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eteorGarden (一个人·静静发呆), 信区: Movie
标  题: 周润发登堂入室终成英雄 进中学教材值得炫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06日10:33:1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据悉,现年47岁的周润发,从一个南丫岛土生土长的逃学男童,摇身一变成为今日国际知
名的影星,他传奇的一生和成功的艰辛历程,首度被中学教科书列入中国语文的自习篇 
章,让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修习中国语文的同时,可以从周润发40岁从头学英语的奋斗经历
中,学会善用时光,把握学习机会。过去从未试过有香港艺人成为中学教科书的教材,而
启思出版社所出版的中一级中国语文第二册课本,“讲读篇章”选了岳飞之少年时代作教
材,“导读篇章”则选了平民总统孙中山和华裔太空人张福林作教材,至于“自习篇章”
就选了大器晚成的周润发,约花了12页篇幅描写其奋斗经过。

  对于有中学教科书以其经历作教材一事,周润发说:“真没想到自己的经历可以成为
教材,所以我知道之后真是好开心,希望从我的经历中,可以令年轻人明白一个人成功要
付出好多努力,重要的是做事不要怕辛苦和挫败,则成功必然在望。”(详见3月4日本报)

  有理有据

  从集体主义英雄到周润发

  上世纪(吁!开口闭口“上世纪”,已显示出我们无可挽救的落伍和衰老了),从六十
年代至世纪末,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历史中,究竟培养出多少集体主义式“英雄人物”,是
很难有确切的统计数字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教育从上世纪(又是“上世纪”!)八
十年代后期开始,到后来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人们神情冷漠、良知麻木、玩世不恭,竟
至发生多起众目睽睽之下流氓恶棍凌辱良民、强奸妇女而围观者无动于衷的骇人事件。社
会正义感消解,责任心缺失,甚至带着些许快意地注视着阳光下的丑恶,只为讨回心中那
久已埋葬的失衡的价值。

  “国门”敞开之后,从前视之为荒淫腐朽之物的各种文明及思潮涓涓流进干渴已久的
土地,中国随之迅速诞生了新新一族——追星族。他们所追捧的明星、艺人,从无一人是
政府倡导全民学习的楷模,而其号召力之大,却是任何政府行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人们(
当然首先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这种追捧中表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冲天热情,我们只能
这样解释:那其中寄托了太多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成功者的崇敬,以及从这种崇敬中呼吸到
的令人陶醉的幻觉。在演艺界出人头地的明星,无一不经过炼狱般的自我修炼、个人奋斗
和荣辱浮沉,因此他们乃是亲切可感的,声息相通的,值得信赖的。他们的成功昭示了由
奋斗而来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向往自由的心灵的天然抉择;社会容忍并鼓励这种无须
“高尚动机”刷新包装的单纯而亲切的“个人奋斗”,说明了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多元、理
性因而思维正常的人性化的程序。周润发以其“德艺双馨”而进入香港的中学教材,说明
教育者在顺应“世道人心”上的一种开明的姿态,同时也说明香港社会的健康与包容。我
希望内地的语文教材能从中汲取革新的灵感,能够给予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更多积极开朗
而又平易亲切的精神空间,让他们像树苗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那样抽枝发芽,毕竟,生活
在阳光明媚、自由宽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中,是一件令人愉快并且大多数人都乐观其
成的美好事情。

  吴桐

  重点点击

  一种时代价值观的体现

  周润发,一介演戏的艺员而已,居然能“登堂入室”,成为堂皇中学教科书的教材,
在这个新闻层出不穷、夺人眼目的时代,确实够得上“新新新闻”。

  在现在的舆论氛围中,坦率地说对于艺人正面形象的报道可谓少之又少,娱乐记者将
笔端集中于艺人的隐私——通常是羞于见人的那一面,连再普通不过的吃喝拉撒都要用放
大镜细细研究,谈恋爱这一人之常情则更成了不惜笔墨大肆渲染的“重头戏”,虽然有评
论说这一方面也满足了公众的“窥视”欲,是报纸消费功能的具体体现,但“窥视”与其
他生理性欲望一样,虽然与生俱来,但如果以传统的、主流的道德基准加以规范,而不是
像某些媒体那样以催化甚至引诱为乐事,是否会形成目前见怪不惊的追星狂热、谈性狂热
等众热呢?

