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yan (When Dumb meets Dumber), 信区: Movie
标  题: [转载]家族时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26 18:33:25 2004), 转信

http://www.xici.net/board/doc.asp?id=39275177&sub=0&doc_old=0

家族时刻  
作者: Antoine  

家族,意味着血脉相承的传统,是基因传递而构成的因果关系。家族,通常直白的表明着深厚的根基和庞大的势力。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有文化领域,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历史和现在,“家族”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今年陈杂纷乱毫无阙疑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尘埃落定后,在《指环王Ⅲ王者归来》一手蔽天的缝隙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姓氏和比较熟悉的名字──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她本人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导演提名。如今的世界影坛,有两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年轻女导演,她们是如此的年轻和富有才华,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索菲亚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更为年轻的伊朗姑娘萨米拉.马克马尔巴夫(Samila  Makhmalbaf),她在十八岁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苹果》就使其饮誉戛纳,并在二十岁和二十三岁时,分别以《黑板》和《下午五点》获得了相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毋庸置疑,她们分别属于电影领域两个“电影家族”的成员。萨米拉有个拍摄了《魔毯》、《坎大哈》和《纯真时刻》的伊朗著名导演父亲穆森.马克马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她的母亲是导演了《我是一个女人》的玛芝娜.梅斯克尼(Marzieh Meshkini),哥哥是摄影师与剪接师,甚至幼妹在十一岁时也制作了一部DV短片,他们组成了“马克马尔巴夫电影家族”。相比之下“科波拉家族”的知名度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让人家喻户晓,正如索菲亚所言:我突然有一天醒悟到我们家族没有一个人不是电影人这一事实,晚餐时的话题始终围绕着谁拍了什么电影之类。
 
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科波拉家族”到索菲亚这一代,共有祖孙三代四个人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小金人。“家族”的挚旗者是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的著名电影人,索菲亚的父亲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九个奥斯卡小金人中的六个是属于他的;索菲亚的祖父卡迈恩.科波拉(Camine Coppola)是位音乐指挥兼作曲家,他为《教父》系列(一集和二集)做的音乐已经与那两部伟大的影片一起不朽了,并且获得了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堂兄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是好莱坞的一线男星,他凭借影片《离开拉斯维加斯》(Leaving Las Vegas)获得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兄长罗曼.科波拉(Roman Coppola)在2001年执导了电影《CQ》;索菲亚的母亲是摄像师、时装设计师兼纪录片导演;姑母是演员,曾出演过弗朗西斯的四部电影;另外一个堂兄也是演员。发生这一切的缘起是因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个工作狂,但他不止一次的宣称:他很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分时光。他不可能把他的两个最爱分隔开来,所以我们早在1972年他导演《教父》时就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观,在阴郁而温情的“科莱尼昂家族”中处处闪过“科波拉家族”成员的影子。弗朗西斯的观点是:“我制作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教父》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家族电影。其实我想说,为什么不让我妹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呢?为什么不能让我的爸爸给我的电影谱写音乐呢?为什么不能为我新生的孩子拍摄洗礼的场面?其实这样很好,这样总能留下一些纪念,这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家族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以前的模样。”秉承“家族电影”要由“家族”成员参与这一原则,只要是“科波拉家族”成员负责制作的电影,我们就能在片子中看到其他“科波拉家族”成员的身影。
 
“科波拉家族的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缔造这个“电影家族”的人是弗朗西斯,他是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这个能飞快地吃下一盘牡蛎让同桌的人几乎都吃不上的美食家在1939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由于其父是位音乐家,所以他从小就十分熟悉剧场和表演。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又攻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影剧系,获电影硕士学位,他属于好莱坞较早一批科班出身的电影人(而非传统的学徒出身)。
 
 弗朗西斯从1953年开始独立拍片,但渐有起色的电影生涯是从编剧开始的,从不成功到成功,从无名到有名,肯定是需要一个艰苦过程的,所以直到1970年,因为参与了电影《巴顿将军》(Patton)一片的编剧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时,他才声名鹊起。
 
可是真正使他在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界树立地位的是他1972年编剧并导演的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可以说这是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该片在第四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赢得了最佳影片、 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这部影片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中的一个经典类型,被称为“史诗性的黑帮电影”。这部改编自马里奥.普佐著名小说《教父》的同名电影拓展了黑帮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与犯罪的范畴,并且以史诗性的视角将影片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斗争的深层涵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教父》一片上映后,立即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引起了轰动,被美国电影评论界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自此一举成名,迈入了世界级著名导演之列。
 
