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ulD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信区: Movie
标  题: 献给天妒其贤的基耶斯洛夫斯基(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4日13:26:1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编者按:无疑,基斯洛夫斯基算得上是八九十年代在世界影坛最具影响力的波兰导演。欧
洲一些影评人称他是:"伯格曼、费里尼之后作者电影的传人。"剥去商业操作需要的电影
外包装后,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构成的是一幅独特的电影人文景观,一次关于精神家园的
重构。值此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六周年之际,仅以我们真诚的文字献给天妒其贤的波兰导
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当春天才刚刚露出一点头绪,我就慌忙的换掉厚厚的衣服了,也许是冲动了一点,也许是
早就蓄谋已久。正如生存的压力令我没有时间尽情的释放烦恼一样,每天的工作等着做,
我只有坚持。所以,早已心乱如麻的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情轻松一些。此刻,我是多么的
想去郊外的草地上静静的歇上一会儿啊,让温暖的阳光渗过迷离的树影零零碎碎地洒在我
的脸上,就像《蓝》、《白》、《红》中的主角一样与时间自由的玩耍。可是,也就像基
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宿命的注定吧——注定了我现在无言的疲累和难安的落寞。 

算了,在我们成长的孤独中有过无数次这样的困境,我们因为迷惑而成长,生命也因为基
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而绚烂,多年后我打捞生命的碎片,一切恍若雾中风景。真不敢相信
,《蓝》、《白》、《红》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六年了。六年!六年
时光的冲刷是不是可以忘记这样一位离我们而去的朋友了呢? 

==============================================================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6.27.--1996.3.13.),生于华沙。1957年至1962年间,他在专业
学校学习戏剧技巧;而后的四年,就读于由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洛兹电影学校修导演
课程,毕业作品是记录片《来自洛兹城》。1969年,凭借纪录片《照片》,年轻的基耶斯
洛夫斯基登上电视舞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其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1971年波兰
港口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而另一部纪录片《初恋》在1974年的国际短片节上夺
得金龙奖桂冠。也就是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生涯起源于纪录片,他独特的拍片风格
使他在六、七十年代独领风骚。1975年他制作了首部故事片《人员》,并赢得了德国曼海
姆电影节上的第一个奖项。76年,他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烙印》获得莫
斯科电影节大奖。可是好景不长,他的下一部影片《盲目的机遇》惨遭禁映,直至八七年
才重见天日。 

正是因为这样,他尝试回头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于是在1988年震惊西欧文化界的
电视系列片《十诫》诞生了。他并不是直接引自圣经十诫中的某一条诫律,而是将十诫的
教义重新诠释,以思辩性的论证态度来反映出将十诫教条化的荒谬性。到了1991年,基斯
洛夫斯基带着《双面薇洛妮卡》来到戛纳,用他独特的视角把一个浪漫的故事带给了观众
。于是他用金色的棕榈垫起了沉沉的胶片。从1994年他的《蓝》、《白》、《红》开始横
扫欧洲各大电影节,《蓝》在威尼斯影展上大放光芒,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
佳摄影三项大奖。同年,《白》在柏林影展上同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95年,他的《红
》更使戛纳的评委们不得不为之折服。 

可是享誉国际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于1996年3月13日走进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享
年54岁。消息传来,令许多关心电影文化发展的爱好者感到痛惜,国际影坛又失去了一位
具有人文思想的导演。广阔的墓地,何处才是出口?是否当我们第一步踏进这里的时候,
就注定要和这里的一切融合? 

避开喧嚣的人群吧,静静重温那些伤感的影像,或许只有这样,还可以留下你真诚的一瞥
。 


浅黄色的宿命困境 

     哦,你们坐着小木船 
     因渴求聆听我的歌声, 
     尾随我在歌唱中驶向彼岸的木筏;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随我冒险驶向茫茫大海,因万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横渡的大洋从没有人走过;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这是但丁《神曲》"天堂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也是《双面薇洛妮卡》中薇洛妮卡所唱
的一段。这就是一个浪漫而神秘的故事。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
的名字,都叫薇洛妮卡,都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和音乐天赋,但也都有心脏病。波兰少女在
舞台上以天鹅垂死般的哀鸣歌声演出了自己的绝唱,猝然倒地而死。同时法国少女也感到
了心脏剧烈的疼痛。她退出了歌剧训练,莫名其妙地爱上了一个表演木偶的神秘男子。这
个上帝一般的男子告诉她,他表演的木偶每次都做两个一模一样的,以防"坏掉"。活下来
的薇洛妮卡从此感悟到生命的神秘、脆弱与无奈。在影片的最后巴黎的维罗尼卡在自己旅
行的照片中看见了华沙女子对自己静静的注视,原来曾经这个世界上有那样一个跟自己一
模一样的人的存在。 

很难一下子清楚的体会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的复杂感情,似乎没有人会相信他是
要谈什么"主义",只是一次次在电影里有意无意地对比法国与波兰的他,确乎永远在对波
兰的尖刻后面有一丝温暖的怀念乃至激赏,而在对法国的平稳叙述中暗示着一种欠缺,在
欠缺里时时回首注视自己的故乡,就像他让华沙的女子死去而让巴黎的女子寻找,她们的
连接生死两界,唯一的证明是那张照片里的注视。错失和释然彼此轮回,一种迷宫式的思
维自始至终框定在无止境的宿命之中。 
  
看过《情书》后的朋友都会记得,当博子在街头与骑车的藤井树擦肩而过的时候,那种惊
讶与错愕,豁然与悲伤的表情。同样的,薇洛妮卡想起与自己交错而过的、那相同容颜的
女子,站在初秋的金色里、在命运的不可知中凝视自己,那种表情是我们无法逃避或是摆
脱的


--
The secret of happy living is not to do what you like, 
              but to like what you d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7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