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Movie
标  题: 雾中风景--难忘的电影音乐(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03日19:37:3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lassical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leonado 所发表 】
 雾中风景--难忘的电影音乐
文/张小册
  严肃的电影与严肃的电影音乐一样,并不常见,也形不成轰动的效应,就像希腊导演安
哲罗普洛斯和作曲家卡兰德罗的艺术,至今只被少数人所认可,或者仍旧存在着争议.但他
们却代表了某种未来的方向,甚至为电影以外的正统音乐提示着发展的前景与契机.第一
次听到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的音乐是在深夜,挺舒畅的,想她不像是在作
严肃的音乐厅音乐,好像也不值得挂牵.但说不上它怎可以消除初夏给人带来的那种早熟
的郁闷,在那里令一个极欲驾驭现实问题的人揣摩它的神秘、冷寂与无动于衷的凝视.它
在那儿不厌其烦地捻弄着圣洁灵魂的褶皱,与中国的实际决不相干,仔细地瞧那摞慕尼黑
ECM公司的唱片,想不到,这便是塞俄.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ulos)曾经向我投注的
凝视,"尤利西斯的凝视".
  "尤利西斯之旅"(一译"尤利西斯的凝视")的音乐节奏很潺缓,连变奏部分也是如此.
起始,中提琴紧贴着弦乐队的雾霭像一只海鸟那样茕茕地升入空中.紧接着的祈祷文乐段
由手风琴主奏,以希腊式的目光渲染了寂寥的万象.从第五乐段开始,双簧管及大提琴分别
承担起尤利西斯的主题变奏,第七段"河"着重表达漂泊者的感知与意绪,力图契合安哲罗
普洛斯的创作主旨——那是人类命运的逻各斯,在回归后仍然找不到寄宿的家园.整张唱
片中最长的一段是"尤利西斯的凝视",它体现了卡兰德罗深厚的古典音乐素养.无论是安
氏的电影还是海伦的音乐,它们都很严肃,仿佛乔伊斯与福克纳的小说,它们需要一位有充
分准备的、耐心的读者去不断地斟酌,既要懂得电影,也要懂得音乐.总之,它们不是官能
的产物.
  安氏在电影里最擅长运用长镜头与空镜,同时所有的大场景又都有舞台戏的效果,远
景中的人物仿佛舞台的道具,分享着戏剧的主题,这种独特的处世作风反而使世人意识到
,电影这门艺术并没有走到语言的极限.他的影片往往长达三四个小时,几乎无须配乐.而
一旦出现音乐(主要是"内景音乐"),它如同在提供影象的言外之意,音乐成为长镜头的声
带,它使画面最终化为柔板与悲歌(adagios and elegies),持久地定格在阅读的记忆里,
仿佛破梦的呓语驱之不散.作为安氏的声带,卡兰德罗总是他创作进程中最初的拓荒伙伴
之一,作曲家和导演一起酝酿电影的雏形,参与的结果使音乐成了和角色、场景、镜头、
蒙太奇以及布光同样重要的电影元素,反过来,正如海伦所言--"我寻找内在的节奏,我确
信自己受到安氏电影语言内在秩序的影响.然后,我在电影的剪辑或曝光度上确定我所需
要的色彩和配器."
