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浪漫☆Romeo☆想做Artist), 信区: Movie
标 题: 影片——《以和为贵》:拽而不显是为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15 12:56:23 2006), 转信
(文/红袖添饭)
近几年来,杜琪峰是越来越“拽”了,特别是在王家卫和徐克新作评价中庸的情况下,
目前只有坚持地道港味的他才可称得上“港产导演”的代表。这样一来,老杜作为港片
的旗手频频出击欧洲电影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俺想说的“拽”,还不是指老杜叼着古巴雪茄泡嘎那美眉的气势。俺是指老杜电
影的风格。
记得98年之前,老杜的电影虽然也好看,但在摄影和场景调度方面并不张扬。99年的《
枪火》让老杜尝到甜头:风格化的商业片在香港原来也是有搞头的!从此就一发不可收
拾起来,“玩儿影像”的拽,到《PTU》《大事件》时达到高峰。等到《黑社会》出来,
原本炫技似的镜头运用少了,配上剧情里“日常”得一塌糊涂的黑帮众生相,有沉不住
气的同志们开始高呼“老杜打造史上最写实的黑社会”了。
恰恰相反。在俺个人看来,老杜这次玩得更拽了,不过他拽的方式更聪明或者说更狡猾
了,狡猾到让纯洁的观众上当,以为老杜返朴归真了。其实老杜还是那个重视技巧(甚
至还有点爱“炫耀技巧”)的老杜,不同的是他新近套上了一层外面是“现实”里子是
“电影”的外衣,一切就变得更加有趣起来。简单说来,俺的意思就是:《黑社会》是
老杜玩得最拽的一次,是他最“风格化”和最“电影化”的作品。
粗看起来,老杜这次的影像风格很老实,特别是摒弃了传统的灯光修饰,大量采用自然
光,让整体影像脱离了以往酷炫的色彩,更难让人觉察到镜头上的伎俩,似乎一切都洗
尽铅华起来。类似《枪火》与《PTU》中那种看起来很牛A的场景调度,那种给人以很强
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似乎消失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绝对不是。
【我的空间我作主!】
只能说老杜这次做得不那么明显了。但“不明显”并不代表不多,实际上老杜那风格化
的镜头还是比较充斥整部电影的。老杜的狡猾之处在于,他藏头揶尾地不让人觉察出他
运镜之独特来;但他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加深加宽画面所能展现的空间,从而
创造出只属于“电影”的感觉。以白天中景来说,固然多是采用中焦标准镜头,但老杜
总是通过场景调度中的人物摆位与摄影机位的相对角度创造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典型
的如片头吉米仔与广东省经贸委的人商谈物流大计的时候,角色们总是在镜头前呈大致
纵列的方式,前后形成不同的空间层面。同时又由于采用的是深焦镜头,在画面不同空
间层面人物的表情都清晰可见。这样的处理手法,显然有暗示吉米仔神通广大,各个层
面的人都能笼络得住,间接为接下来乐哥评论吉米仔“钱多人多”作注解。此外,这样
一个大环境下各色人等为吉米仔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场景,也暗示了他可以作为的空
间是影片里所有黑帮众人中最宽广的。这样一来,吉米仔与老婆两人帅哥靓女的在青山
绿水间憧憬未来也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不,简直是“理直气壮”了。
如果说空旷背景中创造“深度空间”的场景调度还不大容易让人察觉的话,准封闭空间
内拍摄对象的位置设定所创造的空间感觉,似乎更能说明老杜的精明。以吉米仔在深圳
与何科长相见的茶餐厅为例,细心的同志们一定可以注意到,餐厅里的盆景植物、玻璃
景窗将整个环境分割成小块空间,吉米三人、师爷苏、公安人等都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同
