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zcwjf (民工~大俗大雅的理想主义), 信区: Movie
标  题: 中国不同时期美女(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5日21:45:3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二十年代的美女:
  
  二十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其实一直有比较一致的传统美女标准。
  
    中国的美女,向来有两类:掌上跳舞的赵飞燕是美女,丰腴雍容的杨玉环也是
美女;林黛玉可以倾国倾城,薛宝钗也是后宫待选……
  
    20年代,上海得西方风气之先,有“东方巴黎“之誉。所以那时候的中国美女
大都在上海。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以后,薛宝钗的名字换做电影明星胡蝶,而另一个女明星
张织云干脆给自己起个艺名叫楚楚。
  
    林楚楚不算是当年的一流明星。20年代,人们把张织云称作“电影皇后“。关
于张织云,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她的照片了,说不清她具体的相貌。前几年香港关锦鹏拍
的《阮玲玉》里有个关于她的一晃而过的镜头,可谓惊鸿一瞥(其实那也是30年代的事
了)。正追求阮玲玉的唐季珊与阮玲玉在跳舞时,瞥见已经过气的张织云到来,他毫不
掩饰自己对于张织云的兴趣,以赞叹的口气说了一句话:“张织云够糜烂!“糜烂不是
形象上的,而是神态上的,那是透着许多优雅的百无聊赖,垫着许多自信的毫无希望。

  
    除了张织云,20年代,比较出名的电影女明星是杨耐梅。杨耐梅不是上海第一
代的女明星,但却是逐渐被媒体追逐的女明星先驱,一度,杨耐梅是在上海媒体上曝光
率最高的女明星。她因擅演风骚泼辣的女性而被认为大胆和奢靡,其实也就是工作之余
喜欢去娱乐场所消磨时间而已。
  
    杨耐梅长一张薛宝钗或说杨贵妃脸……脸若银盘,非常中国特色,杏眼薄唇,
体态丰满匀称,永远的短袄长裙两截穿衣。
  
    遗憾的是,20年代留存下来的日常生活图片太少,即使曝光率那么高的电影明
星,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绝大多数也是她的电影剧照。就是说,目前已经很难以精准的
细节来描述20年代中后期以前上海时髦女性的穿着打扮,但从那些剧照中,至少可以看
出当年时尚的审美标准。那是一个亦旧亦新的时代、渐趋成熟的时代,旧的万分依依不
舍;而新的已经露了头,只是还没有彻底定型,显得不成气候。
  
    这个时期的时尚风格,女性的年龄很重要。少妇有少妇的特点,年轻女孩有年
轻女孩的特点色,几乎是泾渭分明。
  
    发型:
  
    少妇采用的依然是清末的款式,一种稍微经过改良的传统发型。长发,向后梳
,在后脑的最低处挽成一个髻,此为堕马髻。如将发髻扭一扭盘成英文S字样的,称S髻
。S髻,又有横S和竖S的区别。整个发型的特点是清清爽爽纹丝不乱,仿佛很规矩,可谁
还愿枯守那些禁锢女性的规矩?于是,前额中间奇长无比的刘海,齐刷刷地一刀剪下来
,笔直而浓密,狠狠地压住眉毛,夸张得有点霸道……真的是有些不耐烦了,都什么时
代了!
  
    学生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男人们纷纷剪去脑后长辫,接受了新思想的女学生
也剪短了头发,干脆果断得不作任何考虑,所以那是一种没有任何修饰的发型,适当的
刘海,适当的发度,简单,实际。不管社会上成年妇女的时尚潮流如何更迭,这种学生
式,此后一直在学生中得以保留。只不过,所谓学生式,适用的年龄范围逐渐递减,到
40年代以后,就被称作了“童花头“或“妹妹头“。
  
    除了学生式,一般年轻女孩通常的发式,还有长辫,就是一条垂在脑后,或是
左右对称的两条,就像十多年后1935年拍的电影《马路天使》里周璇的造型。
  
    鞋子:
  
    短袄长裙仍是20年代压倒一切的着装风格,然而,随着废除小脚的运动,鞋子
的款式开始进入时尚的天地,小脚的绣花鞋不再摩登,转而成为不出门的居家便鞋,适
应天足的布鞋、皮鞋相继登台。20年代在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种方头平底鞋,其式样如
西洋童鞋,有一搭襻,夏季配上进口华而纱外衣,内衬淡紫色白底细花衬衣,显得雅而
不艳新而不俗。
  
    妆饰:
  
