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编号:2707), 信区: Movie
标 题: 这个女性导演的时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3日21:42:1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从20世纪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以来,她们已经不再被禁锢在“或母亲或妓女”的身份;
而自她们拿起导筒的时刻起,也注定了她们会迎来属于她们自己的辉煌——一个导演的女
性时代。今年的奥斯卡,有11名女性导演或编剧获得提名资格,这在奥斯卡的历史上是绝
无仅有的。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继1977年获提名的意大利导演Wertmuller和
1994年获提名的新西兰导演Jane Campion之后,成为历史上首位获提名的美国女导演,并
最终凭借《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意味着女性在电
影制作方面的表现得到了主流的认可和推崇。
电影基因在血液中沸腾
教父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她是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女儿,影星尼古拉斯·凯
奇(Nicolas Cage)的表妹;曾当过模特,是法国品牌LV设计总监的潮流顾问。她注册了
自己的服装品牌Milifed;作为演员,她的银幕的处女亮相是一个接受洗礼的男婴;她还出
版过个人摄影集,并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长片《The Virgins Suicide》设计了全部服装—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她在各个领域的多才多艺。但最重要的,是现在,她是美国历史上第
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女性,同时也是第7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获得者。
2003年,她编写、执导并参与制片的《迷失东京》让她如此迅速地达到了电影事业的高
峰。27天拍竣,大量采用手提摄像机在街头取景,自然灯光和即兴场面设计……《迷失东
京》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在2004年奥斯卡晚会上,
他的父亲对她说,我早就想把家族的生意传给你了,或许这不是玩笑,她真的是一个拥有
电影血统的“教父的女儿”。
带黑头巾的天才导演:萨米拉·麦马巴夫(《少女总统》(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
和索菲亚·科波拉一样,她也出生在导演之家,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导演,哥哥主攻摄
影与剪接,14岁的妹妹汉娜也曾拍摄过两部短片。萨米拉·麦马巴夫(Samira Makhmalbaf
)1980年2月15日生于德黑兰,7岁的时候,她就出现在她父亲导演的电影《The Cyclist》
中,14岁高中毕业之后她就进入自己家庭创办的电影学校开始5年的学习,在她17岁时,她
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The Apple》,这部作品在两年之内接到了100多个国际电影
节的邀请,并且在30多个国家的影院中上映,在次年,年仅18岁的她带着这部作品成为戛
纳影展非竞赛单元中最年轻的导演。1999年,她制作了她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黑板(The
Blackboard)》,并且同样凭借这部电影成为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最年轻的导演,同时
赢得了评判团奖。
2003年,年仅23岁的萨米拉·麦马巴夫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曾三次有作品被选入戛纳电影
节参展的导演,她以自己的第三部剧情长片《少女总统》再次进入康城戛纳影展的竞赛单
元并最终获得了评判团奖。
中国红抢眼国际影坛
有位嘉人,在水一方:张艾嘉 (《20,30,40》)
20岁时事业小成,她成了亚洲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
30岁时一见钟情,她等到了自己的真爱。
40岁的黄金时期,她成为华语圈最好的女编剧、女导演,《新同居时代》、《心动》、
《少女小渔》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她还参加过像《红提琴》这样的国际巨制。就像《
时代》杂志日前报道的一样——“她刚刚到达自己的黄金时期”。
如今,张艾嘉以新作《20,30,40》成为最受瞩目的华人女导演,这部由她自编自导的