的小空间中。尽管老杜并没有给出三群人同在一个画面的镜头,但多个以吉米视线为准
的主观镜头,已经足以表明这一场景众人所在的空间层次:吉米三人在最里边,师爷苏
在玻璃景窗外右边最远处,负责这次行动的公安头头在二者之间偏左的位置:与师爷苏
隔着盆景植物,与吉米仔等隔着玻璃幕墙。在这一场景里,通过吉米的视线、他的电话
、还有最终泄漏他动机的服务员,不同空间之间形成了有趣的互动。所谓“不动则已,
动则散伙”,刹那间三个不同空间里的人都作鸟兽散,但转瞬间又撞到一起,人物动作
再次凝固。一散一聚,一动一静之间,这种节奏感是傻子也能体会出来的。值得注意的
是,老杜的“深焦”伎俩在众人相对僵持的场景中再次得到充分的发挥:吉米仔与公安
头头互为三角形的定点犄角相对,只不过吉米后面的人也是公安。两个三角形范围内的
角色,在吉米与公安的正反打镜头中都是处于清晰的焦点范围之内的,因此这个场景的
“景深”一下就包括了他们两个三角形的空间。人物的站位也很有型,令人想起《枪火
》与《PTU》中群戏中的静态造型。但这个场景的画面效果,显然就不如《枪》与《P》
那样突出;不过,画面要素所隐含的精髓还是在那了。通过这样的场景,我们似乎能隐
隐看见老杜躲藏在画面背后狡猾的微笑:呵呵,谁说俺不玩技巧了?俺的花招多的是呢
!
的确。老杜在封闭空间中,也继续通过场景调度和镜头组合来拓宽观众的想象空间。典
型的如那个“德米”创作料理店里的每一个场景,那里一张长桌基本上限定了角色之间
的相对位置,但老杜通过灵活精巧的机位变动,还是创造出一个协调却多变的空间感觉
来。除了继续用“深焦”拉伸纵向空间外,老杜在这个空间里的运镜——说得俗套点—
—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电影青年们尽管把平常挂在嘴边的专有名词摆出来好了,老
杜都给你照应着呢;当然,你们不要提什么Travelling或航拍,大哥,对于这个空间里
那样不切实际的运镜,一方面根本没必要,另一方面岂不是太炫耀了?违反老杜狡猾初
衷的说。评价这个场景中的镜头,不是看它们如何极尽所能,而是看老杜如何在“不动
声色”中“游刃有余”。这就好比高手过招,一个家伙不断变换招式,招招都是不同门
派的绝招;而另一个家伙则看不出有什么“绝招”,但他每一招每一式使出来都是那么
恰到好处、妙到毫颠,不偏不倚正好将对方的“奇招妙式”一一截断;后者的这种功夫
是随意的,是潇洒的,是风流的,是“在它流星过空般的瞬息间里,已照亮了多少人世
的温暖,照开了多少人性的心花”的,是不多不少正好气死“极尽所能”的对方的。到
底哪个更炫?当然是后者。可以说老杜在《以和为贵》中就是这个德性,其实是炫到死
的德性,是让万千电影青年嫉妒到吐血的比萧秋水和方振眉加起来还拽的德性。
不过,拽归拽,老杜这次的炫耀还偏偏就与影片整体很协调,反而成为影片“真实性”
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道理说白了很简单,就在于老杜为啥要如此强调空间感这一点上
。老杜显然是位有志电影人,自然想拍很纯粹的“电影”。关于什么是“电影”,有一
种比较模糊但很讨巧的说法是: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幻觉艺术。俺不是电影青年,加上
智商也不够,所以参不透这样摸棱N可的禅机;但估摸着这里面有个“空间”,也能和老
杜套上关系。麻着胆子说来呢,物理性质仅仅是二维画面的“电影”,如何体现出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空间感,就是可以上升到“艺术性”的问题了。最近咱们有一
拨导演企图“反艺术”来搏出位,他们又是埋伏,又是无鸡的,搞得社会青年都以为电
影就是明信片。老杜没有那么远大的追求,他在《以和为贵》中对于空间的处理,往“
禅机”上靠的话自是有很多高深的道理,那些可以由电影青年们去咀嚼然后喂给大家,
俺只是浅显得觉得他让银幕上的“幻觉”看起来更生动可信。《以和为贵》的影像是活
的,人物和行为都适得其所,这就比啥“美丽”都重要。
【谁敢动我的镜头?!】