    20年代女性的妆饰以简洁、淡雅、多元、实用为特点,从前作为等级、身份标
示的妆饰已经淡化,传统头饰甚至连耳环、手镯也一一免去,代之以发辫缀蝴蝶结,或
是素雅鲜花插鬓。所谓“茉莉太香桃太艳,可人心是白兰花“,透露出当是上海女性追
求一种简洁、淡雅的装饰效果,也可以见出今日上海街头沿街兜售白兰花的风俗,早在
那时就已常见了。同时,随着欧美百货大举进入上海,手袋、钱包、眼镜和镶金牙,也
在女性中成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
  
    至于化妆品,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一直占领江、浙及上海市场的老昼锦香粉、
生发油逐步让位于近代化工厂生产出来的进口、国产化妆品。1870年就已开始输入上海
的美国纽约的化妆品牌子林文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欧美化妆品,它主要的产品有花露
水和香粉。到了1917年,上海首家“环球“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开张,推出了白玉霜、
白梅霜、多宝串等等化妆品三四十年代所谓20年代,30、40年代,对于上海的时尚变迁
而言,其实是个不确实的概念。30年代的到来,并不如此刻世纪末迎接千禧年的时尚潮
流那样自觉和明显。
  
    事实上,对于上海,20年代中期,有个无形的重要界限。此后,这个城市经济
发达,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都市化生活模式,时尚的发布、演绎相对有与世界诸大城
市趋同的规律。上文所述的20年代的现象,应该是比较接近早、中期。而20年代的后期
,其实已经开始形成了所谓30年代的时尚风格。
  
    至于40年代,之所以归入30年代,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
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
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
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
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
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虽然,她最早
是靠系列武打片《火烧红莲寺》走红的。有回忆录称,当时胡蝶的影迷以已婚妇女居多
。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
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阮玲玉可以说是本世纪上海的第一个"骨感美人":瘦削修长的身材,袅娜多姿
;细长飞挑的眼睛,有一种"烟视媚行"的风姿。20年代,未经正式评选的"电影皇后"是
张织云。30年代,有过一次电影皇帝和电影皇后的评选活动,胡蝶夺魁。有人分析说,
因为胡蝶的影迷都是闲得无事的已婚少妇,而阮玲玉的影迷多是不热衷于这种评选活动
的青年学生,因而使她没能得到"皇后"的荣誉。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在30年代
,上海电影业最成熟、兴旺的年代,阮玲玉的号召力其实并不亚于胡蝶。有意思的是,
"传统型"的胡蝶留存下来的照片里,绝大多数是西式打扮,颇有"现代"风格的阮玲玉却
正好相反,总是一袭旗袍加身,镶花边的、高开衩的、格子型的、碎花型的还有纯色的
阴丹士林布,阮玲玉几乎当得上30年代旗袍的形象代言人,而30年代,正是旗袍这一款
式登峰造极的年代。也算是一种有意思的巧合,1935年阮玲玉自杀,仅仅两年之后,抗
战爆发,旗袍的演变历史就彻底结束了。
  
    1909年出生的徐来,20年代末是明月歌舞团的台柱,30年代转入电影界,拍过
不多的几部电影,1935年的《船家女》是她的电影成名作,也是她的息影之作。"标准美
人"在当时的报刊上是徐来的代名词,也许,徐来符合30年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徐来
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一管挺直却并不瘦削的鼻子,丰满的双颊中间嵌着小巧的嘴巴,
徐来的打扮很青春表情很甜美,虽然那时她已经结婚生了女儿。
  
  
  
  
    开麦拉是英语照相机(Camera)的中文译音,飞司是英语脸(Face)的中文译
音。开麦拉飞司就是指特别上镜头的脸,四十年代最红的明星周璇就有这样的美誉。周
璇的皮肤比较黑,但她眼神灵活,脸部轮廓非常有线条感。以脸部线条感来作为美女的
标志,这说明上海的观众不仅熟悉而且下意识里开始采用西方美女的标准,虽然,周璇
是一张完全中国化的面孔。
  
    化妆:
  
    30、40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
: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
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30、40年代有许多欧美化妆品在上海大行其道,如
美国的蜜丝佛陀、蔻丹,法国的夜巴黎,德国的4711等等,而国产的品牌更有后来居上
之势,如以胡蝶命名的蝶霜,还有雅霜、三花牌等为普通女性所常用。而彩妆的风格,
开始追求翻翘的睫毛,以深色眼影画出幽深的眼眶。
  
    饰品:
  
    饰品方面,也是花样百出。20年代末30年代初,流行肩头装饰一朵硕大的绢花
。30年代流行狐毛袖笼、羊毛长围巾,还有手表也是需要突出的助妆用品。此外,上海
许多名媛名太喜欢的长长的珍珠项链不知是否与法国的CHANNEL的个人品味有关。耳环被
大量采用,以年龄作为大致分类,年轻女孩子用垂长的款式,已婚的,大多喜欢圆珠形
贴耳的设计。
  
