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MCDCC), 信区: Movie
标  题: 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03日13:16:3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
    ——试析爱因汉姆电影理论中的有关声音艺术方面的观点
概述
  从今天的意义来讲:声音已成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事实上
,把声音置于其它表现方法以外,并且把它看成是电影世界的一次简单的补充表现,那
是错误的。”[注1]
  作为一部对电影艺术理论发展史做出重要贡献的学术专著《电影作为艺术》,德国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对电影理
论的看法等等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重要经典的精辟论述。
  但爱因汉姆对电影理论中有关声音艺术方面的某些观点是偏激的,有的甚至是倒退
的。
  在这里,我们将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有关声音艺术方面的主要观点分列
如下:
1.在一部影片里,嗅觉、触觉或平衡感当然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来传达。而是通  过
视觉来暗示的。[注2]
2.凡是其中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表现的事件,都不宜于拍成电影。[注3]
3.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和力量。[注4]
4.有声电影仍是一种杂种的手段。[注5]
  这些理论观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已经是大大地落后了时代的发展,而且就在《
电影作为艺术》刚出版时就因其理论观点的局限性而遭到了电影理论界广泛而激烈地反
对。
  本文拟就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阐述的有关声音艺术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声电影仍是一种杂种的手段”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就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理论史上
的局限性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假如本文分析和讨论的结果和早期的电影艺术先驱者们所预见的声音艺术观点及今
天的电影艺术理论研究者所注重的观点[注6]相一致的话,这就表明了:声音作为一种艺
术表现手段的确具有一种本质的特性。而恰恰就是这种特性奠定了声音在电影中成为艺
术的基础。
一、有声电影真是一种杂种的手段吗?
  一般来说,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不能依靠各种抽象的、非本质的概念加以简单说明
的。而应该用电影理论演变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本质的观点来
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这些观点曾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电影艺术产生过影响、并反映了
实际存在的理论倾向及问题,而这些观点必将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不断更新、日臻
完善。
  
  所以在电影发明之初人们很快地便发现:摄影机不仅具有纪录——再现客观现实的
能力,而且它还有揭示客观现实内涵的功能。电影的三种揭示的功能分别是;倾向于揭
示在正常条件下看不到的东西;触目惊心的现象;和外在世界的某些可以称之为“现实
的特殊形式”的方面。[注7]
  
  所以,“稍后,电影从新闻片发展到艺术片。这时就显示出这一新型艺术的特殊性
能——能够广泛地反映可见的世界,能够直接在银幕上表达任何一种生活和自然现象。
任何剧情环境——各种各样的风景,城市中和街道上的生活等等。”[注8]
  
  因此当人们在了解到有声电影画面功能的同时,逐渐地发现了电影声音世界中也存
在着各种物象的内在涵义和外部动作的内在规律。
  
  然而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却是一位十分固执的人。在当年有声
电影已作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在世界范围里强烈地吸引住广大观众时,他还是坚持认为:
有声电影仍是一种杂种的手段。
  
  为了证明他的话是正确的,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写到:电影正因为
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和力量。
  
  据他看来:在一部影片里,嗅觉、触觉或平衡感当然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来传达。
而是通过视觉来暗示的。因此,他得出了这样一条法则:凡是其中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
表现的事件,都不宜于拍成电影。爱因汉姆依据这条法则,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断然地否
决了听觉元素:“如果想在艺术中像序列两个活动那样,把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连接在
一起,那显然是既无意义也无可能的。”[注9]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爱因汉姆这些有关声音艺术的观点,显然是不能为我们同意的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门汲取了诸类艺术之长的综合艺术。而诸类艺术一旦融入到电
影中去,便不再显现它原来的纯粹面貌,而开始其深刻的质变过程,从而形成电影自己
所独有的本体特性。
  
  因此,我们电影艺术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真谛,把生活中存在着
的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都创造性地通过电影的本体特性反映给观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技术手段来再现客观真实生活
。当然,声音艺术手段也应包括在其中。
  