当然,为了体现自己的追求,老杜还是忍不住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拽”的明确信息,
彷佛朴实的靖哥哥悄然展露调皮的笑容,即使是俏黄蓉也是要忍不住看着发春的。这种
看得见的拽,主要体现在老杜对于狭窄或逼仄空间的影像处理。和上面谈到的空间处理
一样,“扩展”仍然是这里的关键词,不过银幕空间扩展的效果不同。如果说上面提到
的空间处理实例是高度还原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立体感的话,《以和为贵》中对于狭窄空
间的处理,就是要有意放大和突出空间的效果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实在的答案是:
因为剧情需要。
就拿最简单的短焦(广角)与中焦(标准)镜头的切换来说吧,电影青年们都知道,广
角镜头会造成画面由中心向边框膨胀,最浅显的证据就是靠近画面边框的直线会变得向
外弯曲。广角如果配合以深焦镜头,就会造成不一般的景深,让人觉得银幕空间一下子
加深了许多;广角如果配合以特写镜头,则会使特写的对象在整个画面中更加突出,充
满挑衅性和压迫感。以影片开始不久乐哥生日筵席的场景为例,最开始的几个镜头,都
是标准配合深焦镜头,既营造出几个家伙各自为营的层次暗示,又让人产生“以和为贵
”的假象,因为整个筵席的空间结构并没有变形,还是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的。可是,
接下来当东莞仔说出“最重要看有没有实力嘛”时,老杜立马给了乐哥一个广角的特写
,然后给东莞仔也来个同样的镜头,那时他正要求乐哥的支持,之后镜头扫过林雪和张
家辉的角色又给了回答东莞仔问题的乐哥一个广角特写,再后又是自信满满的东莞仔的
特写…..从这一场景中对于广角特写镜头使用的时机和频率来看,老杜显然是别有用心
的。这种镜头下的乐哥与东莞仔,都给人一种压迫的感觉,尽管在表面态度上一个是咄
咄逼人,一个是绵里藏针,但从后面情节的发展我们知道,他们二人其实是处于竞争地
位的,是彼此针锋相对而互不相让的。老杜用突出角色压迫感觉的广角特写,实际上已
经暗示出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有疑问,既然老杜可以提前暗示乐哥与东莞仔的关系,为什么是在东莞仔
说“最重要看有没有实力”而不是在他最开始表明要竞选时给乐哥以广角特写呢。这是
因为东莞仔的话让乐哥、也让观众想起一个人——第一集中的大D。东莞仔和大D可以说
是一个德性——用剧中人物“串爆”的话说——都是大炮筒,而且第一集中大D也说过东
莞仔类似的话。所以,本来可能是瞧不上东莞仔的乐哥一下警醒起来,特写镜头中的他
虽然保持微笑,但广角镜头下他的表情所产生的迫力已经表明他的刺开始竖起来了。老
杜以广角特写来表现他们之间的潜在冲突,还可以从镜头切换频率中找到证据:两人对
话的镜头中,也间或切进了几个表现其他成员反映的镜头,那些镜头都是中焦的标准镜
头,尤其是“飞机”和“东莞仔”之间的言语冲撞,看似不可调和,其实没有根本利益
冲突,老杜的镜头处理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暗示潜在矛盾之余,广角特写也能很形象地展示挑衅意向。同样在这一场戏中,乐哥
问吉祥米是否有意参选,这是试探性的,所以是标准镜头;但当吉米表示没有竞选愿望
而乐哥一再“鼓励”前者参选的时候,考虑到乐哥打探吉米内心想法的真实动机,这样
“和蔼可亲”的鼓励+遗憾,未免带上了很强的挑衅性,所以老杜给了说“有机会不出
头,太可惜了”的乐哥一个广角镜头,但当乐哥质问师爷苏“嫌干爹给你的生意太少”
时,就是标准镜头,因为显然乐哥与师爷苏之间暂时没有利益冲突,这句话只是前者一
句调侃的话而已。不过,因为师爷苏明显帮着吉米,而东莞仔又明显瞧不起吉米的“A片
生意”,所以他俩之间对话的镜头,又是以广角镜头呈现的了。有趣的是,当乐哥确认
吉米是只想赚钱而不想作帮主时,老杜用来表现他们的镜头又回归“标准”了。
广角镜头的作用固然是从视觉上扩展空间,但有趣的是,它的运用有时候又能使空间本
