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shenan (即将毕业离校……), 信区: Movie
标 题: 《指环王-王者无敌》:梦醒后,消失在天边[2]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5日22:58:3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七、演员表演
表演是此类型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又不是绝顶重要的。此类电影,最重要的一点
便是对演员的选择。如果演员的形象和气质离角色距离很大的话,那么演员再怎么努力,
也只是徒劳。好在彼德·杰克逊慧眼识珠,找到了一批非常合适的演员,只要他们按部就
班地做出动作,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就一定能被观众接受。
《王者归来》在演员工会奖上获得了最佳集体表演奖,这一方面强调了其群戏的特质,另
一方面也肯定了其角色选择的正确。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人数众多、场景切换繁多,但动
作强度较大,对演员在表演上的要求则重点不同。至于说“影片本身表演的水平不高,所
以它没有获任何表演奖”,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这部电影的重点不在于个人表现空间的
拓展,而是全方位的组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而论其表演水平。
个人最欣赏的是伊恩·迈克兰诠释的“甘道夫”。这位老头儿近几年才开始走红,他在其
他影片中亦表现出了高深的表演功底,他那莎瓮舞台剧的身形表演以及语言风格,将甘道
夫清逸莫测的气质以古典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还是相当到位的。同样活跃在舞台上的伯纳
德·希尔也让自己的角色焕发出了浓厚的古典色彩和个性魅力。对塞奥顿的演绎并不困难
,比起当年《泰坦尼克》上的老船长,还轻松了许多。但伯纳德·希尔并没因此而草草了
事,他的每个神态、每个动作都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戏剧化冲突,让人物更上一层楼。
与两位老前辈相比,几名年轻演员的表演就稚嫩了许多。首先是“王者”阿拉贡的扮演者
维戈·莫藤森,这位丹麦人一脸严肃,这封闭了他脸上表情的同时也让人物呆板、僵硬,
三部曲中不变的表情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不变天王”,尤其是他身体左右摆动、摇晃,
使他看起来更象是边远山区的草寇而不象是一个王者。伊丽亚·伍德扮演弗罗多,他的眼
睛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我敢肯定,我们将会在他日后的作品里看到更多的“大眼睛翻版”
,除了那双具有致命吸引力的眼睛之外,他还有什么呢?也许,近似霍比特人的身高是他
另一优势。在第三部中获得大量情感支持的山姆一脸忠厚老实,西恩·阿斯汀装得还可以
,表演得还算细腻,身体行动把握得也不错,是年轻演员中表现最出色的了。另两个霍比
特人就不再多说,本色演出实至名归。再说那个“神箭手”奥兰多·布鲁姆,他可以说是
《指环王》演员阵容里得益最大的。应该说,他的外型条件相当得好,在《指环王》系列
里,他更多的任务是动作戏,让观众移情于英雄身上,他要“死”的话,那电影制片方就
会被口水淹没。客观的说,他的形象还是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以后的路就看他怎么走了。
至于其他一些演员,都可以说是陪衬,他们很忠于职守地完成了任务,无功无过,这其中
包括演矮人的约翰·戴维斯,“史密斯/埃尔罗德”——雨果·维文和大名鼎鼎的凯特·布
兰切特、克里斯多夫·李,正是这些精英的加盟,使得影片的整体水平始终保持,另外,
还有那千千万万无名无姓的群众演员。
八、《指环王》与电影及电影的未来
从2003年年底开始,《指环王3:王者归来》就开始了旋风般的得奖之旅,直至奥斯卡的大
获全胜。它在世界范围内的票房成绩也是一路飚红,并且成为继《泰坦尼克号》后,第二
部过十亿的电影。对此,不少人惊呼:“指环王时代”来临了! 到底“指环王时代”是一
个什么样的时代?它会带动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底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是让整个世界在
退步?我想,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解释,我们今天所有的论述也仅仅是在一个与之相平的视
角去看待它,更多的是借古鉴今,并对我们的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测。
不得不承认的是,《指环王》系列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传统电影体系的行将瓦解,新技术的
应用将使许多电影人赖以生存的传统工艺面临破产的境地。《指环王》系列虽不能代表整