  可是,爱因汉姆却认为:电影中“为了造成完美的印象并不需要自然主义地把一切
都再现出来。”[注10] 他的根据是:由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的机械的模仿很快会
发展到极端。添加声音,这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明显的第一步[注11]。 于是,爱因汉
姆悲观地说:有声电影的出现摧毁了电影艺术家过去使用的许多形式,抛开了艺术,一
味要求尽可能地合乎“自然”。 [注12]
  
  因此,归纳爱因汉姆在文中对声音出现在电影艺术中的观点,则可得出以下结论:

1.机械地再现现实是自然主义的表现。
2.声音是机械再现现实的手段。
3.因此,电影中运用声音手段是自然主义的。
显然,以上结论是绝对错误的。
二、电影中运用声音手段是自然主义的吗?
  
  首先,爱因汉姆对自然主义所具有的本质概念是模糊的、不正确的。
  
  自然主义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的、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
艺思潮。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的是事物的外
在真实,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内在分析、概括和社会现象的本质方向,有时甚至是在歪
曲生活。所以,自然主义只是艺术地把握现实现象,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客观生活的真谛

  
  而具有理性和洞察力的艺术家从来就认为:艺术的使命不在于抄袭现实,而在于表
达现实的本质,并对现实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文特森·范·戈格关于“艺术”这个词的
定义便是:“自然性,现实性,真理性。同时要有意义,有观点,有特点。这些原则由
艺术家从现实中去粗求精,加以提炼,并清晰地表达出来。”进步的艺术思想一贯强烈
地、轻蔑地坚决驳斥把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职能强加到艺术头上。所以,既然电影并不是
现实生活的纯客观复制品,那么她便具有了艺术家的主观性。
  
  然而,这种主观性是以艺术家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为依据的。她的客观性也建立
在艺术家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概括和典型化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艺术家通过电影中的声音来再现客观现实时,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自然地
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而是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电影的主题和
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的结果。
  
  所以当爱因汉姆离开了电影的具体内容、孤立地去分析电影中的声音表现手段,认
为“相似就等于完全一致”、“形式上的一致就等于本质上的一致”的观点就是一种绝
对错误的观点。
  
  在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客观现实的再现”并不完全就等于“物质现实的复原
”。如果不区分本质的和非本质的现象,甚至将非本质的现象冒充为本质的现象,必然
会导致自然主义思潮泛滥。
  
