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 信区: Movie
标 题: 从红色提琴到贝多芬的头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0日15:24:2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从红色提琴到贝多芬的头发
一段跨时空的奇妙经验
文/杨忠衡
一九九九年,电影界冒出一部话题作品,叫做《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由加拿大
鬼才吉哈德(Francois Girard,即《有关古尔德的三十二段短片》导演)执导,描写意
大利克里蒙纳某制琴师傅,他的妻子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余将妻子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
,造就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辗转易手,曾被偷、抢
、埋、烧、枪击……流落欧洲各地,甚至飘洋过海到中国,最后终点是加拿大。
故事场景在拍卖会场始,在拍卖会场终,但故事并未结束。一位徒有虚名的小提琴
家最后以高价购得此琴,但真品却被知其真价值的售琴员掉包,带回家送给女儿,意谓
红色提琴将再展开另一段流浪旅程。然而,这样一部提琴流浪记有何引人之处?
■“传承”才是主角
吉哈德访台时,我曾询问吉哈德对“小提琴”投注的意念是什么?他回答得很中肯
:“小提琴是很多事物的‘象征’。……总体而言,它象征了‘音乐’……,还代表了
‘前代智慧’。……小提琴流传到今,提醒我们前世代的人们和文化曾有许多优秀成果
,值得我们永铭于心。我们的世界正面临一种‘追求卓越’症候群,我们可以开快车、
在网路聊天……享有许多过去没有的高科技。然而我把前代的小提琴带到现代,就是告
诉现代人,瞧,有许多历史珍品是今人无法超越的。”
诚然,仔细观察,这部电影主角也不在小提琴身上,而在“传承”过程本身。今人
与古人看似无法沟通,但我们若能藉助电影或文学“看”到整个过程,或许能在“四海
一家”的心胸之外,扩展出“古今同流”的情怀。极巧的,《贝多芬的头发》便是这么
一部有多处相近特质的着作。
拍卖贝多芬头发发生在一九九五年左右,从吉哈德的说法,我怀疑他听闻过这个事
件,并从中得到些许灵感。即使没有,吉哈德前面这段题旨相近的说辞,也对我们理解
如何看待“贝多芬头发事件”,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电影手法写成的音乐故事
《贝多芬的头发》几乎可说是以电影手法写成的音乐故事。如同许多美国报导文学
一样,作者心中总架设着一部虚拟摄影机,在事件上方流利地游移着,拍摄事件发生的
经过,时而远观、时而特写,捕捉故事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动作,直接诉诸场景来打动人
心。他们心中也有一部剪接机,将漫长故事剪裁成跳接片段,使故事更具戏剧效果,并
活络了故事的进行节奏。和传统传记文学比起来,本书显得更清新可读、充满悬疑趣味
。
当然,作者必定有其特别用意。因为本书内容纵跨近二百五十年历史,而故事主轴
又由一些未必有直接关联的人物贯串。他们只有一个共通点:经手过这髻贝多芬头发。
这样的故事若平铺直叙,将是沈闷令人窒息的冗长故事。然而在作者时而倒叙、时而写
实的手法之下,故事因果牵动强烈,更重要地是,藉此呈现出作者所要蕴酿的某种深层
涵意。
故事由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次贝多芬头发开封讲起。这髻头发不久前才由两位美籍
贝多芬乐迷在苏富比拍卖场中购得。在此之前,这髻头发据信是一位丹麦籍医师在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从流亡的德国犹太难民手中取得。而这位犹太难民势必与最早取得这髻
头发的犹太家族有关。可以确定的是,最早是由犹太德籍音乐家费迪南 希勒(Ferdina
nd v. Hiller)在贝多芬过世后第二天,从其头上剪下而得(当时剪下过世亲友头发做
纪念是普遍的风俗)。这部书钜细靡遗记载了这髻头发在众人手上传递的曲折过程,并
以时空交错方式穿插贝多芬生平故事。有心读者可能会问,作者写这部书的动机何在?
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体悟到什么?
坦白说,这髻头发得自民间习俗,没有什么奇特馈赠动机。而几位经手者中,也只
有剪下头发的希勒,在音乐史上勉强算是一号人物。其他市井小民,何以值得广大爱乐
者如此关切他们的身家背景?就故事本身而言,和其他无数冒险传奇相比,称不上火辣
刺激。也有人猜想作者想藉对头发的研究,揭露贝多芬死因秘辛,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太
惊人的发现。何况医学病历细节,对音乐研究者也没太多的价值。那么,本书价值是夹
在各章间的贝多芬小传吗?作者文笔相当优美(当然,译者文采更功不可没),词情洋
溢,但和其他更丰富的贝多芬传记比起来,也算不得周全。这就奇怪了,难道这部书仅
就是一个“寰宇搜奇”的故事吗?