个数字技术的全部,但它的确是数字技术占领银幕的标志之作,它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次“技术的胜利”,它有如一股狂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而挺立潮头的《
指环王》系列电影无疑又是这一大潮中的佼佼者,各大评奖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把各大奖项
顺水推舟地送进它的怀抱当中,这也暗示了全世界影人对技术蔓延银幕的一种无奈的默许
。
如今的电影已不像以前那样引人注目了,不再是媒体业界的明星。,原先所具有的魅力正
一步步被繁杂、广阔、高密度的信息所覆盖。可供选择的“幕布”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银幕
,我们接收讯息的方式也不仅止于单纯的听和看,我们甚至可以自发地去制作并向外界传
递讯息。原先挺立于岩石之上的那块“幕布”正和岩石一起被海浪无情地淹没,它已经沦
为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一分子。电影从我们生活的“隔离区”归并到了我们生活中来,它
已然是现实中的现实。如果还有什么能吸引我们的目光,也只有那些遥不可及或者是近于
荒诞无稽的奇幻梦境。在今天,能把这样一些异常于生活常态之物置于我们生活本质之上
的,也只有数字技术的支持。因此,多数人为了让“我们的电影”不至于被人遗忘,为了
让自己不和电影一起沦落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角色,便用这些技术来反复包装自
己的作品,使那块陈旧破烂的“幕布”以一种“亦幻亦彩”的全新面貌从海水中重新矗立
起来,站在新的岩石之上,呈现出另一番姿色。
那些大公司里的大老板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们实实在在地投入大把钞票,以最吸引人
的方式向人们宣传其成就,大言不惭地指鹿为马、互相排挤,不乏冒进者以低俗、极端之
手法为己牟利。他们的保障便在于技术实力的无限开拓和现代人日益游戏化、日常化、享
受主义至上的精神需求。在需求与被需求之间,往往呈现出的是一种“一拍即合”、“一
呼即应”的效果。国际互联网也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以极快的速度、极高的精确度将
一点扩散到一个面,让一个微小的信息展露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这些信息的本身质量良
莠不齐,难以保证,许多根本就是纯粹的误导。它直接的后果便是使原本有价值的东西变
得轻浮起来。另外,互联网亦使得一部电影的流通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不须远行,只用上
网点击一下鼠标,便可以观看一部自己希望看到的电影,这本身就体现出了银幕神话的日
落西山,成为我们生活体系中简单的组成部分,又反映出技术发展对传统艺术构建与工艺
体系的冲击与瓦解。
我的这些言论,很可能被认为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明明知道数字时代不可避免地来到
,还刻意逆流而行。事实上,新与旧是相对的,新生事物总是由旧的发展、演变而来,一
旦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那么它所面临的必将是终结。在《指环王》系列里,我们时刻都
会看到许多大师的影子,即使没有,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来自其它艺术门类或商业领域的
东西。这些因素被人为地有机组合在了一块儿,以一种脱离生活本质的“失重状态”呈现
了出来,它被镶上了一层虚伪、浮华的金边。艺术与原始的生活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旦我们的电影工作者远离了这种原始的、粗旷的、甚至是贫穷的本质,那么“电影”也
就不能再称之为电影了,它只是一个用某些影象碎片、各种艺术零件、工业元件拼贴,再
由某个商业集体整合、包装而成的商品,而商品绝对不会像艺术品那样,以真实的存在去
让我们认识真实。但是,现在的世界是“商品的世界”,在我们一边叹息不已的时候,那
边的商品正在热销之中。在这个世道里,老老实实、一本正经地描绘存在的本质会让人觉
得是多么不合适宜,“商品”也因此被抬高了身价,诸如《指环王》之类的电影便用最能
娱人之乐的方式冲上前来,让欢畅与奇妙泯灭了人性中那依稀尚存的自省与反思。
或许此时会有人站出来说,《指环王》系列的技术运用之完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其
技术成分又非卖弄、炫耀,全是为电影本身服务。实际上,这种对电影本体的“误读”已
持续了二十多年。我们溯本求源来看看这种观念的出处,那便是我们所熟悉的《星球大战
》。这部电影将技术的应用覆盖到了影片的每一个环节,从此,电影由其自身语言体系的
发展走上了一条技术发展之路。一部电影的技术成就往往成为评价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指环王》系列的评价是近一段时间的一个高峰,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其技术的高低
