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cad (penetration), 信区: Movie
标  题: 天脉传奇:复制品的攻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2日10:29:5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天脉传奇:复制品的攻击 




南方周末    2002-08-08 11:41:42 




□周黎明

  如果你把一台IBM电脑拆开,弄清里面的部件和原理,然后用买来的散装零配
件学装一台,那就是所谓的IBMPC兼容机。如果你把《卧虎藏龙》拆开,研究它受
西方观众追捧的原因,然后用类似元素“组装”一部新片,那就可能成为《天脉传
奇》。
  《天脉传奇》显然决心克隆《卧》片的成功。他们分析出来的成功因素都正中
要害:神奇的中国武术、壮丽的中国风光、善恶分明的人物、富有文化积淀的传奇
故事……这些元素一样不缺。如果光从“图纸”上看,《天脉传奇》应该比《卧虎
藏龙》更受老外欢迎,因为它深知老外最喜爱咱们哪些“国宝”———在西方,杂
技在中国表演艺术中是最能赚钱的,佛教在迷恋东方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
有一定的影响,布达拉宫是好莱坞梦寐以求、却一直拿不到拍摄权的外景地。除了
这些,《天脉传奇》还设置了西方男角和中国女角的恋爱,而这又是东西方通婚中
最常见的模式,并且还是时下流行的“姐弟恋”。可想而知,有多少西方男子会因
此被东方女性的相貌或气质所迷倒。
  然而,我非常怀疑《天脉传奇》在西方能取得《卧虎藏龙》的成绩。原因很简
单:艺术不是装配线上的产品,用同样原料、同样程序制造出来的艺术品,很可能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知道国内不少观众对《卧虎藏龙》并不以为然,认为那是
老外没见过世面才捧得那么高。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港产功夫片在西方的发
烧友阶层已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李安在拍摄时根本没想到会有那么广的观众群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敢做如此预测),他还以为该片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而在西方
会被人笑话。事实证明,电影观众的口味是难以捉摸、无法量化的,有一定的规律
,但有太多“歪打正着”、“正打不着”的例外,不然好莱坞那些在细致的市场研
究基础上拍摄的影片岂非部部赚钱?
  近年来已有好几部影片试图步《卧虎藏龙》的后尘,进军利润丰厚的西方市场
,如《大腕》、《庭院里的女人》、《西洋镜》等。这些影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故事中都有洋人。这种安排与其说是剧情需要,不如说出于市场需求。试想
,如果影片中出现同种族的人,对白又能听懂(《庭院里的女人》和《天脉传奇》
索性是全部用英语拍摄),那么英美观众一定会有一种亲近感。但事与愿违,这三
部影片在北美市场均报失利或无人看好。
  原因有多种多样,如《大腕》的笑料有很强的区域色彩,那些开中国电视广告
玩笑的段子,怎么可能在西方引起反响?有些段子甚至到我国南方就已经失去了功
效;《西洋镜》的故事太程式化,跟同类的《天堂影院》相比缺乏真挚,台词编得
又很拙劣。《庭院里的女人》虽有好莱坞制作的精细,但其内容已老掉牙,还不如
1937年那部全由老外演中国人的《大地》(同样改编自赛珍珠名著)。
  但我敢斗胆说一句,这些作品若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很可能会获得不同程
度的叫好叫座。当时的《末代皇帝》就插入西方人(溥仪的洋老师)作为一种手段
,借此提供一种西方观众熟悉的视角,并激发剧中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另一部规模
小得多的影片《北京故事》(王正方编导,1986年出品)讲述一个华人家庭回北京
探亲的遭遇,用文化差异制造喜剧效果,很受当时美国观众的欢迎。在美国,看这
类影片的观众以大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刚开放的中国具有好奇心,而这些
影片为他们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缓冲。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看到了更正宗、更
优秀的中国影片,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作品,这些影片中已没有“西方视角”作为
辅助手段,观众对中国的了解随之上升到更高的台阶。但到了新世纪初,却出了这
批把他们当作中学生、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好像他们从来没见过有深度的中
国片似的,难怪他们兴趣缺缺。
  我这么说并不表示《天脉传奇》一定会在美国遭冷落,因为它的市场定位不是
小众艺术片,而是主流商业片。但作为跟好莱坞对垒的商业片,它似乎缺乏一些必
要的元素,如一波三折的情节、精彩纷呈的对白、天衣无缝的特效。这些都是该片
的薄弱环节。该片剧情虽然跟《夺宝奇兵》、《盗墓迷城》有相似之处,但一杆子
捅到底,几乎没有一丝惊奇。说得尖刻一点,影片中间那一个小时你出去喝咖啡,
回来仍能接得上。对白有些美国式的幽默,翻成中文还有几分好笑,但在英文中属
于惯用手法,毫无新奇。至于那电脑特效,比电子游戏略高一筹,但连《盗墓迷城
》的水平都没达到,高潮戏中的假火和假柱子颇令人扫兴。
  杨紫琼用一条丝巾当武器和飞行工具,这一招相当于《卧虎藏龙》中的离地奔
跑。这种超现实的“笔触”很难把握分寸,处理得好能成为令人心旷神怡的“神来
之笔”,如《ET》中的自行车飞起的场景,弄得不好就会让人哑然失笑。《天脉传
奇》给人的感觉是太夸张,因为影片只给你看特写,不给你看全景,这样演员可以
少吃很多苦头,但观众却因此而无法接受戏剧的假定逻辑。另外,这种手法不能滥
用,《天脉传奇》第一场的铺垫其实破坏了后面的效果。《ET》的“飞车”也有铺
垫,但没有抢高潮的戏;《卧虎藏龙》的离地飞行是有层次、有步骤的,每次都增
加一份夸张色彩,因此不会出现“倒高潮”。杨紫琼的神奇丝巾能不能获得阿拉丁
飞毯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该片在西方的命运。
  影片的音乐和音效颇有好莱坞大制作的气派,摄影更是美不胜收。鲍德熹的镜
头表现出他对中国山水的挚爱,每个场面的打光和构图都十分用心。但好事可以变
坏事,作为导演的鲍德熹似乎常常被作为摄影的鲍德熹牵着鼻子走,有些风光镜头
不仅在抢演员的戏,甚至破坏了影片应有的节奏。鲍德熹对于表演的把关也不尽如
人意,某些演员极度拿腔作调的表演居然未被纠正。一些细节也存在着真实或连贯
性的问题,如长长的餐桌上摆着整齐的食品和饮料,根本不像一群人在用餐,到下
一个镜头这些东西全都不翼而飞了。这说明导演仍未能全面驾驭影片。
  但有一点十分清晰,那就是主创人员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创作热情。不幸的是,
热情不能替代专长,而陶醉在创作激情中的电影人,很容易被一些花哨的表层内容
蒙蔽双眼,以至于忽略剧本和人物塑造等基本要素。该片具有讨西方观众欢心的大
量东方卖点,但它既不是一部一流的艺术片,跟顶级的好莱坞商业片相比也有着相
当的距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b586-33.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