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nnon (列侬), 信区: Movie
标  题: [转帖]向着河流走去——电影《情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04日18:13:3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转帖]向着河流走去——电影《情人》
作者:黄小邪
    知道这个电影,起初是因为玛格丽特·杜拉的小说。不记得为什么看她的书了。大
学时总是像刚从水缸里捞出来的海绵,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精力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情人》,薄薄的小册子,一位叫王道乾的前辈翻译的,前面有杜拉和母亲、哥哥的
照片。15岁的杜拉娇小秀气,可算一个美少女。还是小说中的男式礼帽,真丝衣裙,面
色中还是贪欢享乐的气息。
    后来在一期《艺术世界》看到写杜拉的文章,是为纪念她的离去。名字叫做《琴声
如诉》,杜拉一本小说的名字。一直记忆清晰,是因为这名字。平淡,言有尽意无穷。

    一直没有找到这本书,书店摆出了她的全集,却忘记了去找它--其实也并没有。一
个师妹看她的《广岛之恋》,就自称为“一条不宜被食用的鱼”。
    杜拉的小说已然叙述如诗,对白如戏,情节如画。自己写的剧本《广岛之恋》、《
长别离》都堪称上乘,导演的20几部电影也可看,《印度之歌》大约是最有名气的一部
。所以,《情人》的改编,杜拉会很挑剔。
    《情人》为法文小说,影片以英文对白,就是为全球市场考虑,注定了它的商业性
,实际上影片确实看起来似美国影片比似法国影片多些。与小说相比,电影拍到这样的
程度已经不错,据说杜拉表示了有保留的满意。只是让情人来自南方,还把年龄增加了
十岁。这是1988年拍了《熊》的导演让-雅克·阿诺精心谋划的结果。阿诺1967年毕业于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以作风严谨著称。几乎每部电影都会引起大家瞩目。
    小说《情人》是1984年杜拉斯70岁的时候写成的,传言是受了她最后一个情人--小
她39岁的扬·安德烈亚的启发,因为他初次来拜望杜拉时撑了一把中国大伞,修长身材
很像那个在她心里埋藏了半个世纪的中国情人。小说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成为法国
当代十大最佳小说之一。被引进中国也是常印不衰。但我相信在国内这些喧嚣背后有猎
奇的因素。
    正如一个叫娜斯的人说起王小波推崇杜拉,感慨道,“杜拉也是个坦白的作家,她
拿自己一生中的风流韵事变着圈地写,用“风流韵事”的字眼却是亵渎了她,因为她用
那种很有尊严的文体写自己未必尊严的生活,于是她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获得了尊严”
。可是一旦被“新新人类作家”或者什么“美女作家”效仿,那结果大家心照不宣。
  影片中少女和中国情人的出现方式,都是脚、腿、背影的局部镜头剪接。与看客玩
着捉迷藏的把戏。中国情人的出现方式更为用心,一直是车里的模糊轮廓,他的主观视
野里,是作为欲望载体的异国女孩,然后他下车,一个背影,回头,得见庐山真面目。

