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teek (反腐先锋@我有问你意见吗.COM), 信区: Movie
标 题: 爱的碎片中惊鸿一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6日12:43:4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爱的碎片中惊鸿一瞥
刘小枫
摘自<<读书>> 97. 2
基斯洛夫斯基四月在巴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我没有读报习
惯,基氏逝讯发布两天后,友人小林特地打电话告诉我.小林知道我
敬爱基氏,称他为"用电影语言思考的伟大的思想家",常自溆对基氏
作品有真切的理解.基氏年早逝,令我深感痛惜.对一位同时代的
思想家去世感到悲伤,在我是头一次.
基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是波兰人,我认识他仅五年.九一年,瑞
士德语电视台推出基氏的作品系列,每周一片,播放了<<盲目的机遇>>
(Blind Chance, 德译片名"极有可能的偶然事件"),<<没有结局>>(No
End)和<<十戒>>(Decalogue).每一部作品都令我深受感触.这时,他的新
作<<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台译名<<双面薇若
妮卡>>,港译名<<雨生花>>)在影院上映,我赶首场观看.从此,我认定基氏
是当今我最喜爱的电影艺术家.去年,基氏的<<蓝>>,<<白>>,<<红>>三部曲参
加影展,<<蓝色>>获威尼斯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奖,<<白色>>获
柏林最佳导演奖.随后,基氏宣布不再排片.我有些怅然,真希望继续
看到他的作品.
宣告不再排片,就象作家宣布不再写作,哲学家宣布不再想问
题,似乎想说,该说的话说完了.在制作三部曲时,由Danusia Stock
编的基氏"自述"出版,基氏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和创作历程,这为我
已拟定的就<<十戒>>与基氏对话提供了丰富的个人资料.思想是非常
个体性的,艺术思想家是如此,哲学思想家同样如此.
读基氏的代深紫色基调的作品,有一种生命和思想的敏感部位被
触碰的感觉.小林问过我,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作品;几个月来,我
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他的逝世令我痛惜.
我心目中的艺术家(广义的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音乐家,
画家)都具备两个在体性的条件,首先是能敏感生活的心性素质.但
生活中有独特感受力的人,并不乏见,为什么他们不是艺术家?人人
都在切身地感受生活,甚至思索生活,只是程度和广度不同而已.看
来,敏感生活只是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什么叫生
活?生活是个体处身的社会性语言织体,它有表征层面和隐喻层面.
常人对生活的感受游弋在表征层面,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突入到生活
的隐喻层面.我心目中的艺术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运用语言表达
生命感受时突破表征语言织体的能力.
感受生活还不就是反思生活,从在体语言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
者,是艺术家;在隐喻层面的感受中反思在体者,是艺术思想家.有
的艺术家语言能力很强,但其感受未必思索生活的脉动;有的艺术家
对时代生活有丰富的感受,却不能感性地突入隐喻语言.基氏是艺术
思想家,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像一线恻隐的阳光穿透湿重迷朦的晨
雾,感性的语言带有只属于他自己的紫色幽淡悲情的在体裂伤.
这就是基氏特别令我喜欢的原因吗?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感受力
强,又不乏语言能力突破的思想家并非基氏一人.为什么是他?一
定还有别的原因.
基氏是波兰共产党文化制度中生长的艺术家.他中学时,正
逢"波兰十月"革命和匈牙利事件,以后当兵,做工,后考入Lobze
电影学院修导演课程,毕业后拍了十余年记录片.基氏的个体在性的
语境是社会主义日常生活,这种生活秩序的日常结构(表征语言)和
意义结构(隐喻语言)都被规定和设置妥贴,按理说,个体不需要太
多的选择,只需要遵从社会主义事业就够了,似乎个体命运的在世负
担已被这种生活秩序的正当性理念解决了.
<<盲目的机遇>>中的小伙子Witek颇有生活热情,他总是急
匆匆地要赶上那班定期开出的火车.第一次,他抓住正行驶出月
台的车厢手柄,上了火车,遇上一位虔诚的共产党员,布满革命
皱纹的话使他成了革命积极分子;有一次,他在追赶火车时,无
意撞上了铁路警卫,被拘捕, 行 劳教,与一位对社会主义制度心
怀不满的人关在一起,结果成了坏分子;再一次,他没赶上火
车,遇上过去的女同学,于是结婚,升学(学医),当医生,家
庭和事业两全.但谁知,他因公出国访问遇飞机空难.