■“对贝多芬崇敬”的象征
我建议读者回归到吉哈德的论点,这髻头发,一如电影中的红色小提琴,是某种事
物的象徵,尤其可说是“对贝多芬崇敬”的化身。与贝多芬初次见面不久的青年音乐家
希勒,基于对偶像的爱慕,剪下贝多芬的头发。在这一刻,头发已经不再是头发,而是
“崇敬”。所有书中记载的细节,包括人们如何慎重地把它传给后辈、细心地予以保存
,代表这股“崇敬”如何在历史间传递并升级。一直到最后,两个美国人毕恭毕敬买下
来,在极度重新开封检视时达到高峰。作者忠实地描绘今人心中的激动。持有者之一的
布里安说:“他好像活在梦里,真的很难相信这些不可思议的情况:在奔向土桑的别克
轿车后座,一个小小的、不显眼的木框里,装有贝多芬身体的一部份。”另一位持有者
桂瓦拉则说:“对我来说,能有机会和做了这些事的人靠得这么近,是我个人的荣耀。
得到这绺头发已经改变了我的生命。”
这整个过程告诉读者,对贝多芬的爱与敬,是如何历经人世沧桑劫难而不稍减。反
而奇异的,距离愈远愈受到珍视,乃至于贝多芬的一字一纸、一毫一发,都被当成博物
馆的无价之宝。展读这部书,就像欣赏一部吉哈德的电影。过场人物遭遇其实并不是最
重要的,甚至连贝多芬本人故事也不是核心;最重要的是让人体会穿越时空,审视整个
过程的奇妙经验。结果故事成为一种辅助,衬托这段愈陈愈珍的微妙情感,一种现代人
对贝多芬精神的遥远寄情。
■从侧面烘托正面的弦外之音
很多专家试图用音乐术语去告诉大众,贝多芬作品何其完美无瑕,但这并不能传达
给听众那种微妙的、对艺术的爱与敬。本书作者却跳开既成规律,藉由侧面描写周边世
人的故事,投射出贝多芬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其说这部书描写的是贝多芬故事,不
如说是一部世人对贝多芬的关爱史。作者除描写传承贝多芬头发的少数人,也从相关时
代风云人物,如舒伯特(他本人也剪了另一髻贝多芬头发)、孟德尔颂、舒曼、萧邦、
李斯特……到歌德、华格纳,知名音乐家、骚人墨客都被拉到颂扬贝多芬的行列来。作
者植入的贝多芬生平,则让读者一边得到印证,明白世人何以对贝多芬五体投地。就像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如果读者只专注在书中的音乐描写部份,可能
会错过了作者所倾注的人文关怀和弦外之音。
走过这趟贝多芬头发的时光之旅,如同看过一部吉哈德电影,可能被挑拨起来的好
奇心会比答案还多。人们会对贝多芬何以产生如许大的魅力产生兴趣,产生探索之心,
而这也许正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吧。个人愿对作者这种以文学诠释音乐,从侧面烘
托主题的大胆尝试致上最高敬意。
两位译者都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昭宇兄是我长达六、七年的亲密战友,一起为《音
乐时代》杂志奉献了青春。他曾主编过多本丛书,但本书倒是他自己的第一本重要译作
。家恒兄则是长年被我们压榨文字的台柱主笔,九九年推出的《钢琴怪杰古尔德─天才
的狂喜与悲剧》已是近年罕见的音乐畅销书。见到他们两人联手出击,个人觉得无比高
兴。盼望他们能以卓越的译笔和音乐见识,为正在闹音乐干旱的台湾乐界多播撒一些及
时雨。当然,我已经预约了他们的两髻头发。
《贝多芬的头发》(Beethoven's Hair)
罗素·马丁 著 (Russell Martin)
徐昭宇 吴家恒译
台北,时报文化,2001年
--
网络文学电子期刊《丁香雨》 最新一期 已经在五月五日推出!
欢迎到 lilacpark版精华区 来看我们自己的电子期刊!
web版网址为 http://gaea.hit.edu.cn:99/
电信网用户请访问 http://lilacrain.wenxin.ne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2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