    发型:
  
    女子烫发是从3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风气。如果说上一个剪发的潮流,已经彻底
改变了上海女子传统的头部轮廊,这一次烫发的时尚,则完全来自对欧美时尚的认同和
追逐。虽然,也有经过整烫的短发型,但烫发多喜欢采用中长发型。所谓中,长度是齐
肩;所谓长,是延续到肩下。头顶三七分路,额前没有刘海。无论中长,头发表面都可
见出烫过后明显的弯曲波浪纹,而且,大都在两耳处使用发夹,既是为了衬托脸型,也
是为了平时生活方便。上海女子毕竟还是讲规矩的,披散着头发,在当时仍然被认为"不
雅"。
  
    也许是为了弥补没有刘海的遗憾,长(中)波浪的发型,到了40年代,额上的
一部分被极度夸张至高耸,因为当时还没有定型水,高耸的头发很容易就疲软、坍塌,
人们不惜在头发里面垫上棉花。
  
    丝袜和高跟鞋丝袜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就来到了上海,但上海女子真正穿
丝袜,应该是在30、40年代,高跟鞋普及之时。丝袜与高跟鞋是联在一起的搭配,高跟
鞋在上海的普及是随着改良旗袍的隆重登场而登场的,为了拔高身材,更加袅娜多姿。
30、40年代上海摩登女性的时尚潮流受好莱坞电影及其明星的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皮
鞋的款式以船型为主,鞋头圆圆的,鞋口很浅,鞋跟的高度多种多样,低至一寸高可几
寸不等,鞋跟越高就越细。
  
    赤足穿的细带凉鞋也开始出现,并且都是高跟。
  
    丝袜的颜色以透明的肉色为主,有腿后部正中织出一条明显棕线的,也有网络
图案的。
    
五十--七十年代美女
  
  50年代--七十年代虽然,30年代是旗袍登峰造极的年代,但有研究者指出,50年代
初期才是上海"全民"穿旗袍的年代。
  
    50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女性的穿着打扮基本沿袭40年代的风格,即所谓《红岩
》里的江姐式,其实也是40年代的款式,江姐身上那件旗袍外的毛线背心,更是编织专
家冯秋萍30、40年代在上海的首创。然而,到了60年代,职业妇女中穿旗袍的人已经很
少了,相应地,化妆的人更少。
  
    妆饰:
  
  图片:夏梦    那时的化妆品基本上就是护肤品的概念,进口的牌子一个也看不
见。人们用的都是上海本地生产的国货,有雅霜、蝶霜、百雀羚,也有友谊等等;花露
水主要用于去痱止痒,也有依然不死心的人,洒在手帕上,当香水使用。70年代有一种
改良包装的滋润油膏非常受欢迎。油膏就是类似凡士林的蛤蜊油,但包装做成洋红色的
铁亮圆柱体,使用时,需拨开顶盖,一边旋转一边就露出了石蜡般的膏状物,就像一支
大号装的唇膏,也许,它的受欢迎,也是让当年的女性想到了艳丽的唇膏。很多女孩子
,在冬天时,会不时从背包里取出那罐滋润油,朝干燥的嘴唇涂几下,就像涂口红,有
点现在曼秀雷敦的意思。
  
    此外,使用饰品的女性也越来越少,耳环、戒指之类最后甚至绝迹。
  
    发型:
  
    仍然因年龄而有不同。"文革"前,成年女子的发型是40年代"中波浪"的简化,
长及肩头。去烫头发的人逐年减少,最终烫发绝迹。所以,头发不再有波浪,但依然在
两耳处用发夹往后夹,头顶也多采取三七分路。年轻时髦一点的,则剪齐耳的短发,但
用电吹风吹出一丝不苟的夸张的蓬松感,额前有向一侧倾斜的刘海。
  
    年轻女孩则大都梳辫子,在发梢处扎一个小巧的蝴蝶结,有时是用彩色绒线,
年龄小又夸张一点的,则用彩色丝带,后来又有透明的彩色塑料绳。剪短发的女孩子不
多。
  
    70年代,流行柯湘式。柯湘是样板戏《杜鹃山》的女主角,当年风靡一时。她
的发型,有点类似这几年风行、由沙宣在60年代创立的层次修剪的直发式,长度在耳朵
以下、肩膀以上;头顶二八分路,不作其他任何修饰,用电吹风吹出自然的蓬松感,头
发垂直地挂下来。因为太相似了,我有时会怀疑,是否当年在给柯湘造型的时候,是参
考了沙宣的创意,毕竟60、70年代的嬉皮风潮影响巨大。
  