积极分子,坏分子,医生(中间人物)都是生活的表征层面,基
氏叙事的隐喻是什么?生存偶遇.偶在世个体以自己的身体抛起
的骨子,一面是令人想在此驻足的幸福,另一面是令人身心疲惫的受
伤.基氏觉得,"每天我们都会遇上一个可以结束我们整个生命的选
择,而我们都浑然不觉.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也不知
道未来有什么样的机遇在等待我们."(174页).这等于是与带有人
类终极使命的人民民主社会的日常理念争辩:社会主义事业有如
那班定时开出的火车,某个个体与这班火车的关系依然是偶然的.无
论何种完善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取消个体偶在绝然属我的性质.在
社会制度,生活秩序遇个体命运之间,有一条像平滑的镜子摔碎后拼
合起来留下的生存裂缝.偶在的个体命运在遵循历史规律进步的社会
制度中仍然不可能找到依托.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生活都是极其
伤身的,空难只是一个夸张的隐喻.对个体生命有绝对支配权的
无常,像湿润的雪花粘在人身上,然后把这个人身化掉;生存裂
缝"不论是发生在飞机上或床上"(176页).社会主义的生活语言
织体通过设定历史规律在生存的隐喻层面取消个体的偶 在性,
是不切身的.
作为艺术思想家,基氏喜欢讨论大问题:正义,死亡,自由,平
等,爱等等.这些大问题在他眼里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中,这些大理念都体现为具体的社会秩序中的个体私生活事件.无论
社会制度的正当理念是什么,泪水是 探 津还是紊 奈兜?只
有噙着泪水的每个我知道.自由民主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
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理解,即
"针对人性化,隐私及个人的层面,而非哲学,更非政治或社会的层
面来讨论"自由,平等,博爱(387页).叙事作家总是通过个体性
的生存事件来探讨理念的负担,正因为这种本性,对理念的理解要
切身得多.既然人文思想家都是通过私人性事件去探讨理念的具体意
涵,基氏的独特之处就并不是他对人民道德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私
人性解读.
基氏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呢:是他的私人性解读中所表达的一种
私人信念:珍惜生命中爱的碎片.他说,"我喜欢观察生活的碎片,喜
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291页).生活
中有各种碎片,基氏的所有作品都是辍拾某个爱的碎片.爱没用抽象
性,只有具体性,即偶在的肉身性,爱的在性就是碎片.似乎亚当和
夏娃走出伊甸园,爱就被粉碎了.要爱,就得甘愿成为碎片,这是超逾
社会制度正当性论证负担的事.基氏的艺术触角超逾了两种社会制度
的正当性争论,只有对个体的在世负担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破
损的爱感.
如今,爱的主题,要写得感人,极不容易.基氏的"红色"像一个
康德式的提问:爱怎么可能?
( 对三部曲的介绍,分析与评价.略.)
基氏作品构成了一个隐喻的织体,不少人物在各个作品中交错出
场,生活是偶在的网络,道德意识像是这张布满灰尘的网上的蜘蛛.
基氏的道德焦虑比是律法主义的或决疑论的,日常道德是蓝色的.而非
黑白分明.不仅人间幸福是残缺的,人间的爱也是破损的.一个偶在
个体的命运是由一串偶然事件聚合而成的,个体没有一个恒在的依
持.在基氏的叙事中,偶在是决定性的,即便是爱,也在偶然中成为
碎片.道德是对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的珍惜,这种珍惜是蔚
蓝色的.
基氏的叙事决不仅仅为了展示爱的碎片,他记叙过两件小事.
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认出了他,走上前来
对他说,自从她看了"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她现在知道,灵
魂是存在的.基氏听后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
真的存在,就值得了!"
在柏林大街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人认出了他,拉着他的
手哭起来.原来,这女人与她女儿虽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人有
五,六年;前不久,母女俩去看了<<十戒>>,看完电影后,女儿
吻了母亲一下.基氏觉得,"只为了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
那部电影就值得了."
基氏知道,那个吻的爱只持续了五分钟,尽管如此,只为这只有
五分钟的吻,他觉得自己的创作艰辛是值得的.爱的碎片只是生活中
的诸多碎片之一,然而是唯一可以支托偶在个体残身的,值得珍惜的
碎片.
我觉得,这是我敬爱基斯洛夫斯基的真正原因,他是令人怀念
--
父亲留给了我一块面包,我要好好的活着!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2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