  因此,我们不能仅根据声音在形式上的相似,即声音与它的生活原型形态上的相似
,就一概而论地确认为是本质上的相似,以为这就是自然主义的表现,从而否定声音在
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声音作为人类了解自然的重要媒介丰富了电影的表现范围
  其次,声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一种重要媒介、一种工具和
一种手段。但是,通过声音的三个主要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和传播过程中产
生的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现象,声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围环境(空间)等诸多外在
非美学因素的影响。同时听者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认识和了解客观
物体的外在现状和本体特征,并用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例如从海洋的喃喃低语到大
城市的一片嘈杂;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绵绵时的淅沥之声;各种物象的语言和大自然的
悄然低语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声音表征着一定的涵义。
  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视觉和听觉虽有着不同之处,但它们的相互
配合和补充就能克服我们在认识客观现实世界时的不足。因此,依我看来:虽然视觉从
大自然中得到的信息要大于听觉,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听觉的作用。实际上,它们的重
要性在电影中是相同的,缺少哪个都不行,正如人的眼睛和耳朵对人类思维的重要作用
一样。所以当我们在电影中艺术地运用这两种感官元素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千万不能
在强调一个的同时而否定另一个的作用。声画艺术应该紧密地结合影片的主题内容,为
规定情景服务。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大大地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开拓电影的表现范
围。
  所以,尽管爱因汉姆等人依据这样的观点——两种手段(指视觉和听觉)为了吸引
观众而相互斗争,却不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抓住观众。由于这两种手段努力用了两种不
同的方式来表现同样的东西。结果造成了一场乱嘈嘈的合唱,互相倾轧,事倍功半──
来否定有声电影的艺术成就。但我们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艺术上轻率地运用技术
新发明而带来的真正危险。因此认真考虑一下爱因汉姆等人反对有声技术的某些观点和
理由,就能迫使艺术地运用声音技术的拥护者们更加周详地去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态度
,更好地、更得当地运用声音和其它新的表现元素为影片内容服务,为广大民众创作出
更多更好的优秀影片来。
  因为,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而形成的一些不太全面的电影美学观点,是电影历史发展
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但是在今天的新的技术条件下依然墨守陈规,甚至拒绝考虑新技术
所提供的新艺术手段和目的,这就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当声音被应用到电影中去、有机地与影片画面内容相结合时,完全可以更典
型化、更深刻地突出影片内容的主题。例如,声画之间可以进行多种蒙太奇组合,每种
组合都会产生特殊的视听效果,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因为特定画面环境下的声音都具有
一定的内涵,这种内涵便奠定了声音创作的艺术基础。例如,生活中的一声炸雷只不过
是一种自然产生的音响,可是与电影的视觉环境组合时,就起到了特定的情绪渲染作用
,促使剧情内容深化,引起新的悬念或是其它的象征作用。
  当然,这种视听结合应依据画面的具体内容而定。
  尽管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声音艺术具有它的局限性,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我们同样地知道:在任何一种艺术中,艺术家的创造劳动一方面在自己的造型表现
手段的特点中汲取力量,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则通过实践,总结
经验,力求克服这些表现手段所具有的局限性。使生活中客观现象的精髓和经过提炼概
括的本质内涵能体现到有机的、生动的统一中去。
  有声电影是由电影画面和电影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音响)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
体;电影画面和电影声音都具有纪录客观现实和揭示现实内涵的艺术表现能力;各有其
独特的内涵和功能。因此各自的美学功能、心理功能亦互有不同。当我们有意识地把它
们经过剪辑组合后(如音画合一,音画分立,音画平行,音画对位),这种声画艺术构
思既能对影片产生积极作用,使观众在获得愉悦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美感效应;亦有可
能产生相反的、消极的作用。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以为: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就是因为它所表现的运动不
是一般的运动,而是能够揭示人物性格及其互相关系等的典型性造型运动。每一部电影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一部优秀的有声电影就是应该这样遵循以上原则的——把画面和声音艺术的有机地
统一到一个主题中去。
结束语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声电影之所以让位给有声电影,并不仅仅是取决于广大观众对银
幕上现实生活的最大程度逼真化的渴望。这一点在今天来讲已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了。
例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我们认为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起限制作用的技术条件,如
今都变得相对淡化了。从技术的角度讲,今天我们使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声音的录音技
术指标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大地提高影片声带的质量。
连爱因汉姆本人在《电影作为艺术》中也不能不承认:技术是不断地力求做到现实的最
大程度逼真化的保证[注13]。 例如,有些画面内容所需的非自然的音响我们就能通过数
字化技术来得到,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叫声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十几种声音合成而
成的。
所以,当年无声电影被迫在有声电影面前退位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它在“哑巴”似的
叙述作为任何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主要对象——人的思想的时候不能十分深刻的缘故。换
句话讲:无声电影在刻划人物的内心情绪、揭示生活的本质方面实在太差劲了。这就迫
使它用尽了自己的表现手法,从而自己导致了有声电影的产生。
因此在对以上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部分有关声音艺术的观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基本结论:
只有当声音被艺术家们有意识地用来刻划电影中的人物和描绘环境时,出现了声画对位
、声画合一等等的声音蒙太奇原则后,声音才不是自然主义的,才转化为有力的艺术手
段,成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艺术组成部分。
因此在与画面有机的结合过程中,声音艺术的确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范围,它是电影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
(姚国强)
注释
注1: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84
注2: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注3: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29
注4: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87
注5: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
注6:今天的电影理论研究者所注重的是如何运用声音艺术的各种特性来更好地为电影服
务。
注7: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57
注8: 吉甘·电影艺术的特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85
注9: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66
注10: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8
注11: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26
注12: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7
注13: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7

--
                                                                                          
  经过马路旁成堆的垃圾,经过积满污水的商用占地,                                      
                                                                                                              
           经过整夜痛苦的失眠与不安,跨入美丽辉煌的二十一世纪??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4.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