  虽然有艺人偷税、艺人假唱、艺人行为违法等种种曝光,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文艺工
作者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心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的。作为公众人物,他们中的优秀者
具备了“公众榜样”的几个必备要素:一、知名度广泛,为众人所熟知;二、积极参与各
类有利于社会的公众事业,如濮存昕成为“艾滋病防治形象大使”,利用自身的公益行为
产生群体效应(如他们的“追星族”),积极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三、恪守艺德,艺德
的定义实际很宽泛,除了文艺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外,还包括对艺术和人生“
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备受群众爱戴的关键所在。正如老艺术家赵
丽蓉所说:“先要学会做人,人只要立得正,干什么事都行得通。”

  虽然是一句大白话,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周润发的艺德,在香港艺术界是众口
皆碑的。而他从穷小子到国际明星的奋斗经历,恰好与香港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朝气
蓬勃风气吻合——白手起家,不屈不挠,认准目标,一干到底。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所谓时代性人物,实际上就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代表了一代人的
价值取向,具有这代人的时代共性。就如海明威用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二十世纪
初到中叶美国人自强、乐观、豪爽的群像一样。

  对于时代精神的塑造,个人的贡献程度有大小、自身所处位置也有不同,但只要他能
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成为这个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就符合公众榜样的定义。从这个意义
上讲,周润发进入香港中学教材,其实是社会各界对于香港文艺工作者群体贡献的一种承
认。

  三百六十五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杰出人物,随着时代变迁对杰出人物也会有不
同定义。可以说,周润发进入香港中学教材,是一种时代价值观的体现。毕舸

  老派男人

  初识发哥是《上海滩》,相信从那时起,那个白围巾、黑风衣,高大英俊、风流倜傥
,有仁有义有情的英雄,就成了许多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虽然发哥老了,可是他依然
很美。说一个男人美是很难的,可是我相信在整个华人世界里,没有人会说发哥不美。

  他是个老派男人,像格里高利派克那样的,一丝不苟爱惜自己的名誉,穿西装比穿休
闲装好看。他是那种用一生一世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的男人,不紧张、不激烈、不尖锐、
不轻狂,不放弃、不灰心,永不言败。在这个随随便便的时代,老派男人成了稀世珍品,
可望而不可求,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含蓄平和,情意绵绵。这样的男人永远会讨女人喜欢
。老派男人讲究修饰,但绝不以奢侈、张扬为荣。得体是他们对时尚最深刻的见解。老派
男人的审美大多垂青古典,无论音乐、绘画或家居设置。因为他们明白历史、古典能使人
的精神深邃,忽视或漠视古典是一种浅薄。

  还记得发哥那个“百年润发”的广告吗?那是多么平凡的生活,现在谁在盆里洗头呢
?现在也没有男人那样怜惜地捧住他的女人的青丝秀发。一个女人一生有那样一个香尘氤
氲的午后也就够了吧?在当今现实生活里,要寻找一个老派男人是困难的。因为老派男人
独有的风度、气质与涵养非一日半日修炼得了。老派男人作为一种男性类型代表,既离不
开男子个人的作为,更离不开时势的熏陶与造就。老派男人是永远的时尚,是时代的英雄
。国卫

  另类视角

  进中学教材并不值得炫耀

  众所周知,中学教材面对的读者群体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特定年龄段的特殊群体。
由于中学语文教材需要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但凡这类内容,多和名人有关。试
想一下,假如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内容都是些比较生疏的人物,就不大容易被中学生
所喜闻乐见,收效自然也要大打折扣。相反,倘若中学生所接触的课文内容是自己所或多
或少听说甚至见过的,亲切感倍增,学习起来自然也就相对得心应手。所以,周润发进中
学教材,估计教材的编者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意从香港的演艺圈里寻找可以放心被中
学生“效仿”的“标本”。从这种意义上说,即便没有周润发的入围,也会有和他旗鼓相
当的明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没有哪个演艺圈的明星是靠“世袭”闻名的。任何一个明星之所以是明星,大都是和
通过其自身不懈的努力拼搏紧密相关。当然,在这方面,只不过因人而异,付出的汗水有
多有少罢了。周润发的成名史是这样,别的明星的成功也概莫能外。至于说有些女明星靠
拍三级片“一鸣惊人”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能否这样说,凡是有一定成就的明星,他
们身上肯定都有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如果这样的假设成立,那么,不论是谁,只要将
他为成功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写成传记,同样值得别人学习。因此,周润发的故事被选入中
学教材,尽管是一种偶然,好像值得议论,其实早在这以前,周润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已
经为今天的入围奠定了基础。所以,他成为中学生学习的典型人物,是偶然中的必然,没
必要大惊小怪。

