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每秒24格的时光流转), 信区: Movie
标 题: 解读《黑鹰坠落》中的符号意涵,美式诠释的历史再书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4月13日11:35:46 星期六), 转信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George Orwell(Nineteen Eighty-Four)
商业电影是社会优 平准 藉以传?主控意识形态,整编群众并稳固既有权力结
构的文化手段,不论于全球或当地的视野脉络下皆然。其特征在于透过高度娱乐的
大众文化形式来卸除群众的政治敏感意识,淡化阶级之间的权力从属及压迫关系,
吸引群众大量消费之际,也诱使他们接纳并认同当权者所欲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巩
固、再制原有的文化霸权与社会型态。
商业电影是巨额资本与媒体技术的密集聚合产物。资本的流动,主导着当前全
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秩序;媒体的运作,为群众诠释世界,为社会铭刻文化内涵
与价值认同。在西方,资本与媒体二者高度汇流的结果,煅铸出独步全球的影视工
业,得以经由影像符号的武断操弄与拼贴,再现人类历史的任何一段史事,掌握了
书写世界历史的诠释权力——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电影工业,而以美国尤最。
★美式诠释的历史再书写
2001年底上映的卖座巨片《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注1),即是一部
典型的“历史再书写”影片,透过跨国资本与媒体技术的结合,再次呈现1993年发
生在索马里的一段战争往事。整部影片一始,即以静谧的文字陈述,来“说明”(
其实已经是渗入特定政治观点的历史再诠释)美军三角洲(the Delta)部队何以
来到索马里。首先针对此段历史事件,略微比较来自美国官方网站、中文官方网站
(台湾)、香港以及中国网站在影片简介中的不同论述方式:
美国版:“美国于1993年派遣精英部队前往索马里执行联合国的“维和工作”。
他们的任务是逮捕当地首要军阀M. F. Aidid的几位高阶将领,以平定索国境内的
内战与饥荒。”(引自 http://www.spe.sony.com/movies/blackhawkdown/ )
台湾版:“1993年,一组受过专业训练近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在非洲执行一项“人
道救援任务”时,因误判情报,两架黑鹰直升机被敌军击落迫降至索马里。」(引
自 http://www.bvi.com.tw/blackhawkdown/ )
香港版:“1993年10月索马利大饥荒,美国派出特种部队“逮捕索马利军阀穆罕默
德阿帝的爪牙及维持秩序”。”(引自 http://hk.movies.yahoo.
com/020116/32/e6om.html )
中国版:“1993年10月3日,美国派遣人数约120人的特种部队到索马里,以“帮助
当地政府清理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上尉麦克·斯蒂尔带领这些士兵乘坐八架黑
鹰直升机来到了索马里首都摩 拥仙场!八 们俘虏了2名索马利亚高级军官,从而
导致了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火拼”。(引自 http://www.filmsea.
com/show/oversea/200112280007.htm )
”收 无意于此进行历史真实性的商榷(若依现象学观点视之,也根本无此必要
)。重要的是,尽管这些对于《黑鹰计划》的文字叙述来自不同地区(可惜没有来
自索马里的版本),语意内容略有差异(特别是中国版),但基本上这些文字叙事
皆受制于原影片的内容叙事(当然,直接从美国官方网站所译出的文字更是如此)
,几乎都呈现出相同的、有利于美国形象的叙事主轴:“美国这次的军事行动是人
道的、正义的。”阻断了将美军行动视为一种“目的性的军事侵略、暗杀行动或者
以武力介入他国内政”的诠 途径。即便向来反美的中国,试图从语句中的主客角
色以及因果关系易位,以将影片内容作出颠覆性的诠释,但也只限于表面的语意重
现,而无法撼摇深植于影片中的美国本位意识。
换言之,《黑鹰计划》如同其他好莱坞影片一样,成功地将美国精神(自由、
正义、和平、人道等价值理念)以及美国中心思想,镶嵌于影像的符号结构,并遁
身于文化工业产品的形式当中,不仅向全球各地行销获利,也成功地取得关于这次
战争的历史定义权。市场大众消费影片的同时,也再次消费了美国本位的主流普世
价值,并接收关于这段史实的美式诠释。
--
...于是他一直像个受气包一样的走路,我一直忍住没笑,我想...我是爱上他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lub.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