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wyfeng (坚强的面对然後偷偷的哭), 信区: Movie
标 题: PTU:敬业精神与香港电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06日13:24:3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PTU:敬业精神与香港电影
懒得去死
银河映象又给了我们一部好片子。这是我看完PTU之后的第一印象。虽然我被影片中
每个人都煞有介事的酷态搞得很头疼,被镜头一次次别有用心的旁逸斜出整治得神经过
敏。但是看完之后还是觉得过瘾,因为煞有介事后面确有其事,旁逸斜出带出来的也确
实是编导的一番心意,按国内搞艺术的人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很“匠气”的作品,可是
透过这些匠气,背后展露出的却是真正的敬业精神。所以银河才是银河,它不是靠着某
位或者某几位前卫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兴之所至地去意淫“旷世杰作”,而是
靠着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的团队精神磨合出一部部“精品”。尤其在看够了大陆的前
卫艺术家们毫无文化底蕴的一次次“自由创作”之后,我发现其实这样的影片才是国内
最最缺乏的,而它背后表现出的香港人的心态也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1, 黑夜里的光
杜琪峰打光的方式一直都很有舞台剧的氛围,在他偏爱的夜景、雨景当中,总是一
道锥形的光柱罩定表演的众人,因为是夜景,所以总让人以为那是路灯,但仔细看的话
就会发现这样的光线决非自然光。阿展和几个同僚在偏僻的巷道里拷打一个小混混的那
场戏,一道光柱的正中是躺在地上呻吟的混混,光圈的边缘,一只脱了靴子的脚不断踢
在他身上,而几个警察的面部都隐没在光圈外的黑暗里。远处的巷道里还有几个光柱向
背景深处延伸出去,偏僻的小巷里也有如此整齐明亮的路灯,不是很奇怪吗?换了别的
导演,多半就会拿掉这几盏灯,在一片漆黑的巷道里展开这黑暗的一幕了(小混混们在
漆黑的巷道里挨打,岂非正是港片里我们看惯的场景么?)。但是杜琪峰不会这样做,
回想一下《现代豪侠传》里陈七和总统保镖之间的对决,《天若有情2》里面郭富城在陋
巷里挨打的一幕,《无味神探》刘青云的同事在雨中练拳击的场景,处理的手法如出一
辙。事实上杜琪峰作品里外景的打光多半都只有很少的几个光源,照得角色黑白分明(
也许应该是蓝白分明),照得人物间势不两立,正是这种舞台式的打光才让我们认出了
一个一以贯之的杜琪峰,在黑夜中演绎人生的导演。
灯光中显现出来的黑白分明却不是老杜影片中的重点,只是给他演绎人生提供了一
个舞台而已。
常听见人说杜琪峰的影片里刻画人物多么生动,其实都是错觉。杜氏影片里的角色
——包括主角——的个性从来都是静止不动的(尤其是银河时期的作品),只是展开得
比较有层次而已,而且每个人都有几个能让人记忆深刻的标签,比如说习惯动作或者口
头禅什么的,所以让觉得个性鲜明。人物其实从来没有成为过包括杜琪峰在内的银河映
象创作群体的重点,他们的影片里面确实有主要人物,但那只是剧情片的需要。银河作
品的主角从来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编导苦心琢磨出来的主题。一切人物都只是道具而已
,并不是人物在推着主题走,而是主题推着人物到处“盲动”。这些主题,熟悉银河创
作的影迷们都应该很熟悉:“意外”(《非常突然》)、“尊严”(《真心英雄》)、
“宿命”(《暗花》)、“义气”(《枪火》)等等。同样,灯光下的各种势力同样也
没有好坏的判断,只是人群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人物一样,都是一些可以用来加强戏剧
冲突的贴上了标签的道具。和吴宇森不一样,杜琪峰并不会用很煽情的手段去刻画单个
的个人,他的镜头和影片中的”个人“之间总是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反而会很煽情地去