  海伦出生于希腊中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提切俄(Teichio),她日后音乐中的赞美诗和自
然气象完全受益于童年的经历.六岁时全家迁居雅典,她开始知道汽车、半导体和电影.由
于公寓和一座露天剧场毗邻,她可以透过卧房的窗子欣赏免费的电影.八岁时她迷上钢琴
,并在雅典的音乐学校(Hellenikon Odion)接受了十五年的正规教育(这所叫奥德翁的学
校培养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然后进入雅典大学研读历史及考古学.1967至1974年是她的
巴黎留学时期,她参加流亡社团,主攻民族音乐学,遭遇巴黎的爵士纪元,间或创作商业歌
曲.然后她回到雅典,离婚,上电台,办民族音乐试验室.1 979年被她视为命运的转折点,她
开启了电影作曲的职业生涯,合作者是希腊诗人兼新电影流派的导演切瑞什托菲斯(Chis
toforo Chillstofis).1982年海伦因前者的影片"芳名罗莎"(Rosa)在塞瑟隆尼基(Thess
aloniki)电影节上获得原创音乐奖,颁奖人正是评审团主席安哲罗普洛斯,他们的合作也
由此开始,以后的九年可谓硕果累累,两个人物以类聚,谁都没有辜负了彼此间的厚望.80
年代安氏创作了他的"漂泊"(也作"沉默")三部曲,当首篇"塞瑟岛之旅"告竣之后,安氏在
访谈录中称赞海伦正是他所需要的那种博采众长且深具古典音乐实力的最佳搭档.卡兰德
罗不仅创作电影音乐,而且也涉足希腊的先锋戏剧,她的第二个丈夫就是一位戏剧导演,卡
兰德罗迄今已为3 5部剧本谱写了音乐.
  1991年卡兰德罗与"当代曲集"公司的组织者曼弗雷德·艾歇尔携手推出她的第一张
ECM唱片,囊括了安氏的漂泊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及"雾中风景") ,从而为其音
乐带来更广泛的影响.至今她已有四部电影配乐专辑贴上ECM的标签.这些作品并非电影的
原声带,而是在原创的基础上增加了作品的长度与深意,可见她并未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电
影的某个细枝末节.E CM创立于1969年,以推广正统的爵士乐起家,最初的王牌即是挪威的
萨克斯手让.加巴雷克(Jan Garbarek).但ECM推出的"新系列"唱片却几乎囊括了所有重
要的当代严肃音乐作曲家的佳作,这样的作曲家像亚当斯、施尼特凯、阿沃.帕特、坎切
利乃至布赖亚斯等等.在我的印象里,E CM宛若古典的急先锋,按时尚的话讲它很另类.至
于唱片的装帧,它总是摆出零度的感情与零度的色调,只消想想卡兰德罗的气质,就不难理
解"裁缝们"高邈的心境了.顺便说一句,加布雷克在1 985年出了一款ECM的唱片叫"好吧,
来听灰色的歌声"(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七首曲子的标题皆取自瑞典
当代大诗人特朗斯特罗(Tomas Transtr ō mer)的诗句,而诗人的汉译版诗全集刚刚在国
内面世,想必有心的读者在听过唱片之后,一定会惊诧诗与爵士乐原本竟有这样的一段奇
世姻缘!
  "养蜂人"的配乐更趋向于爵士一边,这正像安哲罗普洛斯在1988年的访谈录中阐明的
那样,实现了传统长笛音乐与萨克斯管爵士乐的完美融合.他说:"在我的脑海中先有门德
尔松的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协奏曲,我要海伦.卡兰德罗朝这个方向去寻找灵感,我们让
音色像是在高声嘶叫的双簧管成为乐队中的主奏."E CM公司为卡兰德罗录制的"电影音乐
专辑"(编号ECM1429)中的第八段"呐喊",启用的正是1986年的原谱,但听起来感官上很节
制,只是实现了制作人最初的理念,因为萨克斯的呐喊主部被封闭在古典音乐的氛围里,只
是一段通常意义上高傲的电影配乐.其实,最惊心动魄的表现倒是在唱片的第十四段,仅凭
这短短不足四分钟的曲子,我想喜欢让.加巴雷克爵士乐的朋友,就没有理由不过目这张
唱片.这首"告别与华尔兹主题的即兴曲"完成于1 988年,似乎是两情相悦,萨克斯管忽然
在淋漓尽致的变奏中显出极尽庄严之能事,它如一个穷途末路的浪子,愁肠百转,将原乡之
梦寄予无限,慢慢地气绝了,但在卡兰德罗钢琴的理性约束之下,却显得欲罢不能,至死不
休.那两件各持己见的乐器相互纠缠,说到底,竟达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张力,它既非古典
,也非爵士,而是在古典的套索下挣扎成一片不羁的天籁.卡兰德罗在1 977年就听过加巴
雷克的录音,她说那里潜藏着巴尔干的元素,他们的合作真可谓是貌离神合.