,支持者总会说影片里的技术运用如何贴切、恰倒好处、不留痕迹;反对者则认为它过于
注重技术,甚至是在卖弄。然而,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去还原其作为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起
评判它?又有谁能将技术搁置一边而不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是彼德·杰克逊
本人也会大谈特谈一番(这一点我们在DVD中已经领教过了)。我不知道这样的观念将会持
续多久,“技术核心论”似乎已成为电影业界同仁的一致心声,就连张艺谋、陈凯歌也要
玩一回。就张艺谋的《英雄》而言,仅是在电影技术、吊钢丝之类的技术上下足文章,纯
正电影的东西最多也只是在吃以前的老本。也许,我们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趋势,
就像《指环王》里的弗罗多一样,宿命地得到那枚魔戒,但我们不该就此而沦丧自己的良
知,我们起码能像山姆那样保持本质和天性,积极地去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活动,而不
是去大量地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我们会像着了魔似的去依赖着它,
直到最后葬身火海。当《星球大战》刚问世的时候,人们都会欢欣鼓舞,很少有人想到,
二十二年后拥有更完善技术支撑的《星战前传》却是如此得令人失望,这可能就是一种宿
命的轮回吧。
然而,实际情况是,对技术的使用已经到了一种肆意妄为的程度。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幻
想的,数字特效无一例外地被派上了用场,我们对一部电影的关注往往来自于它有多少个
特效镜头?哪个场面用了什么样特别的技术?哪个人物的什么动作是用数字特效做出来的
等等。我们对影像奇观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其本身的关注,我们更看重其视听结合出的神
奇诡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名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会更在乎画面的构图与整
体的节奏,他更注目于怎样用摄影机去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却不曾想用平实的镜头
语汇和质朴的叙述来打动人。
在《指环王》系列里,我们还领略到了出神入化的整合手法,这也是许多“戒迷”们所津
津乐道的地方,诚然,彼德·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以繁复的整合技巧将一个庞大的
故事群重新编辑,尤其是在第三部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但它是以让观众在视听疲劳之
后对其反应力锐减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它的后半段高潮和最后的尾巴部分十足空洞、
无聊,在一幅幅装桢精美、流光溢彩的画面从我们眼前流淌过去的时候,脑中残存留下来
的,恐怕只是对某些惊奇的一点印象,而更多的只是疲倦。在经历了不断摇摆的画面、永
不停息的声效打击后,我们的神经已近崩溃。复杂繁冗的影像背后,是电影与艺术之源的
断流,电影正从原来现实生命本体与艺术之间的纽带,变成为它们之间的峰峦,阻碍着两
者间的交汇贯通。终有一天,那些曾经挚爱这门艺术的观众会对其漠然视之,再如何在银
幕上摆布山摇地动也难使他们为之一动,因为那一切都已与心灵远去。
真正的艺术应永远为我们所崇尚。许多人喜欢彼德·杰克逊,但我敢肯定,彼德·杰克逊
也一定欣赏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地密尔、黑泽明等等前辈们,我还能保证,喜欢彼德·
杰克逊的影迷当中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但更为熟悉的彼德·杰克逊就是用这些人的
经验,加上自己的灵感和谎言,征服了我们的双眼。彼德与前人的差别在于,他未尝真正
让我们去体会并了解世界的真相,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复制了的世界,是重叠了的景象
,剥去那层闪烁的金光,剩下的只有似曾相识的图景。在所有这些华丽景象背后的,还有
什么呢?托尔金的小说有一半的幻象已经被数字模拟了出来,而另一半则根本就不适合作
为影像传达出来。直截了当地说,应该是彼德·杰克逊编织出的美丽谎言。我们应当挖掘
影像背后的魔力,惊奇不是来自单一的故事与视觉,更直观地讲,应是在朴素之中找到一
个异于寻常又合情合理的惊叹点,那是一种无须任何修饰的震慑,它的力量足以感天动地
。但是CG的广泛使用阻断了真实艺术的通路,真实的空间正逐步被CG所营造出的亦真亦幻
所取代,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虚假的世界,在这个时候,电影还有其发挥的余地了吗?
