不能带人回来,所以地面还有
一支接应车队,由 辆捍卫运兵车(Humvee)和三辆卡?组成,得手之后,人员
和俘虏将坐车回营。总共动用了一百六十余人、十二辆车辆和十九架各类飞机。要求在
一小时内完成任务。
游骑兵可以说出师不利。有一个班在沿绳下滑时,黑鹰比平时飞得高了一点,一位
新兵弹药多背了一点,情绪大概也激动了一点,没能抓住绳子,从二十多米高处直跌下
去。三辆运兵车组成小分队送他回基地。后来车队被索马里人包围时,指挥官们为少了
三挺车上的重机枪而后悔不迭。
也是这个班,通讯员的耳机线在下滑时被磨断,无法与指挥部联系。还有一个士兵
下滑时枪托撞在脸上,满嘴是血。而且,他们落在指定位置的一个街区之外。
D孩儿倒是很顺利,几个震撼手榴弹,把人震瞢后,很快查出目标人物。他们押着俘虏
下楼,等车队过来接人。
但车队安然不动。直到一位空军通讯官实在忍不住了,冒着枪弹来回联系,才发现
车队是在等D孩儿的信号。宝贵的四十分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这时,索马里人已经从
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城里到处是烧轮胎的黑烟。这是他们的信号:游骑兵来了!车队已
经无法快速撤离。
更要命的是,这时,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持的61号黑鹰被火箭筒击落了。
索马里人痛恨黑鹰,却对它毫无办法。于是本?拉登伸出援手。那一年他正在苏丹,
离索马里不远。最近美国法院判了四名“基地”成员终生监禁,他们策划了1998年
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的爆炸事件。据法院文件,“基地”曾帮助艾迪德对付黑
鹰。他们教索马里人在火箭弹上安装定时装置,使它们可以在空中爆炸。向上发射时,
火箭筒的尾气遭地面反弹后可以杀死发射者本人,阿富汗老战士教索马里人挖掘深坑,
发射时把火箭筒尾部对着坑内。他们告诉索马里人,直升机的尾翼是其弱点,要对着那
儿打。摩加迪沙伏击之前,已有山地师的一架黑鹰被击落,但未引起美军注意,以为是
偶然。
61号黑鹰落在目标房三个街区之外,部分D孩儿和游骑兵自发地奔过去救人,救
护组也从美军基地飞来。他们挡住了从各条道路涌来的索马里人。盖利逊命令接应车队
驶向坠机地点,把那里的士兵和死亡的飞行员带回来。
这就开始了摩加迪沙伏击里美军最差劲的一幕:车队绕了两个圈子,居然找不到6
1号黑鹰。海军侦察机在高空引导,但是飞行员不能与地面的游骑兵指挥员直接通话,
他只能跟基地的上级对讲,然后基地再把命令传给车队。美军的通讯设备自然一级棒,
在行动时还把摩 拥仙车氖 机波段全屏蔽了,但是现场用无线电话的人太多,常常使指
挥员难以听到基地的转弯指令而错过路口。另外,飞机在上面似乎一目了然,但飞行员
看到的是俯视图,车队驾驶看到的是侧视图,语言并不能很好地传达图画,要通过语言
使这两种图配合对号,决不是不经反复训练就能成功的事。车队就这样在距离61号黑
鹰只有一个街区的路上开过来又开过去。
索马里人开始竖立路障,在每一街口伏击车队。艾迪德的部族几乎人人有枪,套一
句我国的老话,游骑兵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情况危急,车队指挥却违反
了美军的条例:每一个驾驶员都应该知道目的地,以保证车辆的迅速移动。他忘了通知
后面的汽车,他们的目标是61号黑鹰,于是每一辆车子只是跟着前车行驶。前面的车
子压制了两边的火力,通过街口;后面的车子再次压制新冒出来的大群索马里人,然后
通过。车队行如蜗牛,而满城的索马里人似乎都在赶来。
又是空军的那位通讯官忍不住了。他开始以空军的专用频道直接与上空的直升机通
话。游骑兵指挥也同意让他来引导车队。他告诉直升机,他们要去黑鹰坠落地点,飞行
员立刻给他们指明了方向。车队再次通过目标房,通讯官突然发现不对,目标房附近,
他已经很熟悉,车队现在是向南,而黑鹰61号肯定在目标房北面!原来,这时64号
黑鹰也被击落了,它离目标房远,基地也不再有救护组可派。通讯官只说坠机地点,却
没有特定地指明是几号机,飞行员就把车队引向南面情况更危急的64号机了。
车队向基地报告,基地仍然要他们去接应61号机。车队已经死伤累累;一辆卡车
起火放弃;大部分的轮胎都瘪掉了,捍卫运兵车不怕爆胎,但速度自然远不及气足的时
候。游骑兵指挥无心再战,带着车队,杀开血路驶回基地。
特种部队基地里,自愿上阵的厨子、文书,跳上护送那个摔死的新兵回来的运兵车
,前去解救仍然活着的64号黑鹰飞行员。但这支队伍毕竟战斗力不强,他们冲不破索
马里人的层层阻击。
在64号黑鹰坠落地点,这时上演了摩加迪沙伏击里美军最壮烈的一幕:两名D孩
儿,自愿从直升飞机下滑到地面,保护受伤的黑鹰飞行员。他们与数百上千的索马里人
