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izi (棋子), 信区: Movie
标  题: 内心独白式的声画处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4日16:49:3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内心独白式的声画处理 
作者:肖尔斯 
  中国电影似乎不太习惯运用内心独白这种方式,更不习惯将影片故事的整个过
程处理成某种内心独白般的叙述,如美电影《德州的巴黎》。所以大多数中国电影
只是在扫描一个故事,而不是在进入一个主人公的内心。可是,潇湘电影制片厂最
近完成这部《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却出现了这种风格上的转变。故事的发展变得
不重要了,但情绪的发展显得波澜起伏。影片使你入戏,不是在一些外部冲突上,
而是在借助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并且游漫于始终的心里氛围中。

  导演无疑是要表现一种常人的感情,但我们可以看到,他更自觉地去实现,是
去展示一个伟人的胸怀。伟人和他的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记忆。我们寻找这位
伟人,只能在内心的、冷静的、因人而异的思索之中。当你离开了往日惯见的“挥
手指航向”那种繁嚣纷杂的过眼云烟,因为内心的思索而同时思索起伟人的内心时
,你应付 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另一个世界:人物内心的世界。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就是以两种内心世界的互相表现来塑造作品风格的。一个导演的内心世界,一个
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导演的内心中,他实现着对主人公心灵的探索;在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影片则提供了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惊恐与忧患,他的对于痛苦的化
解,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和胸怀。

  这种执着于展示内心的艺术追求,使影片的声画处理产生了一种内心独白式的
风格。它显得静谧、单纯、深沉,带着一股逝去的淡淡哀思。边是取胜起到所谓“
煽情”效果的段落,它也只是使你的泪水静静地流下,那些激动的场面总是一晃而
过,很快地就把你从场面的关注又拉回到对于内心关注之中。例如“访问烈属”一
段,当老奶奶颤声喊出“小喜子,你快来看呀,毛主席来看咱们了!”老乡们也闻
讯赶来围拢了草屋时,情绪的渲染一下子达到了高潮,画面上随即出了我们曾经熟
悉的情景人,人们高喊着“毛主席万岁”。可是,这个几乎是全片唯一的“热”的
场面,转眼就过去了。戏马上就冷下来,接着是另是一段的开始,剧情又回复到表
面上平静的得很的叙述中。“怒骂小卫士”那场戏同样如是。毛泽东甜梦被扰,情
不自禁把痛苦迁怒于小卫士。当他感到内疚而把手绢递给小卫士时,小卫士突然向
他喊道:“主席,你为什么不骂我,你大声地骂呀,为什么一个心里窝着......毛
泽东听得热泪盈眶,但影片没有再让人物激烈地表现下去,而是空然让一切声音凝
固起来,变成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共同的无感泣。乍热还冷,方闹忽静,使一切情感
的冲突和波动都迅速成归于彼此的内心。追求总代表和理智的结果,自然是使内心
揭示突现起来。这就是影片刻意地将表现冲突的剧情心理化的手法。

  影片画面和画外的声音都是很单纯的。一个场合是有一种声音,甚至只有一个
人的声音,几乎所有重要的对白都是告诉,而不是交流。告诉对方一种想法,告诉
对方一个决定,告诉对方如何如何。这些单纯的对白连贯起来就形成了内心的流露
。而影片又总是把人物说话的场面处理得很轻,就象摇篮边的轻吟一般,很自然地
就使人产生了这是一种内心流露的感觉。

  尽管没有出现多少内心独白,但由于影片作了如此处理,其中的语言和画面就
罩上了内心独白般的气氛。内心独白般的声画处理,使全片产生了一种艺术的格调
:深沉而庄重,博大而凝练,用内心的刻画控制住了张力的形成。从以往大多数影
片总是惯于表现主人公如何去“做”,到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主人公内心如何去“想
”,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在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上再次作出可喜的尝试。 
 

--
      ┌─┬─┬─┬─┬─┬─┬─┬─┬─┬─┬─┐
      │ │一│才│东│自│粉│风│空│吹│秦│  │
      │ │襟│发│风│低│英│光│余│萧│楼│  │
      │ │香│  │恼│昂│金│  │上│女│不│  │
      │ │  │  │我│  │蕊│  │苑│  │见│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