  故事的结尾是个轮回,黯然离去时,女孩换回他们初次在轮渡相遇时的灰裙,以同
样的姿态独自凭栏,她的情人却已不再腼腆地过来搭讪。远远地,女孩望见那辆熟悉的
黑色汽车,她知道,他在注视着自己。一如往昔。
    记忆清晰的是第一次梁家辉和女孩坐在车里,之间有一点距离,梁家辉的手慢慢游
移,捉住女孩的手指,此时,音乐轻轻漫起来,象湖水冲刷堤岸,轻柔地,随两个人表
情和心情起起落落。
    长镜头里的西贡港,湄公河,梁家辉公寓那里的湿热街道,来来往往叫卖的人群。
晦暗阴郁的高高屋顶的房子,成年中国男子和法国少女的畸形恋情。有百叶窗的房间作
为性爱的背景,细碎流动的光影遍布画面,虚幻,颓废,逸乐。光线的变化、不同的目
光和环境氛围,此时比较原始的音乐展露着原始欲望。人声、音响和音乐,混杂着。这
个空间里的声音逼真而空灵。
    爱吧,杜拉说,爱情犹如疾患。画面在讲述一份爱情是如何地持续,衰竭,欲罢不
能,它又怎样被呈明,被召唤。每当帷幕降落时,舞台上总是一幅荒凉的场景,一切重
归死寂。他们其实一直在悲泣,为了一切,为了虚无悲泣。
  所以巨大屋子里,床上两个人的高高俯拍,看起来空虚无望。而《廊桥遗梦》里相
似镜头的场景,大概是在掩饰伊斯特伍德和梅里尔·斯特里普的老态。
    想起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颇多争议的《夜间守门人》。莫名的爱恨与欲
望交织。《巴黎最后的探戈》,互不知姓名的两个人,也在绝望中情欲中挣扎。马龙白
兰度孤单地哭泣。梁家辉孤单地哭泣。
    法国女孩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萨宾娜都戴着男式礼貌,也许在这里,帽
子就是她们的灵魂。如女孩所说,“帽子令我有着自我,我永不会抛弃它”。而与中国
情人在一起时,她的帽子被抛弃了,她要追寻欢乐,沉溺于欢乐。“因为灵魂--如果有
灵魂的话--只能使我们的肉体远离欢乐”。
    影片里景物如画,导演在西贡重建当时楼宇民居,重修道路,移植花木,还从美国
买来老式邮轮,再现30年代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风情。节奏舒缓,宁静平和。白色、黄
色的运用,温暖暧昧,奔涌着疯狂激烈,凄婉悲绝的感情暗流。
    女孩的衣裙,开始出现时是银灰色,两人相处时成为白色。海边二人散步时,皆是
白衣,却都知道,他们已无将来。男人结婚时出现了欢庆的红色,旁观的女孩回到冷漠
无助的一袭灰衣。以后,女孩的衣服变成暗色,一直暗下去,从咖啡色的连衣裙到黑色
的雨衣。黑色雨衣里的法国女孩最后到公寓里赴约,中国情人没有来,阴郁的屋子环绕
着外面传来的婴儿啼哭。女孩要开始新的生活,不知是喜是悲,就像婴儿误入尘网,不
知是祸是福。
    这部耗资1.2亿法郎的影片在法国可算超级制作了。全球7000多女孩里选出的有欧亚
血统的英国姑娘简·玛什,和眼神细腻的梁家辉,应该没有太让杜拉失望。法国老演员
让娜·莫萝的画外音,也足够情绪丰美。
    这位中国情人,中国北方城市抚顺的富商之子李云泰,1971年与妻子去巴黎,忍不
住打电话给杜拉。“他说他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她,他不能停止爱她。他爱她,致死
不渝。”我们不能肯定这叙述是否一种美好的臆想。杜拉说:“他使我生命中的其他爱
情黯然失色,包括那些公开的和夫妻之间的爱。在这种爱情中,甚至有种在肉体上也取
之不尽的东西。”
  1991年李云泰病逝。杜拉说,“整整一年,我又回到了在永隆的渡轮上横渡湄公河
的日子”,于是一年后有了新书《北方的中国情人》。
    电影里的老年杜拉,有张被酒精毁掉的脸,她的肝破裂了,她瘫痪过,她曾经昏迷
9个月。也许酒精无能为力的是她的灵性,对爱情的灵性。她坚持着。“我们从来也不知
道,为了在心中留有一个等待的地方,一个等待爱情的地方,等待一种也许还没有对象
的爱情,就是这样,只能是这样,爱情。”
    她迷恋着“明亮的中国蓝”,男式礼帽,发辫,真丝裙子,胭脂口红,母亲的皮鞋
,脸,时间,书。像情人对她说的:至死不渝。
    黄舒骏唱:我马不停蹄的忧伤,我马不停蹄,向远方奔去。这爱情,却是向着河流
走去。
    有时想,也许电影本身被小说和作者的传奇色彩淹没了。或者因它们而声名鹊起。
 也许若干年后,这电影的情节都已模糊,只记得一句话:“纹风不动,心如粉碎”。


--
Let it be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2.2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