身产生压迫感,从而引发紧张、恐怖等观影情绪;同时,由于视觉上的空间扩张,与心
理上的空间压缩,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手法又会让人小小地赞叹一下导演。简而言
之,这样的镜头处理会比较明显地暴露出导演的“拽”来。而老杜在《以和为贵》的“
犬室禁育”(没办法,AV看多了,呵呵)一场里,偏偏大肆显拽这种手法。以俺桃花眼
的粗浅估算,从那四个乐哥的手下被扔进笼子开始,到其中剩余的三个家伙数钱为止,
这个八分多钟的片断里,有大约85%的镜头是广角,而直接表现“犬舍”的则百分之百
是广角镜头。这种镜头下无论是犬舍墙壁、钢铁栅栏还是被监禁的角色脸孔,全都产生
变形,但这种变形并不是挑衅的感觉,而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现在回想起来,还
真的有点日本“禁室饲育”的BT劲——对于故作娇柔的女士们而言,这样的场景是折磨
陪看电影男友的好机会;但对俺来说,却是有助于电影风格化的很好的素材,俺很欣赏
老杜想到了绞肉机这个主意——虽然点子本身并不大新鲜。
说到BT,这一场景有个小小的对比,似乎也可进一步说明老杜的“拽”。吉米与武哥在
这一场景中,毫无疑问是吉米更BT,而且他又有转变的突兀性,能令师爷苏都“口若悬
河”不止;既然广角镜头有“异化”人物形象的作用,为啥老杜在这里不给吉米广角镜
头,却反其道而行,恰恰以中焦标准镜头来表现他的突然残忍呢?很明显,这样一来,
吉米的行为乃至性格更让人齿寒,因为常规镜头下他那残忍的行为没有一点可以开通的
余地,反倒是“武哥”变得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其实,这种强烈的对比,才是老杜
要的效果;他就是要打破影迷的心理预期,显示出作者电影以他为中心的特点。还有比
这更拽的么?
可恨的是,尽管老杜的狂拽手法几乎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
他拽得技巧很高,高到大家都认为他没拽,高到似乎电影“本该如此”的水准。究其原
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老杜非常狡猾地利用了观众的观影预期。他是在拽着劲地使着
电影技巧,不过这些技巧都是电影青年们耳熟能详的,并非啥子独门绝招;即使是普通
观众,也在耳濡目染之余,在潜意识中对电影以技巧暗示情节推动叙事的手法很“习惯
”了。例如片中乐哥从邓伯家出来站在旋转楼梯口发呆的场景,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下
意识地反映这是一个广角深焦镜头(所产生的超深空间感使观众有种乐哥在漩涡中越陷
越深的感觉),但下意识从画面中获取的信息,很可能和了解镜头作用的同学并无二致
。
这就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大众影迷认为《黑社会》系列拍得很朴实,而电影青年们则膜拜
于老杜在片中所用的技巧了。对俺个人而言,这些技巧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好看”和“
好玩”程度。电影不都该如此“好看”和“好玩”么?而且,正因为老杜能将“风格化
”做得如此这般既“显山露水”又“不动声色”,实在是比《枪火》或《PTU》等张扬型
作品更值得学习的。也难怪众多电影青年看了《以和为贵》之后要兴奋地吱吱乱叫、好
似看见大米的老鼠一般。《以和为贵》风格化的方面还有很多,高深的俺谈不来,大家
搬好小板凳等着电影青年们坐而论道好了。
【别拿情怀不当回事!】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黑社会》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据说是其“真实性”。看到亲自
买菜做饭的乐哥,看到打牌喝茶的元老,看到“以和为贵”的“最高指示”,影迷们忍
不住要落泪了:真是有血有肉啊,再没有比这更真实的黑社会了!