  说实在话,我很佩服香港教育部门在为中学生挑选学习对象的大气和勇气。事实上,
在内地,同样有许多值得中小学生学习的演艺界名人,譬如说赵丽蓉老师,她的人品和艺
品都无可挑剔,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不兼顾孩子们的“口味”,给他们加一些新鲜的
“蔬菜”以取得他们的认同呢?刘海明

  旁征博引

  编入艺校专业教材如何?

  提起周润发,稍稍留意影视圈的人尤其是追星族们可谓无人不知,谁人不晓。据知,
润发传奇的一生和成功的艰辛历程,首度被中学教科书列入中国语文的自习篇章,此举实
在可圈可点,可喜可贺。长期以来,有关方面在编写学生教科书时,要么是宣传伟大领袖
或英雄人物、科学家的童年及其光辉一生,要么是某某中外文学家的优秀著作选编。应当
说,这么做也无可非议,问题是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只代表了部分优秀群体,在中学教材中
收录周润发的传奇经历,意义深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清新的空气。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觉得有话要说。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
一批杰出代表,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润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我为什么反对将润发的传奇经历编入教材呢?原因大抵有三:其一,演艺圈内的知名人
士、优秀人物绝非润发一个,很多老艺术家、老演员可能并不为中学生所知;其二,润发
四十岁学英语且善用时光、把握学习机会的精神固然值得学习提倡,但比润发学习更加刻
苦、事例更加生动的大有人在,有些人七八十岁了还在拼命学习,取得了不俗的学习成果
,如此挂一漏万,不免让人有遗珠之憾;其三,在当今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疯狂追星情
况下,将润发的传奇经历编入教材,易误导学生,竭尽模仿之能事,最终走火入魔,从而
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

  那么,是不是说就不能将润发的传奇经历编入教材呢?非也。窃以为,有关方面不妨
换个角度,将他学习英语的刻苦精神尤其是精湛的演艺编进艺术学校的教材之中,让在这
种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向润发看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演艺技巧,如此,尚能说
得过去,也未枉费编写教材者的一片苦心。李忠卿

  众说纷纭

  教科书也要与时俱进

  我很少看电影,影星的名字也叫不上几个,但“周润发”再熟不过,因为曾有一段时
间,他老在电视上不停地给妻子洗头。我很烦看广告,因为有些广告实在恶俗,但发仔这
一则“润发”广告至今历历在目,它透着“亲情”和“美德”让我记住了一个品牌。周润
发怎么这么好福?这一次,熠熠“星”空中,惟他有幸首度以艺人身份被中学教科书列入
香港中国语文课本。

  由此而及,我们的教科书编著者们是不是也应该通过这件事有所启发?教科书编写如
何顺应这一代孩子的特点?如果承载太多鲁迅、爱因斯坦、牛顿、林肯这类“高、大、全
”式的顶级人物,难免让孩子们感到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说教,有时不如“王顾左右
而言他”更易让人接受,例如那一则广告,不是大有“睹人思物”之功效吗?所以,教科
书编写能不能与时俱进,也给处在追“星”期的青少年换一点口味?我看有句网评说得就
挺好:“发哥,就是个小市民成了影星,他现在思想境界可能也高不到哪里去,但他是人
,俗人,更能教育人。”侯俊华 


--
最忌讳的事情:晚餐只有一个菜,姜丝炒肉
最郁闷的事情:一盘子土豆干炖排骨里只有7块姜片,被我当土豆放进嘴里5片
最期待的事情:所有饭店的大师傅做菜都忘了放姜
最痛苦的事情:高高兴兴的打了一碗好喝的鸡蛋汤,发现里面全是姜末
最幸福的事情:mm跟我一样不能忍受姜的味道
最不能忍的事情:尚未遇到.....等待中......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