电影成为惟一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但与此同时,她也告诉人们她不是女
强人、女超人或女铁人,她很普通,不施粉黛,声音轻柔,喜欢穿简单的T恤和工装裤,不
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岁月历练后的美丽与智慧,看她淡淡地抿一口咖啡,爽朗地一笑,前尘
往事似乎都在这言谈间一笑而过。
女人四十更显风情:许鞍华(《玉观音》)
在这个专题中提到的所有女性导演中,许鞍华无疑是其中资历最老的,她曾执导过近二
十部影片,并且担任过七部电影的制片人,四部电影的编剧,两部的副导演,一部的美术
设计和另外一部的服装设计,并且还在七部电影中客串演出,这样的成绩在整个女性导演
的历史上都是非常辉煌的。
文学功底深厚的许鞍华将自己的电影打造得宛如幽雅的文学作品,既有恬静温婉的柔和
气质,又有激怀壮烈的革命精神。她的作品类型庞杂,从剧情片到武侠片、恐怖片都有涉
猎,但其中最能代表她风格的,还是基于社会与人生题材的文艺片,从早期的《投奔怒海
》、《今夜星光灿烂》到近期的《女人四十》和《千言万语》,都带着鲜明的许鞍华个性
;看似平淡的镜头下蕴藏着惊涛骇浪一般的人生际遇。
淡似徐风,静如初蕾:徐静蕾(《我和爸爸》)
如同她在《双雄》中令人尴尬的角色,以及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毕业之后获得的“
青春之星”、“北京形象大使”的称号一样,在她从业之初,人们对她的关注还仅仅局限
在她靓丽的外表。而现在,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终于纠正了这种错误的认识,这
部电影已经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她也收到了包括美国西雅图、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多
伦多和东京国际等多个电影节的正式邀请。这对一个初次执导电影的年轻女孩来说,无疑
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赞赏和肯定。
一切似乎都无法改变她,她还是穿着她最喜欢的白色衣服,背着超大的背包穿过北京的
胡同和上海的弄堂。虽然已经成为一名著名导演,她还是从前那个质朴的徐静蕾,淡似徐
风,静如初蕾。
巾帼中年方显神威
像身材一样细腻:南希·迈耶斯(《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
和同时代坚决的女权主义导演凌厉的风格相比,她的电影剧本和她直接导演的电影中所
表现出来的性格,如同她155厘米娇小的身材一样柔和细腻,在那里更多的是浪漫温馨的家
庭喜剧,而不是女性权利的控诉和呐喊。《爱是妥协》是这位费城女导演执导的第三部电
影,她同时还担任了影片的编剧和监制。南希·迈耶斯(Nancy Meyers)是位不折不扣的
浪漫派,但能够用低成本的爱情故事创造出如此的票房佳绩,更进一步证明了导演的非凡
天分。
我理解女人的灵魂:简·坎皮恩(《裸体切割(In the Cut)》
简·坎皮恩曾获得过23个重要的电影节奖项,其中包括包括1983年的奥斯卡奖,1990年
和1999年的威尼斯和1986年的金棕榈奖。1989年她的处女长片《Sweetie》充分表现了她对
女性感触的细腻描写。从这部电影开始,她以后的每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女性,她说:“这
是因为我也是女人,我理解女人,我理解女人的灵魂,女人的一切。这是我的独特的洞察
力。”1993年她的《The Piano》或许可以算是她最优秀的电影。真实、优雅、诗意如此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尽管她此后的电影似乎出现了一种艺术性上的滑坡,但她仍是女性电影
执行者中声音最响亮的一个。
深入杀手内心:帕蒂·简金斯(《女魔头(Monster)》)
《女魔头(Monster)》是2003年最风光的独立电影,它几乎出现在各大电影节的获奖
名单中,虽然光彩更多地来自片中的主演查理斯·塞隆,但是为这个故事创造出惊人效果
的女导演帕蒂·简金斯(Patty Jenkins)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这是她执导的第一部叙
事长片,她用仅仅500万美元的成本创造了3000万美元的票房,并将一个从未获得提名的花
瓶塑造成了接受奥斯卡加冕的实力派明星。
(Kyle自《电影双周刊》)
--
人的逻辑是人世间的最高逻辑,强权的逻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最高逻辑,接受这个最
高逻辑的检验,只有这样做,强权的逐渐进化才有希望,社会进步的代价才可能减至最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否则,强权没有不走向大奸大恶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强权,而是不承认强权的原罪,败则天不假时,成则得意忘形。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9.5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