俺总在想,这个“真实”得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呢?说句老实话,俺越看越觉得《黑社会
》的整体设定,也是老杜“狡猾”性的产物,是一个只能在“电影的时空”里成立的东
东。
首先来看人物。似乎大伙一致反映该片的人物有血有肉、亲切可喜。这点大致是不错的
。老杜在调度演员表演方面的功力,的确不是盖的。至少就俺个人看来,几个看起来不
大转得过型来的演员,如古天乐、张家辉、郑浩南和安志杰等,都在老杜的调教下散发
出别具一格的迷人魅力。对于光看人物喜欢程度的美眉们来说,这点就足以让《以和为
贵》成为一部好电影了。
不过,俺认为《以和为贵》乃至上一部《黑社会》中的人物设定,和其他描述帮派的港
产电影相比,并无特别之处。相反,《黑社会》系列甚至是高度浓缩了以往经常在帮派
片中露脸的人物形象,按照编导的意愿将浓缩品分散到一个个“一根筋”的人物身上。
说大D、东莞哥、大头、武哥、飞机等同志们为“一根筋”的人物,估计是没什么意见的
。黑社会里就不能有“一根筋”的人物么?非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有这样的人
物,而在于他们一根筋的性质与角色身份的融合度,以及电影对于他们性格的表现程度
。以大D同学为例,他的性格最多做一个小喽啰头领,要领导整整一个大区的黑帮徒众,
恐怕光靠大炮筒性格+义气是不行的。既然《黑社会》的题旨之一,是“别把黑社会不
当社会”,那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不同于
砍人,不是光靠勇猛和义气就能解决的。凭大D那种炮筒到可爱的性格,俺很是怀疑他如
何能混上位并坐稳老大位置的。奇怪的是,老杜还嫌一个大D不够,在《以和为贵》中又
出来一个几乎一摸一样的“东莞哥”,连要求“双话事人”的论调都一样。除了有意形
成沿革效应外,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他一根筋人物也被具象到纯洁到不象话的地步。第一集中大头被东莞仔痛殴不叛也就
罢了,还要一面唠叨帮规,这就有点形式主义的嫌疑了,难怪这家伙到了《以和为贵》
中嚷嚷什么“心中莲花”“最高智慧”啥的,咋看咋像一个练功走火入魔的主。同样搞
到很卡通化的,还有郑浩南的“武哥”,乃要钱不要命的典型,而他在货车厢里说的最
后一句话,也将自身的形象升华到搞笑的层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设定的有意性是非
常明显的。也就是说老杜不可能不明白这些设定对人物描绘真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他仍然是非常执着地坚持这样的设定。何解?
两部片中,以着墨时间而论,是乐哥与吉米仔的形象刻画得最为“完满”;表面上看来
,他们的性格也很有层次性,很“丰满”。但是,这种“层次”和“丰满”是过于典型
的,以至于并没有走出港片人物脸谱的范畴。其实他们的“脸谱”化说来也很简单,那
就是要刻意地“复杂化”:要严重表里不如一(所以他们都有和善的外表和非常突然而
残忍的行为),要有生活细节(于是拖上了儿子和女友还有对将来子女的憧憬等)……
说到底,这样的人物设计其实还是“一根筋”,而且“一根筋”到自相矛盾的地步。例
如乐哥第一集末尾杀大D的桥段,实在让人难以明白以他的沉稳狡猾,怎么会选择如此不
智的行为,他完全可以做得更隐蔽也更万无一失的。难道只为表现他隐藏的阴暗面?同
理,《以和为贵》中他又以同样漏洞百出的方式杀了邓伯。在一个邓伯和吉米仔何时见
面且说了什么都知道的设定中,居然会没有人知道他去拜访过邓伯而怀疑么?如果现实
中黑社会如同电影中描写的这般,那他们真是世界上最头脑简单的人了,完全可以去做
“脑白金”的代言人。
以上种种,要么表明老杜缺心眼,要么暗示他很可能是故意的。逻辑上来说,二者必居