《教父》的巨大成功促使弗朗西斯与原小说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Ⅱ》。这部续集让弗朗西斯花费了更大的精力,也让他更为满意。此片共耗资一千五百万美元,票房收入则达到了两亿三千万。影片的艺术性更强,最有特点的镜语手段是从头至尾使用闪回镜头,同步表现第一、二代教父的奋斗经历和内心世界。他用史诗的架构去表现美国黑手党的产生历史、内部斗争和与美国政界、警界、乃至宗教界(《教父Ⅲ》)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第一次在电影中以“人”的标准去衡量与主流价值观相对立相抗衡的美国黑帮份子,特别表现他们的“盗亦有道”,与中国古代的“江湖道义”颇有契同之处,可以让普通观众用猎奇的眼光去窥视一个他们不甚了解的世界。并且影片传递出的奋斗精神与美国社会一贯标榜的“美国精神”十分相符,在观众中引起普遍的共鸣。该片获得了第四十七届奥斯卡七项提名, 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音乐(他的父亲卡迈恩.科波拉)、最佳美术六项奖项。
 
《教父》系列的名利双收使弗朗西斯更具热情的投入到另一部野心之作《现代启示录》的拍摄当中,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之心》,他自己筹资三千六百万美元不惜工本的追求艺术上的完美。然而,影片的摄制过程却进行得极不顺利,由于该片的反越战主题,得不到美国军方的支持,又出现了台风和演员的不合作,预算一再超支,似乎一切都在和他作对,拍摄工作一度陷入混乱,美国《娱乐周刊》称这时的弗朗西斯是一个“失去监督的疯子”,他的妻子把这一切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影片表现了一个狂躁、沮丧、吸食大麻、神经近于崩溃的暴君形象,他对自己和整个世界表现出失望。1979年,弗朗西斯赶在圣诞前夕发行了这部影片。然而,当时的评论界和观众对此片的反应几乎都是一片沉寂,他负债累累,几乎破产。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现代启示录》实在是一部杰作。弗朗西斯通过这部电影深切反思了战争暴力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战争把一个拥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变成了一个嗜血的独裁者。弗朗西斯用真实而华美的影像风格,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该片又是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中具备经典意义的扛鼎之作,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弗朗西斯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数码技术,制造了大量战争场景的影像奇观,《现代启示录》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应用数码技术的战争电影,因此,弗朗西斯与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被并称为“数码三杰”。
 
  如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已在好莱坞的浮光掠影中沉浮了半个世纪,他曾经因为横溢的才华和实干的精神而赢得亿万财富,也因为对完美艺术的执著追求而赔得倾家荡产,这个历经世事步入晚年的老人应该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十六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笑得最开心,因为他心里最明白“自家有女初成长”,“科波拉家族”后继有人了。
 
“家族事业的继承人” 索菲亚. 科波拉(Sofia Coppola)
 
“金草莓奖”(Razzie awards)的评委曾经在杂志访谈中说过:“金草莓奖”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是“让索菲亚.科波拉决心永不再演戏”。1990年,在弗朗西斯拍摄《教父Ⅲ》时,索菲亚.科波拉顶替了威诺纳.赖德(Winona Ryder)出演了一个角色,在影片中她的表演中规中矩,并无太大的漏洞,但由于她显赫的出身,该片使她得到了“金草莓奖”的两个奖项“最糟糕新人奖”和“最糟糕女配角奖”。评论界攻击说:父亲没有分辨能力,女儿没有才能。在获得“金草莓奖”后索菲亚.科波拉再也没有出演过任何电影。
 
如今14年过去了,索菲亚.科波拉获得了奥斯卡的小金人,评论界对获奖影片《迷失东京》好评如潮。索菲亚的成长经历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科莱尼昂家族”的影子,那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她?这么多年过去,她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拥有科波拉的血统还是有父亲与丈夫的协助?对于那些卧薪尝胆的岁月,我们做出的很容易的估计往往不是答案。
 