没有根本性的东西作为依托,任何事物都只能是停滞于表层,无法进一步地发展下去,历
史的经验能让许多问题变得简单,同时,亦能让作品更流畅。我们需要更多高素质的评论
力量,他们必须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不同于一般的品位。他们和电影工作者一起让电影
从“娱乐的工具”这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其真正与观众产生互动,提高彼此之间的趣
味,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留存下来,这样的价值应是属于电影本身的。顺便提一下,奥斯
卡对《指环王》的肯定是有其自身道理的。《指环王》确实有其特定的价值存在,但这价
值的真正拥有者并非电影本身。可以这么说,电影只是这一系列价值整体的外包装,它本
身的价值微乎其微,也难以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亦是奥斯卡所偏爱的。从这一方面
看,奥斯卡更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内大众与时事相结合所体现出的价值体系,电影及电影艺
术并不占据主导的地位。
就电影艺术自身而言,谁都不应该去强调艺术的趾高气昂,使之显得不入流、不合群,我
们起码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不要过于在意其价值的高低,让它成为民间生活的重
要因子,还予民众,这样,才不至于让这一神奇之物消失,才不会让自己沉浸在自我的孤
独实践中孤芳自赏。我们还得让它看起来又不是那么易于触及,我们仍应以“朝圣”的心
态去观摩它,使其价值量进一步增加。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依然很多,要在这个日益被媒
体、舆论所包围的世界中寻找到安逸的创作环境的确很难,然而对真实的探索是无穷尽的
。我们所生活着的地球给了我们无以穷尽的灵感,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与魄力去找寻真正
奇妙的东西,那将是比数字技术更为灿烂、炫妙的。
在这部号称“百年不遇”的“制作”中,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全面入侵
;我们看到了电影由艺术精品向娱乐精品的沉沦;我们看到了大众传媒、大公司财团及整
个商业电影制作业的巨大压力;我们体会了各种技术组合而形成的信息积压对我们大脑中
枢的巨大压迫。即使是这样,我们仍对它赞不绝口,因为它有一部文学巨著撑腰,因为它
是工作人员近十年艰辛努力的成果,因为它满足了许多人心中未曾实现的梦……但请不要
以“电影”的名义来为它歌功颂德,它是光影工业制作的一次总结与飞跃,是商业娱乐的
里程碑,但和电影无关,更不要提所谓的“艺术”了。真正的、真实的、有力的艺术总是
从最粗俗、最简陋的点点滴滴做起,延伸到性格迥异的命题终端。
由《指环王》三部曲、《黑客帝国》三部曲等片带起的新世纪技术风暴的影响力量是巨大
的,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从好莱坞到伦敦、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东京、再从
东京进入中国版图……但电影美学的开拓与发展是永无止尽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如
何应用它。是以纯粹质朴的方式,还是经过人为雕饰。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达到什么样
的目的。在今后几年里,我们会看到更多《指环王》的衍生产品,它们成批成捆地大规模
投向市场怀抱,这亦是它们的空档——当这些“商业用品”因与消费者过于亲密而让人厌
烦时,纯正朴质的艺术也便有了重整河山、收复失地的机会,人们会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重
新发现自我,找到那些曾经失落的灵魂。
《指环王》带给电影的并不是灾难,它更应被看作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真实与虚伪。艺术
需要虚构,但必须找到现实与虚构的结合点,否则它会让人觉得虚假造作。而电影只有当
它拥有平凡、深沉的影像,具备让人不断咀嚼的未知结构时,方显示出她的伟大与不朽。
~~~~~~~~~~~~~~~~~~~~~~~~~~~
附:三部曲主题歌中文歌词(来源:西祠胡同)
但愿(May It Be)
但愿一颗晚星
照亮你的征程
但愿黑暗降临时
你的心还会真实
黑暗降临了
相信你会找到前进的路
黑暗降临了
一个信念与你相伴
但愿阴暗的呼唤
离你远去
但愿你的旅程
能带来光明
黑暗被战胜时
你能迎接初升的太阳
黑暗降临了
相信你会找到前进的路
黑暗降临了
一个信念与你相伴
一个信念与你相伴
格卢姆之歌(Gollum""s Song)
曾经光明的地方
已被黑暗笼罩
曾经有爱的地方
爱已不再
别说再见
别说我未曾努力
我们流过的泪水
如雨般垂落
为了你对我的欺骗
伤害和指责!
我们因为如此孤独而哭泣
我们迷失了
再也不能回家
当结局来临
我会找到自己的归宿
没有忠实的朋友
会在那里等待
现在我们说再见
我们说你未曾努力
你流过的泪水
已于事无补
承受那些欺骗
伤害和指责!
当你独自面对结局
你会哭泣
你迷失了
再也不能回家
你迷失了
再也不能回家
西行(Into the West)
躺下吧
疲惫而高贵的你
夜幕降临
你已经来到了旅途的终点
睡吧
唤起曾经的美梦
它们在召唤
来自遥远的海岸
你为何哭泣?
泪水意味着什么?
很快你会发现
所有的恐惧都将消散
放心躺在我的怀抱里
你不过是睡着了
在天的尽头,
你看到了什么?
白色的海鸥为何鸣叫?
在海的尽头
一轮苍白的月亮升起
船已到达
要带你回家
一切化成了银色的玻璃
水中的亮光
灵魂经过
希望消融
在夜的世界里
穿过阴暗
离开记忆和时间
别说什么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终点
白色的海岸在呼唤
你我还会重逢
你还会躺在我的怀抱里
静静地睡去
在天的尽头
你看到了什么?
白色的海鸥为何鸣叫?
在海的尽头
一轮苍白的月亮升起
船已到达
要带你回家
一切化成了银色的玻璃
水中的亮光
灰色的船经过
进入西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4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