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j (北半球的Romeo), 信区: Movie
标 题: 《神话》:成龙走进新时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Oct 16 20:38:24 2005), 转信
所有的人都会老,包括大赚美元的成龙。
据说《尖峰时刻3》已经开出4000万美元片酬,但观众已经很难为之兴奋,
扔椅子、高空跳跃这类成龙招牌动作已经玩到山穷水尽,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
好莱坞三流编剧的手笔使人昏昏欲睡!成龙在好莱坞主演的《尖峰时刻》系列,
确实没有给大家留下多少美好记忆!至于《燕尾服》的科幻成分,简直如同《玻
璃樽》中的文戏一样让人无法容忍,成龙是动作巨星、成龙是东方硬汉、成龙不
是小丑--如果有哪部电影敢于挑战这一原则,必定自寻死路。《龙旋风》系列表
现尚可,但远未达到成龙巅峰时期作品的水准,因为导演和制作团队已经不能完
全被成龙控制,探索和尝试便成了一种奢望。《尖峰时刻3》的投资和报酬水涨船
高,可好莱坞B级片的陈旧套路全世界都厌烦了。
时隔多年,观众久违的“主演成龙"字样再次出现在影片《神话》中,这一
变化也许正意味着阔别已久的成龙制造卷土重来……
《神话》投资一亿六千万港币,片中成龙分饰二角,一个是秦朝将军,一个
是考古学家。显然,影片从《古今大战秦俑情》、《天脉传奇》等魔幻奇情电影
中汲取灵感,纵贯古今中外,横跨五洲四海--从类型来看,该片可以说是有史以
来最具大片风范的成龙作品。
这部影片也应该是成龙对自我的经典总结。
故事开始于秦朝,成龙扮演将军蒙毅。在这一时空中,成龙可以重温一下自
己的早期动作。
成龙出道时,曾被视为“李小龙第二",在银幕上拳打脚踢,大演中国功夫
,知名作品有《新精武门》(1976)、《少林门》(1976)、《醉拳》(1978)、《蛇
形刁手》(1978)、《蛇鹤八步》(1978)、《笑拳怪招》(1979)、《师弟出马》(1
980)等。当时功夫片的动作讲究一招一式、硬桥硬马,故事套路多为“上山学艺
下山报仇",动作效果既不像邵氏老片那样追求舞蹈感,也不像徐克的《蝶变》一
样务必超乎想象。在香港电影功夫片大潮兴起的时代,成龙电影更像“教学片",
将练功过程以及趣味精彩呈现,因而培养了大批虔诚的拥蹩和fans,拳打木桩、
脚踢酒坛的场面观众百看不厌,回到家就会呼呼哈哈跃跃欲试。前面提到的成龙
早期作品多出过修复版本DVD,很多影迷有机会再读经典,新影迷也能够一览成龙
走过的历程。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成龙早期作品因制作年代较早,电影制作理念
和技术相对落后,某些影片中存在的剪辑、运镜问题甚至使人不忍卒读。《神话
》无疑给成龙提供了补过机会,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影技术和手段修正遗憾,让古
典动作再出新意。
功夫片时代,成龙似乎一直埋没在李小龙第二的阴影里,当他开始尝试谐趣
武打路线后才峰回路转彰显个人风格。八十年代初期,“福星" 系列、“A计划"
、“警察故事"系列、“飞鹰计划"等经典系列将成龙推向香港电影动作天王的宝
座。在这一时期,成龙电影中已经彻底告别功夫片古典时代“一镜到底"的打法,
剪辑、运镜等电影语言开始和演员动作结成有机整体甚至成为制造效果的主要手
段,尤其在“A计划"、“警察故事"系列中,“导演成龙"字样就是品质保证。回
顾这些影片的经典桥段,我们不难发现,身为动作明星的成龙表现出极高的导演
素养,场面调度以及分镜今天看来仍然无懈可击。影片《A计划续集》结尾的豪华
打斗极其引人入胜的原因,除了成龙的搏命表演之外,就是摄影机总在最恰当的
位置,而剪辑既美化了动作流程,又满足了观众对电影视野的需要--如此周到的
导演思路,必将产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大片:单从场面看,导演利用演员走位(在
成龙作品中演员不是走而是剧烈运动了)构成多角度场景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空
间变化富有连续性的导演手法不仅足可与香港导演大师级人物吴宇森比肩,也能
和詹姆斯卡麦隆、麦克尔贝等好莱坞重量级导演相提并论了。任何一个看过“A计
划"、“警察故事"系列的人都会承认成龙不仅是个非常合格的动作演员还是个相
当出色的电影导演。
当时,成龙并没有完全依赖电影技巧(和徐克完全是两个方向啊),他的动
作突破也更加大胆。看了成家班人马设计并做出的高难动作,经常使用电影特技