索菲亚.科波拉1971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北加州,并在那里长大。她第一次走上银幕是1972年,在她父亲执导的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中饰演男婴麦克.弗朗西斯.里兹(Michael Francis Rizzi)。两岁时,她又在《教父Ⅱ》(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中饰演了一个在轮船上玩耍的儿童。随后的几年里,索菲亚又相继在她父亲执导的四部电影中饰演角色:《局外人》(Outsiders,1983)、《斗鱼》(Rumble Fish,1983)、《棉花俱乐部》(The Cotton Club,1984)和《时光倒流未嫁时》(Peggy Sue Got Married,1986)。她还分别在蒂姆.伯顿(Tim Burton)导演的一部短片和尤瑞克.保加耶维奇(Yurek Bogayevicz)执导的长片《安娜》(Anna,1987)中出演过角色。在获得“金草莓奖”后,索菲亚感觉到“家族”盛名下的压力,“整个家族被笼罩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件事太恐怖了”,在访谈中她说:“我并没有想过要当演员,偶然做了几回演员,得到了我十八岁年纪所不能承受的冷酷非难,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知道了这并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最难过的是,在本能的逆反父母的年龄阶段,还得听从导演父亲的指示做事情,这才是对我最大的挑战。”她开始尝试着做与电影无关的事,考入了加州大学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学习美术,并且开始设计时装,为美国和日本的时尚杂志拍照片,也做过脱口秀主持人,认识丈夫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之后还曾拍摄过MTV。索菲娅说:每次我坐飞机时都不知道在“职业”一栏填什么好,最喜欢的是谎称学生蒙混过关,“做过那么多事情,虽然每份职业都曾认真去做,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电影的老路上。”“(在选择以电影为事业的过程中)是遇到过一些阻碍,不过并不多。我们家的每个人都在干电影这行,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独创的东西,我上了艺术学校学绘画,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是在尝试过很多事情之后才最终决定干电影这行的。”“可能最初的选择是对继承父亲事业的一种无意识的反抗,不愿埋没在父亲的阴影下,但终于明白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她变得开朗而果断,“最让自己吃惊的是我明确知道我该干什么。”长时间的彷徨实际上是为她的电影创作做积累,她的父亲弗朗西斯说:“索菲娅认准一件事情就要探究到底,我劝她‘只要你感兴趣的事情你就做到底吧’,果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一股力量出现在她的电影里。” 1999年索菲亚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该片根据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她自己撰写了剧本,并在2000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面向全球公映,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该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以及美国主流电影界都获得成功,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处女作。
 
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关,索菲亚非常迷恋“迷惘”的主题,在《处女之死》中她以女性的细致敏感表现了青春期少女对爱情和生命的迷茫;而《迷失东京》更是将“迷惘”的主题延展到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与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妇对家庭和事业的迷茫心态,以及在异乡不期而遇所发生的情感碰撞。索菲亚坦言:“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想到拍一个这样的故事,只是我的确被这样一个故事所吸引,我就是想拍它,想拍一个在东京这个繁华都市步入中年的男人以及他所面临着的一系列危机。我虽然是一个三十岁的女性,但我认为自己还是能体会男人的中年危机的,这和我在二十岁刚出头时面临的那种‘到底我这一辈子该怎么过’的迷惑应该很相似,于是,我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电影角色里,我甚至让角色重新经历我所经历过的情境,只不过电影故事的讲述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 凭借着这部拍摄了27天,预算仅400万美元的独立制片影片,索菲亚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美国籍女导演,同时也是第三个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女导演,它获得了本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演员四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索菲亚的艺术旨趣与其父完全不同,拍片方式也与号称“暴君”的父亲完全不同,她给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答谢致词中,她除了感谢父亲、哥哥、前夫对她的帮助外,她还特别感谢了香港导演王家卫,从演员对导演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出演他们执导的影片的演员在摄影机前的状态颇为相似:都很“迷惘”,不知道导演在让他们干什么,可见他们的拍片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演员在戏里戏外体会着他们的电影共同追寻的主题“迷惘”。
 
“家族执行人” 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及“家族的编外人员” 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
 
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好莱坞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原名是尼古拉斯.科波拉(Nicolas Coppola),这又是一位在“科波拉家族”盛名的压力下奋斗出来的“家族成员”,但到现在为止,每一个谈论到他的人都还是会加一句:他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侄儿。
 