刻画场景,因为场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凸显主题而言显然更为重要。正因为如
此,他的影片中给我们留下印象的总是一群人而不是某个人。
2,警察
港片爱用警察当主角,这点我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我想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想过这
个现象是为什么。以前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是警匪片里正义的一方,爱拍警匪片
的香港人当然喜欢用警察当主角了。这是在用类型来解释人物,很直观。后来看了史泰
龙的《越空狂龙》之后我又得出一个答案:因为现代社会里只有警察能合法使用暴力,
警察是现代版的侠客、漂白过的黑帮。这也没错,确实如此。现在呢,看了一些书之后
当然可以回答得抽象一点,现在的我觉得警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具备在各种空间
里自由来去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情节剧的主角所必需具备的素质。
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警察的这种能力遭到了严重的限制,想想《暗花》、《暗战》和
《非常突然》,都是如此。但是在PTU里面,警察重新获得了在各种空间里自主出入的能
力。
3,兄弟抱成团
第一遍看PTU的时候总觉得煽情煽太过分,特别是音乐总是在警察兄弟们申明了义气
之后响起这一点,实在让我受不了。影片中配以抒情性音乐的地方并不多,但是从一开
始任达华演的阿展说“穿上制服就是自己人”,到他说服众人“天亮还帮不了他就算他
运气不好”,再到众人一个接一个地去爬楼梯,每到这种地方励志式的音乐就开始响起
,铺陈个没完。说实话一开始爬楼梯那段我都没看懂,但是后来却单挑那一段看了三遍
,第一遍受不了是因为味道太浓了,后面一再品味也是因为它的味道实在是太浓了。我
们来看看这一段老杜是怎么处理的。
先是三个兄弟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阿展来到那座破楼底下,还有一个黄帮办派来名
为学习实为监视的小传令兵。阿展一个人上楼去查,下面四个人一人面向一边站着,大
家都不想淌这趟混水,又不想被人家说没义气,气氛很尴尬。只有阿展一个人摸索着上
楼,过了一会儿镜头切到楼下,背景处少了一个人,众人抬头,楼道里又亮起一道电筒
光,那是小传令兵上去了。阿展听到下面的脚步声,很敏捷地一闪,和小传令兵对了个
正着,阿展怔了一下,抬头眨了眨眼,继续向上爬。音乐响起。楼下三人更尴尬,终于
背景处的另一个人也忍不住了,越过两人上楼去,然后眼镜咬了咬牙,跟上,剩下最顽
固的帅哥实在撑不住,也跟了上去,音乐渐强,于是楼道了就有了五点灯光,最终汇合
在一起,向上爬去。音乐达到高潮。
简直就是浓墨重彩。
这条主线延续到最后,肥沙终于找到了枪,阿展冲他欣慰地笑笑,到这里影片的主
题已经是呼之欲出了:抱成团。如果要加上一个主语的话,那应该是:香港人,抱成团
。为了自己人,哪怕是手段不合规矩也没关系。联想到兴盛了十余年的香港金像奖月前
的冷落,香港电影持续的低迷不振,我也实在不忍心对这个题目再挑剔什么了。一个电
影王国在濒临崩溃之际有人站出来拍这样一部电影,观众还能说什么呢,看到阿展和同
僚们在煽情的音乐中爬楼梯,我想到的是李连杰和周润发远走好莱坞之后的失意,想到
的是张国荣的不归路,想到的是曾经伴了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风雨一程的香港电影
今日的没落,心中涌动的是说不出的感动,虽然我明知道老杜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感动
,但还是有种在熟人面前不妨一哭的感觉。
网上看到有人说PTU不如以前的银河作品,理由是结局皆大欢喜,不够“宿命”不够
“深刻”。这对于一部拍给众人看的电影来说实在是太过苛求,我一直认为,电影没有
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大众和小众的区别。在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当然能有一
