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RAL (shy boy), 信区: music
标 题: 罗大佑1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Jul 1 15:35:33 1997)
1974-1979年 概述
罗大佑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怪才.他之所以能在八O年代掀起史无前
例的[黑色旋风],其实是从七O年代就开始创作歌曲,经过多年磨练
累积的结果.他在南台湾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之后考进台中的中国
医药学院一直到实习医生阶段才正式到台北生活.和当时许多小伙子一
样,罗大佑在青春期大量聆听西洋摇滚的翻版唱片,早在七O年代初期
就在名为[洛克斯]的热门唱团里弹键盘,[洛克斯]一度成为南台湾
餐厅,俱乐部之间小有名气的团体,不过这毕竟是年轻人玩票而已,等
大家高中毕业,各分东西,乐团也就无疾而终了.
就在同时,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等人正在台北酝酿着后来轰传全
岛的[现代民歌]运动.一九七三年,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了
由余光中的诗谱曲的<乡愁四韵>;当时身在南部的罗大佑对这些活动
一无所知,却在次年无独有偶的也选择<乡愁四韵>作第一首尝试谱曲
的作品,这首创作曲过了八年才面世,收录在<之乎者也>里面:罗大
佑对这首诗的诠释方式和杨弦大相径庭,却也表现出他对旋律的独特体
会.
考进中国医药学院之后,罗大佑自承不是什么用功的学生,仍然花
很多时间买唱片,听音乐,写歌.一九七六年,旧日搞团的朋友王振华
替他牵线,接下了刘文正[闪亮的日子]电影主题曲和插曲的撰写工作.
他交出了<闪亮的日子>,<神话>,和<歌>三首作品,这是他第一
次发表创作.其中<歌>这首作品是在旋律涌现之后,一直想不出可填
的诗,直到偶然读了徐志摩的诗,觉得颇合用,才把它放进这个旋律,
这种[曲比词先走]的情形,也在后来成为罗大佑基本的创作模式.
当时席卷台湾的校园民歌对他来说还是有距离的,有他脑海里萦绕
的都是更厚重的摇滚乐.<童年>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写,花了将近三年才完
工,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如何精确地让歌词和旋律密合,又不失去口语的质
感.这首歌成为罗大佑创作上的分水岭,自此[词曲胶合]成为他最重要的
创作课题之一:不管诉求的讯息多么强烈,他都会细心让旋律和字句一体
交融,让音乐成为主角.
歌写得多了,做一张个人专辑的构想也渐渐成形,却一直没有机会付
诸实行,北上实习,身处台北这个大都市,直接面对医院里的生老病死,这
种环境的转移带给罗大佑许多震撼,也促使他提笔写出<鹿港小镇>这首充
满幻灭感的歌, 尽管写歌的时候罗大佑根本没去过鹿港.一九八一年,罗
大佑替张艾嘉制作了<张艾嘉的童年>专辑,不仅贡献了好几首自己的创作
也替罗大佑的个人专辑预先铺下了路子.
--
Jive.c.david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FROM: 202.118.226.8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01毫秒