尼古拉斯.凯奇1964年1月7日出生于美国加州,“科波拉家族”的影响力为尼古拉斯的从影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他十八岁那年,一部叫《开放的美国学府》(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的影片首次启用了他。次年他又参加了影片《山谷女郎》(Valley Girl)和《斗鱼》(Rumble Fish)的演出。《斗鱼》的导演是他的叔叔弗朗西斯。与索菲亚遭受的境遇相同,“科波拉”这个姓氏如同一把双刃剑,“尼古拉斯.科波拉这个名字其实带给我很多困扰。我没有办法象平常人一样去参加试镜,这个名字带给我的包袱太大了。所有的家庭成员对于我改姓的举动感到很难过,也颇不以为然,可是我要证明我不靠这个姓也可以在这一行出人头地”。尼古拉斯在这一年将姓改为凯奇,来自他喜欢的漫画书的主角。如今的尼古拉斯.凯奇已经是出演过将近五十部电影,曾经一度片酬达到两千万美元的好莱坞一线男星。他的戏路宽广,不但可以控制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艺术片里的角色,在商业类型片里他也可以凭借利落的身手,敏捷的动作成为票房吸引力的保证。1990年,尼古拉斯在美国著名的先锋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执导的影片《心中狂野》(Wild at Heart)中饰演了男主角,片中尼古拉斯身着蛇皮夹克嘴里唱着猫王歌曲的经典形象已被载入电影史册中,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1995年对尼古拉斯来讲是辉煌的一年,他因为出演了影片《离开拉斯维加斯》(Leaving Las Vegas)而获得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为“科波拉家族”又赢得一个小金人。《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一部成本仅有三百五十万美元的低成本影片,尼古拉斯在片中饰演一位酗酒沉沦的剧作家,他与一个同样陷入生活泥沼的妓女相爱,尼古拉斯的表演既绝望又温情,正如他所说的,“为一个好的角色,我可以将我的灵魂投入进去。”此后,尼古拉斯在一系列的商业类型片中取得了成功,其中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石破天惊》(The Rock 1996年);跟在好莱坞取得巨大成功的香港导演吴宇森合作的两部电影《变脸》(Face Off 1997年)、《风语者》(Windtalkers 2001年);还有《空中监狱》(Con Air 1997年)、《蛇眼》(Snake Eyes 1998年)、《8mm》(1999年)等。
 
2002年,对于尼古拉斯.凯奇来说发生了两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他终于按耐不住导演了电影《索尼》(sonny);第二,他出演的电影《改编剧本》(Adaptation)获得第五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奖,而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堂妹索菲亚当时的丈夫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斯派克与索菲亚相识于1992年,1999年6月26日结为伉俪,2003年12月正式对外宣布结束夫妻关系。
 
斯派克.琼斯这个登堂入室一度成为“科波拉家族”成员的年轻人是世界影坛风头正劲的新锐导演,迄今为止他只导过两部电影,但每一部影片的公映,都要引起不小的轰动。1999年他导演了风格黑色诡谲的电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wn Malkovich),奇异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剧情设置,让首执导筒的他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2002年,由他导演尼古拉斯主演的《改编剧本》(Adaptation)获得了第五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此片的怪诞风格不逊于他的第一部电影。斯派克.琼斯在拍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之前,是个成功的拍摄广告和音乐电视的导演,索菲亚跟他初次相识就是在他拍摄音乐电视的现场,她不止一次的坦言斯派克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是斯派克帮助她实现了摆脱父亲盛名的压力,树立与她父亲的电影风格完全不同的独立电影之梦。
 
  不难看出,“科波拉电影家族”从诞生到形成再到传承的五十年时间,正好契合了好莱坞电影从经典到新浪潮到科技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科波拉家族”的电影经验可以说代表了好莱坞近五十年的文化经验,那就是:不停的在文化和技术上进行探索,汲取世界范围内的电影风格形态,但永远也不会放弃观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波拉家族”的不同成员总是处在那个时期电影艺术大潮的潮头浪尖上,因此,就“家族”内部成员而言,便诞生出多种形态的电影风格。由于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家族”内部成员习惯相互参与,这些风格可能相互结合,也可能彼此对立,通过这种“旋转搅拌”会衍生出许多奇异、温和或猛烈的泛音,产生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电影,这也许就是“科波拉电影家族”或好莱坞电影持续的保持活力的秘诀罢。

--
I went in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1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