其一。个人倾向于后者。一来以老杜之精明,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在常规构架下简直
是硬伤的细节,二来以老杜对地道港味的坚持,俺有理由相信他保留这些过于简单的设
定是为了某个更高级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港片的情怀。
“情怀”这个词有点像“恋爱”,但又没“恋爱”那么庸俗和自私,所以很适合用来描
绘一种大众化的长久迷恋。这时回过头来看以上被批为“一根筋”似的人物,那不正是
我们长久以来所喜闻乐见的类型角色么?我们不在乎他们是否具有多大的现实性,我们
就是喜欢他们在银幕上那个执着劲儿。所以,不管吴镇宇在多少部电影中都一个瞪着牛
眼的德性,不管梁家辉的暴戾和任达华的温和看起来是多么眼熟,我们就是爱看!再看
十年、二十年也不厌倦!有这样一批观众群在,我不相信导演不动容。老杜也不能例外
,更何况,他恰恰是促成这种情怀形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比我们更割舍不下港片的特
有情怀。如果说好莱坞影迷是靠“细节”(吹毛求屁)而活着的话,港片影迷就是靠情
怀而活着的。没有这种情怀,就无从接触港片的实质。
这么说并非指港片的实质就是“一根筋”了——恩,也许的确是这个意思,但是指好的
方面的“一根筋”,也就是大卫波德威尔所说的“尽皆过火,尽皆癫狂”。这种“过火
”和“癫狂”,其实代表一种以亲民为特色的草根理想。这种理想是纯粹而质朴的,所
以我们宁愿相信黑社会是有严格信条、是“可以”两年选一届、是可以“以和为贵”的
。因为这种理想符合我们从老祖宗那里就传下来的思维方式,不管这种路线在现实中如
何被冲击得错漏可笑,我们在潜意识里还坚持着。
以此观之,老杜在《以和为贵》中所有对于政治的隐喻暗讽,也只不过是延续以往港片
中关于两地政治的浅显思考而已。这种思考的浅显,反映的正是普通香港民众对于大陆
政治一方面嘲笑另一方面又畏惧的潜意识。《以和为贵》中“何科长”与“石厅长”,
分别是这两种心态的外化的结果。这种想象无疑是很“政治幼稚主义”的,但他在港片
所反映的香港民意中却是很普遍的意识。俺甚至不敢确定老杜本人是否也患有这种幼稚
主义毛病,考虑到他“大炮”的名声,这么猜测也不无道理。不管怎样,老杜在《以和
为贵》的结尾,让吉米拳击石厅长,还是有深意的。当然,我不认同老杜就是借此发泄
“剪刀手”啊之类的不满,那样的目标太微小到搞笑,放在老杜自己殚尽心力而完成的
大作结尾显然压不住阵脚。我更愿意将这个结尾读解成老杜对港人心态的精细把握:一
,港人的确有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被控制感”,很想发泄一下;二,发泄了比没发
泄更可怜,片中的吉米就是明证;三,既然左右不是,那就只好通过夸张来自嘲一下;
老杜要通过吉米的看似可笑实则无力的行为来表现的,很可能重点落在第三点。
【以和为贵】
罗嗦了这么多,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以和为贵》是了不起的。老杜将自己的风格水
乳交融在对于港片经典情怀的借鉴与继承上,揉造出一种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感到兴
奋着迷的新特色。这种特色是否意味着香港电影新一轮革命还有待时间考验,但对于老
杜本人来说,这是一次飞跃,一个挥斥方遒同时又气度沉稳的老杜正在形成和稳定中。
以往那些实验过的过于张扬的元素,终于可以统一和协调好了,这就相当于在电影作品
内部构造了气度不凡的和谐社会。什么叫“以和为贵”?这才是真正“珍贵”的以“和
”为贵。
--
★★
我手心的太阳 ☆ ★
或许只像个月亮 ★
却用所有爱 ☆
☆ 为你投射我最暖的光芒…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8.7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