  1988年以前的三部安氏电影配乐更少有愉悦的色彩,它们更具有试验的成色.高音萨
克斯、民间的桑多利琴(Santouri,铁制扬琴)及钢琴每每各抒已见,容许有游离的华彩形
式.当然,前卫的策略也是显而易见.从"尤利西斯之旅"起步,简约和划一的迹象取代了上
述的痕迹,她开始倾向极简艺术,既不再屈从古典,像"塞瑟岛之旅"那样基于维瓦尔迪的两
个曼多林大协奏曲,也不再像"养蜂人"那样倾心于现代爵士乐,而是将希腊的民间歌调、
拜占庭音乐和现代爵士乐顺理成章地杂糅并蓄于一体.甚至你可能感觉她的音乐开始失于
动机的单调,并且沉湎于一种9 0年代普遍的情调主义,但其成熟的形式却无可厚非.那是
一种封闭于内心的音乐,可以进入无所事事者的思绪,间歇地从一个片断向另一个片断阅
读.和安哲罗普洛斯的理念如出一辙,它决非动作的音效,而更像一位满怀异像的漫士,周
游于心灵的大千世界.
  二十世纪以后的严肃音乐作曲家,和电影建立干系的并非无计其数、但要数起来还真
很费神.电影曾经给他们带来了什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里用了钢琴和钢片琴
,仿佛管弦乐队方才演释的是默片剧场中的一场大戏,如今到了该用伴奏刺激你的地方,瞧
,老肖开始在舞台的一侧手舞足蹈,过去的行当就这么轻易地派上了用场,交响乐的配器风
尚也便如此乖张地被演化下去.这便是电影的效用,维斯康蒂的"威尼斯之死"不是破天荒
地放慢了马勒小柔板的速度么? 然后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猛然提了一个奇妙的问题:"跟
意大利人合作的是谁?我们要和他签约".纵然假设死者可以复活,签了约又能怎样呢? 艾
伦.科普兰作为电影的当事人曾经说过,上百万人进了电影院,但终究又有几个人真正听
到了你的音乐?看过英国电影"简爱"的中国观众,你可曾记得福雷? 看过"W的悲剧"(泽井
信一郎,1984)的人,你是否会对萨蒂记忆犹新?当身穿黑色泳装的特丽莎在影片"生命不能
承受之轻"里跳进清澈的温泉,你可看见布满青草的小径,想起弗雷德里克的雅那切克,幻
见他那不幸夭亡了的女儿奥尔嘉,如今却在特丽莎五光十色的青春里灵魂附体.看过基耶
斯洛夫斯基"三色"的人,你是否听到了大康塔塔里的齐毕尼夫.普莱斯纳( Zbigniew Pr
eisner)、你是否在朱莉手中的方糖与流浪汉的短笛之间瞥见了攸忽无助的命运?瞥见一
群踉跄着的音符以斯拉夫的方式欲言又止.还有"钢琴课"中哑女艾达之人生憧憬,以及迈
克尔.尼曼( Michael Nyman)的琴键抒情诗,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因为电影这门第七艺
术的存在,音乐融入了放映机投向银幕的一束强光,破天荒地变为视野里持续不绝的画中
世界.
  当卡兰德罗成了安哲罗普洛斯的声带,你是否只看见雾中的风景,看着狭隘的城市丧
失了生活的景深.雾像一只猫,举足不定、一切不再沸腾,晦黯的尘世因为雾的颗粒而优美
.电影中的旋律总是近在咫尺,而又难以琢磨,如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一样,当你将它朗诵
出来,说到底.我们该感谢什么? 为了心中的图画与激情......
 
--
我们在街头拥吻,背后的城市正在轰然倒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14]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3.13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