对阵,但始终没能等到救援的车队,最后牺牲在黑鹰翼下。
索马里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壮烈。五岁的孩子也向游骑兵射击,左手握住弹夹后,右
手要伸到屁股后面才够得到扳机;有女人抱着小孩走到美军车旁,右手突然举起,握着
手枪;有骑着驴、骑着牛赶来参战的;还有男人躲在匍匐的女人臀后,枪口自她双乳间
伸出;他们在路口夹击美军时,毫不理会对面站的是自己人,没打到游骑兵车队的子弹
可能会杀死同胞;反正一个人倒下去,另一个人立即会捡起他的枪支。一开始美军还是
只打持枪射击的男人,但很快就沦为shoot anything that mo
ves(会动就打)。
受伤的64号黑鹰驾驶员杜兰(Mik 濉。模 rant)被艾?德的部下活捉。如果
不是有人想到可以用他交换俘虏,杜兰大概会被蜂拥而来的民众踩扁。
守住61号黑鹰的游骑兵和D孩儿,在空中直升飞机猛烈炮火的支持下,终于在午
夜过后等来了由第10山地师和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部队匆匆合成的救援车队。直到凌
晨,他们才从撞蹋的机仓里弄出驾驶员的尸首。然后跟着救援车队撤回基地。另一支救
援车队也找到了64号黑鹰,但尸首已被索马里人拖走。
因为没有可以冲击路障的坦克,第10山地师只能与其他国家部队联合行动,耽误
了时间。克林顿的国防部长亚斯平(Les Aspin)在9月份拒绝了第10山地
师提出的增派坦克的要求,尽管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的赞同。亚斯平说他不想
给人造成美国不是撤兵而是增兵的印象。摩加迪沙伏击,美军十八人死亡,受伤七十多
。议员们纷纷指责亚斯平判断错误,他只能引 辞职。一年半以后,1995年5月,
亚斯平在五十七岁上郁郁以终。
没有索马里人伤亡的准确数字。估计死亡人数在三百到五百,受伤的有一千多。1
0月4日,伏击战后第二天,丧亲失友的索马里人在街上拖着64号黑鹰里的美军尸首
游行。暴怒景象被电视传到全世界,美国公众受到极大震动。他们无法理解:出了什么
事,我们不是去那里给饥民送饭的吗?
摩加迪沙美军基地内,年青的飞行员们气得热血沸腾,纷纷请战,要把游行的索马
里人统统射倒。盖利逊拒绝了,平民太多,那将是一场大屠杀。但是,他和豪都很有信
心:现在是了结艾迪德的时刻了。害怕美军的报复,很多支持艾迪德的部族跟他拉开了
距离;艾迪德自己的部族,也有长老来打招呼,他们可以抛 艾迪德,如果联合国还愿
意跟他们谈判的话。
克林顿不愧是年青时大唱“Make love not war”(要作爱不要
作战)的六十年代新人,伏击战后第四天,10月7日,他宣布美军将在明年3月31
日前撤退完毕。艾迪德把美国人打出去了!一夜之间,他成了索马里的英雄。后来艾迪
德组成临时政府,自任总统,并未遇到他人的严重挑战,很多索马里人觉得他名至实归
。
美军一走,树 猢狲散,其他国家的部队也陆续?出。拖到?995年春天,联合
国“重建索马里”的行动黯然收场。
摩加迪沙伏击给克林顿的外交政策留下了长长的阴影。1994年卢旺达,199
5年波斯尼亚,1997年扎伊尔,美国都不愿干涉。1999年在科索沃,如果不是
国务 虏祭程乩咸?分廾 国领导人对米洛舍维奇在巴尔干制造动?的记录深恶痛绝
,柯林顿大概也不会干涉。但他一开始就声明不派地面部队,人们认为,这给了米洛舍
维奇抵抗轰炸的胆量。如果我们相信当时盟军司令克拉克(Wesle 。?Clar
k)将军在回忆录里的分析,米洛舍维奇只要再撑两星期,就不是他、而是克林顿要叫
停,要chicken out(因怕而退)。
从摩加迪沙伏击战看,美国特种部队确实斗志旺盛。这些士兵一般只有高中学位,
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志愿从军,是军队给了他们比较优裕的收入,包括在美国独立生
活所必需的医疗保险。军队就是他们的家,在这个家里,作为特种部队成员,他们享有
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未必理解联合国在索马里的政治目标,一般也不感兴趣,但他们
绝对愿意为军人的荣誉而战。当然也有胆小怯懦的人,但即时在遭受伏击之后,大部分
士兵仍是气愤不平地要和艾迪德再打一场。特别是陆军精锐中的精锐D孩儿,有以一当
十的本事,更有以一当百的勇气。他们的家庭也相当强硬。那两名英勇战死在64号黑
鹰坠落地点的D孩儿,其中一位的父亲,在领取儿子的荣誉勋章时,当面骂克林顿是胆
小鬼,不配指挥军队。
这里要为克林顿说句公道话,他应该不是胆小,至少他追起女人来胆子并不小。克
林顿反过战却没流过血,在一个民主社会,他或许觉得自己不具备命令别人流血的道义
权威。
另一方面,特种部队的战斗意志并不能弥补他们的文化弱点。美国人一般对国际事
