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收藏各式口罩:Q), 信区: Movie
标  题: 《号外》杂志主编撰文:永别张国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29日23:55:0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http://ent.sina.com.cn 2003年04月29日11:30 演艺圈
   永别张国荣(黄源顺,香港人,《号外》杂志主编。)
  张国荣去了。
  记得前年他替《号外》拍摄了一辑封面照片,在观塘旧工厂大厦破烂的拍摄现场和
他倾谈了一阵,之后看了他惹人争议的演唱会,写了一篇感想文章,标题就叫《暂别张
国荣》
,跟着便再也没有碰过面,想不到来到今天要在这里写的,却要从暂别变成永别。
  暂别和永别的分别,真的是差天共地的两个国度。试想像当你有至亲去世,你站在
火葬场的大熔炉前,正犹豫要否按下那个电掣,让至亲从此烟飞成灰,那种内心挣扎痛
苦无助的程度,大概就是暂别和永别的分别了。然而,没有多少人真的明白这个分别。
于是大家便和自己在这世界应该珍惜的至亲朋友,经常处于一个暂别的状态,大家自私
的各忙各的,到有一天当暂别变成永别时才来后悔。其实Leslie的轻生,应该要被视为
一种对世人的警惕。
  首先当然便是我们无论有多忙碌,多为生活的巨轮所鞭策,都要腾出现实的时间和
心灵的空间去关心身边的人。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选择这一条不归路的愚昧不智,实在不应得到美化。这些日子
听到对哥哥歌功颂德的说话太多了,但对他采取了这样的决定却绝少提出反省的忠告。
当然,Leslie因为患上抑郁症所经历的痛苦实不足为外人道,我们亦永远无法了解当事
人做这个决定时是有多绝望无助,然而这样并非便能对Leslie的行为网开一面。
  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如果Leslie的轻生并不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启示的话,那么
Leslie的死便实在太过没有意义了,对吧?!
  至于你问我自己对Leslie的死有否后悔的地方,那大概便和那次在破烂的旧工厂拍
照时与他的对话内容有关吧。记得我问Leslie在整个演艺生涯里头差不多已到一个什么
都试过的境界了,还有什么想做的吗?他的答案正如许多媒体已有涉猎过,是的,便是
拍电影做导演。
  Leslie便是这样一个永远对每一种物事都拥有个人意见的人,无论你同意与否,都
不得不承认他就是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观念。这除了是完美主义在作祟外,更多时是Lesl
ie本身的性格使然,他是那种我行我素懒得理旁人看法的人,而当你要高傲的漠视别人
的看法时,最重要的条件是你本身已经有一套完整原创的看法。
  所以记得当时我和Leslie说,他可能天生便是要当一个导演的人,而且在经历过人
生的起伏后,是时候将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一套看法借电影的语言演绎出来。事实上,我
从来便觉得当一个成功的导演,没有40以上的岁数是很难的。因为你根本连什么叫感情
什么叫生活都可能一知半解。
  那次和Leslie谈到最后,我还邀请他尝试为《号外》做客席的创作指导,构思一辑
特别的内容,主题由他决定。可惜那次是他最后一次演唱会的尾声日子,他说演唱会过
后便会飞往外地放一个悠长假期,我说等他回来再谈,可能是假期太长的关系,结果不
了了之。
  为了Leslie的死我只在《东方日报》的专栏写过一篇文章,内容却是围绕完美主义
的人对生命的看法,记得那时我写道,Leslie的死令我联想到一个崇尚完美的人,是不
能忍受自己年华老去的模样,就像一朵花当盛开的时候便是最美丽的,如果要留住那一
刻的美丽便要趁盛开的时候毁灭它!不然便要忍受花儿枯萎的惨况。
  Leslie的死当然造就了一次永恒的张国荣,因为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和他终老看见七
、八十岁的张国荣。而我要很坦白的告诉大家,有时当想到这一层时,内心竟然是有点
欣慰的感觉。与其看着Leslie受抑郁痛苦折磨,作为他的朋友他的忠实拥趸,我们当会
有一刻是宁愿他就此了断吧!
  看我写这篇文章的立场冲突,便可以看到人真是矛盾的动物。也许这便是为何对某
些人来说,人生充满快感,生命太短。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生命太长,恨不得乘早离
场。

--
我们在街头拥吻,背后的城市正在轰然倒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1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