    鞋子:
  
    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境地的瞬息万变,鞋子的变化倒是从未有过的丰富。皮鞋
、搭扣布鞋、船型布鞋和无性别的橡胶球鞋,都在街上随处可见。"文革"前有一个时期
,配合窄脚裤的款式,时髦一族流行过尖头皮鞋。之后,随着"文革""扫四旧"的到来,
不仅尖头皮鞋被取缔,连高跟鞋也不再有人敢穿了。
  
    美女:
  
    这一时期,对女性的总体要求是健康、强壮。虽然有希望抹杀性别的倾向,但
毕竟性别的差异是抹杀不了的。至少,在民间生活里,那时还是有针对美女的标准,这
个标准已经"洋为中用"得很成熟了--烟视媚行的表情当然是没人敢做了,狭长的丹凤眼
也不再算漂亮。反之,大眼睛、长睫毛、高鼻梁,还有天然拳曲的头发,都是在路上赢
得回头率的保证,70年代当红或步入影坛的电影女演员,回想起来,不管是否当得上美
女的称号,但至少都有一双大眼睛。
  
八十年代美女  
  
   翻开当年的电影杂志--那十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岁月,《大众电影》的发行量曾
超过800万份!电影聚焦了所有的时尚热点,今天已难以想象其盛。杂志封面多是红极一
时的女明星:张瑜、陈冲、刘晓庆……衣裳的颜色赛过彩虹:泼辣的黄、刺激的红,各
种艳丽而含混的杂色。那时的美女,浑身泛滥着色彩,喜气而亮丽。
  
    不能忘记她们是自怎样的沙漠中成长的,在她们开花以前,环境极为严酷,差
不多整整20年,没有滋养美丽的起码的光和水--突然,"忽如一夜春风来",禁忌消解了
,首先从干旱的沙砾间挣扎出来的花儿,必然是最有生命力的,也自然是仓促的。
  
  
  
  
     
  
  
    写在这些美女眉间的是突然绽放的狂喜;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精神;是
"风雨兼程"投入大时代的热望……照片上,她们的装饰大胆热烈:衬着大垫肩,显得咄
咄逼人,"肩膊上跑得马";双眸灼灼,青春的热浪喷薄欲出,这一点,连最苛刻的观察
者都会动容。
  
      
  点击图片可放大
  
  
  
    在80年代和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频频听到这些美女的新闻。陈冲、张瑜先后出
国,历经艰难;刘晓庆长期占据娱乐版头条,霸气令人称绝--她们的精力和意志似乎是
没有穷尽的,每每令人畅想起孕育这些遒劲鲜花的80年代风云。
  
    然而,即使在衣饰雷同的80年代,美女还是有各自的品流的。记得陈冲在《苏
醒》里的苍茫表情,那一种优柔的迷乱,隐隐地从当时的肤浅甜俗中脱颖而出--这应该
和她的知性背景有关--当时的知识界自有另一种风尚:清淡的、自然的、飘逸的,是沉
溺在柔软的外销棉麻衣裳中的典雅趣味,悄悄滑向90年代。在陈冲,这点隐含的韵致几
经好莱坞的洗练,令她在异日脱胎换骨,成为时空遗香的美人。
  
    妆饰:
  
    其时流行一色的油彩浓妆:乌漆的浓眉,彩蕴的眼影,两团庆丰收式的腮红,
油汪汪的大红唇膏。那时,进口化妆品还很鲜见,"露美"、"美加净"、"凤凰"、"霞飞"
等国产化妆品广受欢迎。
  
    发型:
  
    喷发胶把头发塑造成头盔一般坚硬的样式:爆炸式、万能头和最普及的额发高
耸--恰似一卷飞檐,满是不管不顾的勇气。
  
九十年代美女
  
  九十所年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化妆手
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
  
    在色彩泛滥成灾的90年代初,巩俐犹如素描,线条干净简洁,风格清新灵动。

  
    --在当时习见的浓妆中,她是那么不经意的一脸清丽:孤傲的眉、清澈的眼睛
、灿烂得透明的笑容,像有一个陌生的灵魂敛翅隐在睫毛的阴影里。
  
    --高挑的身材,长发轻拂,狐仙一样的背影;照片里,穿宽松的棒针衫,露出
褐色的玲珑的锁骨,那一种蚀骨的性感。
  
    就这么点染了90年代的趣味。
  
    张曼玉,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寡淡僵硬。在《日落巴黎
》里,被艳光四射的钟楚红对照成纸人儿,无味无香。
       
  
  
  
  
  
        
  
  
    

--
为赋新词强说shit!
我不但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而且我越发的对好莱坞没有了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85.221.2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