些闲钱拍一些有前瞻性的作品,那是因为赔得起,没问题,但是在这种低迷时候,还要
求一部拍给大家看的主流电影去表现小众电影里的主题,这实在是一个很过分的要求。
毕竟,人家是拿着从香港本地影院里收回来的票钱在拍片,不是算计着外国哪个机构或
者电影节赞助的闲钱或者政府的拨款去拍不知第几代的实验电影。
同样,也有人抱怨“金像奖越来越商业”,我不知道一个地区的电影产业在跌到谷底
的时候除了偏向商业还能有什么起死回生的途径,批评者言下之意似乎是金像奖从此就
市侩了,失去了分量。这种“艺术至上”的说法在大陆艺术圈里颇为流行,可我看不出
这种说法除了让多几个艺术青年绑起马尾、剃成光头之外,可以产生什么能使大陆电影
的发展凌驾于香港电影之上的效用。事实上PTU就证明了一点,即使在这种低迷的景况下
,香港电影人仍然比大陆影人敬业得多、有责任感得多。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
个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变得功利一些,靠自己的手艺挣钱,这有什么错?看看大陆拍出
了《英雄》、《射雕英雄》之类烂片还敢以“艺术家”自我标榜的导演们,我心里的砝
码当然会无条件地偏向朴实而有诚意的PTU了。
泛了点,回来接着讲杜琪峰。
4,女上司
团结的另一面就是排斥,我们在看老杜团结了谁的同时也得看他排斥了谁。杜琪峰
影片里的平民英雄全都蔑视假模假式的权威人物,而低层的人物不论警察还是小混混都
生活得很真实很有血性。所以外强中干的人物在老杜的影片里是最受排斥的。在PTU里面
这样的人物是女警官黄帮办,看到这个人物我就想起《暗战2》里面的“朱丽花”,片中
这个英文名字的女主管是何等的威风,可被刘青云一句“朱丽花”就喊得气焰全消,似
乎白领丽人被剥下了套装,露出老土的花棉袄一样尴尬。PTU里的黄帮办也是这样,平时
疾言厉色,关键时刻脚软。
这是在歧视女性吗?我看未必,朱丽花和黄帮办与其说是因为身为女人遭到了排斥
,还不如说是因为身为不体谅下情的上司遭到了嘲弄。因为杜琪峰的电影里从来不缺少
女性角色,从早期的《阿郎》到《东方三侠》,到后期的《钟无艳》,甚至还有以女主
角为线索串起来的《天若有情》三部曲,其中女性的戏份都相当重,甚至连银河时期的
警匪片中也总有女警的形象出现,总的来看这些女性的形象都不错,细腻处柔情似水,
豪迈处不让须眉。甚至可以说老杜是香港男性导演中比较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一个,说塑
造出了陈三、陈七这样的女侠形象的老杜会歧视女性,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因此黄帮办这个角色被这么“糟蹋”,只能说是因为她“不讲义气”。而与之相反
,讲义气的另一位女警,其形象就很光彩照人。
说到两性关系就更有意思了,前一阵子陆川的寻枪被娱妓们大肆吹捧为“要替中国
男人寻‘枪’”。搞得陆导一脸尴尬(姜文肯定是不会尴尬的)。实际上片子虽然花哨
,里面的“枪”倒是很老实的,就是“枪”而已。PTU里面的“枪”可就不一样了,那绝
对是男性阳具象征。肥沙一开头有枪的时候不可一世,一旦没了枪就惶惶如丧家之犬,
似乎连和“兄弟”们站在一起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还被一个女上司追得满街跑,一副遭
阉割的症候。出人意料的是,最后的情形居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女上司在枪
战中吓得手枪落地,缩在车里直哆嗦,而本来同样被吓得够戗的肥沙居然摸到了失落的
手枪,不可一世地出现在惶恐自责的帮办面前,还很自豪地说了一句“开两枪吧,不然
报告不好写”。一副小孩子消除了阉割恐惧之后的欢欣状。真是非常好玩。
本来想干脆恶搞一下,把这篇文章叫做《杜琪峰为香港人寻“枪”》的,后来想了
想,始终还是不能接受这个恶俗的名字,也顺便奉劝本土的娱妓们少恶心一点,没事多
看看杜琪峰的片子,了解一下既然身在主流,就只有更加敬业的道理。
--
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做好灌水工作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