的好莱坞导演肯定会认为片尾会打出一行向牺牲工作人员致敬的字幕(剪余片中
经常放送演员头破血流的画面,这在成龙作品里已成惯例)。《警察故事》中,
成龙将飞身跳上吊灯飞速滑落的镜头“有违常规"地重复放映--面对这种“炫耀"
,早被其惊人之举震撼的观众无从挑剔,也无话可说。
新动作时代的成龙不再玩木桩、酒坛、板凳、竹梯,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和庞
大的交通工具成为新的挑战目标!与此同时,跨国拍摄也被野心日益高涨的成龙
作品列为制作准则--这个时候,片迷无数的成龙作品已经可以叫做亚洲版的“00
7"电影了。这一时期较具影响力的作品有《奇迹》(1989)、《飞龙猛将》(1988)
、《双龙会》(1992)、《城市猎人》(1993)、《重案组》(1993)、《一个好人》
(1997)、《我是谁》(1998)、《特务迷城》(2001)等。
“福星"和“飞鹰"系列等成龙主演影片里,摩托和汽车飞跃特技都达到了国
际水准,《霹雳火》是成龙第一部强调“金属感"的片子,以往成龙单靠个人动作
就可创造奇迹,而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则由赛车场风云喧宾夺主取代了成龙的
压轴地位。
1995年,拥有大型气垫船的《红番区》(1995)冲向好莱坞,这部演员动作表
现并不十分突出但特别注重大场面设计的影片在美国1500家影院上映,票房成绩
不俗。剧中成龙飞身跳楼的动作难度很大,不过看起来这段镜头不怎么惊心动魄
,某些观众甚至会认为这种真实演出不如吊钢丝动作来的赏心悦目!毕竟,在电
影特技制作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只要有设备辅助,演员完成这类动作已经相当简
单,因而,需要过人勇气才能创造的成氏动作在欲望升级冷酷无情的观众看来便
明显不如花样的好莱坞电影好看了。
大型气垫船横扫而过,留下一片狼籍和可观的票房成绩。此后,成龙电影的
物化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各种机械工具轮番登场,人的因素逐渐弱化(《新警
察故事》再次上演巴士狂奔,可吸引观众目光的已经并非车上的英雄,而是好莱
坞影片中常见的破坏力强大的物质碰撞)。
1998年,成龙正式签约好莱坞,主演了《尖峰时刻》和《龙旋风》系列,《
尖峰时刻》一、二集在美国票房分别超过1.44亿美元和2.26亿美元,这个成绩在
亚洲演员已经相当难得。
虽然票房成绩不错,但成龙的导演天分和动作冒险爱好遭到了无情遏制,《
尖峰时刻》中利用桌椅摆设活跃打斗场面的做法对成龙来说简直无异于回到耍酒
坛子的小儿科时代,场面纵然豪华,熟悉成龙的亚洲观众也难免大皱眉头似觉受
辱。更加不可原谅的是,因为被阉割了导演权力,两部《尖峰时刻》的动作场面
无一处超越成龙旧作!B级片可供支配的硬件资源也相当贫瘠,看得好多观众暗自
垂泪、怀念起香港时代的巴士、大脚车、气垫船、直升机……成龙电影的国际化
趋向发展到这一步本应乘势而上,然而身份变回演员的成龙在好莱坞屋檐下,只
能受制于人,任其摆布。
《龙旋风》结尾,只有演员讲错台词的NG镜头而没有出现往往比正片还有可
读价值的动作冒险,把周星驰作品放送NG镜头习惯强加给成龙电影,说明好莱坞
把成龙当作纯粹的喜剧演员而不是当作亚洲的动作皇帝(唐季礼就认为,好莱坞
为了迎合美国观众只突出成龙的喜剧一面而将其小丑化)。
虽然现在还能收到《尖峰时刻》系列的票房分红,但成龙已经明确表示,不
想单纯为了票房继续在好莱坞拍喜剧电影,他说:“在这里,我们只能扮演香港
杀手或者香港警察。而我很不希望自己永远停留在一种角色上,我希望自己的每
一部电影都是不同的。"
所以,《神话》的产生决非偶然--该片必将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神话》中,成龙扮演的第二个人物考古学家Jack戏份最重,冒险探秘、出
生入死,傻子都看得出来他想打造中国版“夺宝奇兵"。从功夫小子到警察特务,
《神话》里的角色最能发挥成龙潜质:考古学家这个职业可以让他像印地安纳琼
斯一样闯遍天下,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历尽劫波,回归本色。
能打的成龙已经成为记忆,期望已届高龄的成龙再作搏命演出既不现实也不
人道。成龙电影进化到今天这种程度,应该化为演技、导演和特效的综合体,否
则就很难成为好看又卖座的大片,《神话》,无疑符合这一要求
--
我手心的太阳
或许只像个月亮
却用所有爱
为你投射我最暖的光芒…
http://im.qq.com/face/authed/0/b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