务不感兴趣,中学水准的就更差一些。他们很难理解第三世界民族的心态和习惯。联合
国要 捕艾迪德?他的主要助手,谁是艾迪德是?以指认的?但在一个松散的部族社会
,如何定义“主要助手”?当一名D孩儿询问敌对部族的线民时,美国兵所想的,可能
是相当于内阁和参谋长联席会议那样的组织的成员;但线民或许觉得艾迪德部族的长老
、智者、宗教领袖和最富裕的商人都算“主要助手”。而艾迪德部族的这类人物,显然
并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主要助手”,他们并没有躲藏起来,这才给了游骑兵袭击的机会
。逮捕或打死这些人,在索马里人看来,并不是在抓一个罪犯,而是剿灭一支庞大的部
族。如果部族的精英被整体消灭,一般人怎么办?投奔别的部族做二等公民,或被他们
抓去当奴隶?这就势必激起艾迪德部族的全民抗战。游骑兵可以成功地逮人,同时也成
功地颠覆联合国和美国的政治目标——建立一个稳定的、有代表性的索马里政府。
美国特种部队的第二个强处是拥有大量高精尖武器。这不必多讲,人人知道,但他们在
摩加迪沙伏击中所用的重量只有三磅、塑料制一次性轻型反坦克火箭,还是使人眼睛亮
一亮。这玩艺在消灭索马里人的隐蔽机枪位置时非常有效。
高精尖的武器需要高精尖的脑袋。至少,从摩加迪沙伏击看,美国特种部队的脑袋
还不是完全跟得上。接应车队居然找不到61号黑鹰坠落地点,实在错得有点离谱。
高精尖武器的另一问题是,这使得美军几乎无法与别人协同作战。第10山地师的
救援车队,花了两小时向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的部队解释如何联络和协同。最后还是请
马来西亚的步兵都休息,美国人借用他们的装甲车,只留一个马来驾驶员。在阿富汗,
美国特种部队和反塔利班武装联合作战,近乎不可想象。除非由美国顾问直接指挥阿富
汗人,但那会造成极大的磨擦。
美国特种部队的第三个强处是训练非常好。比如,游骑兵到索马里后,发现当地男
人多穿蓝衫,而女的喜欢裹绿布,他们就在沙漠里竖了很多靶子,分蓝、绿两色,每个
士兵都要练到见了蓝靶就下意识开枪。
这种象训练运动员似的、把规定动作都练到下意识的“科学”方法,当实战与训练
相似时,确实非常有效。不过,一旦情况出了“差错”,即便是特种部队,能否灵活反
应,仍然是个问题。比如,当接应车队找不到61号黑鹰时,指挥员为什么不派遣一支
步行分队,在车上火力的掩护下,沿着汽车无法通行的小巷搜索一下?后来半夜里的救
援车队,也找不到64号黑鹰,仍然是几个D孩儿,跳下车步行后才发现的,并完成了
炸毁黑鹰里的机密设备的任务。
上面谈到的特种部队的弱点,有些是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的。如果在摩加迪沙伏击时
,美军象现在这样普遍配备了全球定位系统,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车队和坠落黑鹰的相
对位置。目前美军正推行“信息一体化”。如果海军侦察机可以跟车队指挥直接通话,
飞行员见到的俯视图可以直接下载到车队驾驶员的手提微机屏幕上,与他见到的侧视图
对照,车队大概就不会迷路,救了61号黑鹰的人员后,还可以赶去救64号。
技术进步之外,时间可以改进一切。如果特种部队长期地在当地活动,他们自然会
积累经验,对训练之外的突发情况作出合适反应。时间甚至可以慢慢弥补文化的弱点。
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解释当地线民提供的情报,通晓当地人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比较正
确地psych(猜透动机)对手的psychology(心理)。问题是,政治家
是否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尽管美国特种部队斗志昂扬,装备精良,战技高强;尽管技术的进步和实战经验会
改善他们的短处;尽管与当地人的长期接触甚至会部分克服最难克服的文化弱点,但是
,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无法冲销政治家的缺乏想象力。游骑兵不承认摩加迪沙伏击是一
次败仗,他们完成了逮捕目标人物的任务;但克林顿将之视为外交政策的失败,并把它
真正地变为美国的一场大失败。特种部队胜了战斗却输了战争。
--
流下的一点泪/在坠落间/凝结成冰/又在地上破碎成一光年遥远的遗憾/流年/Y2k+2....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lub.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